-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说篆书 -- 中虎步兵
篆书,是我们中国汉字体系中最古老的书体,在“篆、隶、草、行、楷”五大类书体中,它是最早的.
从产生甲骨文的殷商时期到现在,篆书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这其间,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多次大的变革.今天,作为通行的实用字体,篆书早巳退出了历史舞台(文字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其艺术性),但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高古典雅的传统艺术--书法,它仍然具有强大的、旺盛的生命力.
篆书,在供人观赏的书法作品中,在一些传统商品领域中的装璜设计,广告商标中,还是经常可见的(估计在海外的唐人街上还能见到一些店家的幌子吧)。特别是篆刻艺术的繁荣兴盛,更是离不开篆书。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上,尤其在汉字和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篆书具有任何其它书体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极高的研究价值.古往今来,多少致力于史学,文字学和书法艺术的饱学之士,对篆书进行了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和整理,探索、发掘,使这枝古老的书法艺术之花,更加鲜艳瑰丽,光彩照人.因为喜欢篆刻,对篆书也有一些了解,故在河里充一下内行,说说篆书的起因和发展吧.
继续来听课!
坐等中虎兄下一讲。
唐人街的幌子上大多是规规矩矩的正楷,就这都认识的人不多(除非第一代移民),篆字就跟画儿一样,没人认识了。
这杯麦乳精受的有点不好意思,因为接下来的文章好多部分都是书上抄的,故此文章标题都没加原创,呵呵
现在店家的招牌的确很少用篆字了,在一些古迹亭台楼阁到是能见到一些篆字,不过比例也是不高的.
读起来爽啊。花之。
篆书分为大篆、小篆两类.
大篆 广义上是指小篆出现之前所有的古文字,即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各国的文字以及诏版,权量、兵器、印符、瓦当,印玺文,还有汉代及后来碑石上的篆额文字等等.
小篆 即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前221年)后,向全国颁布的官定文字,流行于秦汉.
这几个字大家能认出来吗?
现在就让我把这些主要体系一一简单介绍,呵呵.
一 甲骨文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字早在上古时期就已萌芽,在公元前5000年就已有符号文字出现,虽然其文字功能还没有从图画记事的简单作用中摆脱出来,但与后来中国文字的渊源关系已比较明显.
诸篆体中,当推甲骨文为最早。甲骨文是甲骨文字的简称(也是总称),是指殷商时期占卜记事时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中国书法史上有实证的最古老且相对成熟的文字。因为最初发现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的小屯村,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的都城,后殷商灭亡,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废墟,即所谓“殷墟”,故又称为“殷墟文字”.因为它所刻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所以又叫“卜辞’,古代把刻写称为“契’,故又有“契文’,“殷契”、“殷墟书契”等称谓,更有叫做“甲骨刻辞”的.
甲骨文是用比较尖利的工具所刻(可能是青铜利器,因商代已有青铜器了,也不排除是尖石器的可能),至于是先书后刻,还是以利器作笔一次性直接刻上去的,说法不一,有人根据史书记载的秦大将蒙恬造笔的依据,断言殷商时期不可能有毛笔,而刻得又直又细,不象是先写后刻的,认为是用工具一次性刻成的;也有人认为,从字的结体及章法的完美情况看,如不是事前精心布白设计,直接刻上去是不可能达到这样高超水平的。后来甲骨出土得越来越多,经过进一步考证,甲骨文专家董作宾发现,有的甲骨上的字在字画的漏刻处,隐约有朱砂和黑墨的痕迹,由此推测是先写后刻的。至于是用什么笔,是否象今天的毛笔,用何颜料写的,目前尚无定论,有待考古学家和有关专家进一步考证.
20世纪50年代初,曾先后在陕西省沣西张家坡、山西省洪洞县永凝东堡、北京市昌平县白浮和陕西歧山风雏村发了甲骨,并且知道上面刻有文字。清末的甲骨学家罗振玉曾委派其弟罗振常在1911年(清宣统3年)到安阳去收买甲骨,罗振常在其《洹洛访古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此地埋藏龟甲,前人30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即涂有朱砂或别的红颜料),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之其处掘之,往往得铜云、古泉(通钱)、古镜等,得善价……土人因目之为龙骨……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多,拣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悉以填枯井”(宣统3年2月3日条)。这份材料说明,最先发现甲骨文的,不是甲骨学家,也不是药铺,而是小屯村的农民.
这几个字大家能认出来吗?呵呵
1903年,刘鹗(号铁云,1857~1909年)从收买到的5千多片有文甲骨当中,挑选了1058片,编辑成书,名《铁云藏龟》,这是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书.刘鹗为这本书写的自序中,称甲骨文是“殷代人的刀笔文字”,是占卜的“卦辞”.清末著名学者孙治让就是参照这部书写出了《契文举例》.
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对于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就寄托于“神灵’,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了占卜术,使用兽骨作占卜材料,这早巳为考古发掘所证实。商代人是非常迷信的,尤其是奴隶主贵族统治阶级,更为突出。他们无论想到什么事情,几乎是日日时时事事都要占卜,如天气情况,年景好坏、祭神祀祖、出行、狩猎、战争、营建、生育、疾病等等,均无例外、因此留传下来的甲骨文也就比较丰富.
甲骨文自1899年被人们认识以来,迄今国内外收藏已近20万片。甲骨文单字约4500多个,经过学者辛勤研究,可识的字大约1500个左右。余下的则是辨认困难较大的字了。有些字的解释还有争议。还有很多字目前还不认识。
甲骨契刻在商代,至少有300年的历史(公元前14——前11世纪),其书体风格可以分作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盘庚至武丁之世,以武丁一代为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编的《甲骨文合集》第二,三集所录大部分属于此期作品。早年罗振玉《殷墟书契菁华》所收几大版牛胛骨卜辞,也属武丁时代。此期契刻的书体大字气势雄伟,挺削峻丽,有一泻千里之概,中,小字书体更是庄严瑰丽,第二期为袒庚,袒甲之世,此期书体趋于工整谨饬,端凝秀雅,第三期为廪辛,康丁之世,年代较短。书体趋向颓靡,奇侧、草率,很不讲究,而且在所契文字中常有讹夺颠倒,重衍之误,第四期为武乙、文丁之世。武乙时的大字粗犷疏厉,一扫前期颓靡书风。文丁时书体推陈出新,奇变多姿,多用方笔,得劲峭纵逸之势,比第三期书风有明显改善,但仍不及武丁时期那么古朴浑厚;第五期为帝乙、帝辛之世,书风趋向复古,字体严正隽美,一丝不苟。大字丰茂峻伟,下启西周金文。小字秀丽晶莹。有的如同米粒大小,但却刻得十分精美。七十年代在周原地区发现的先周甲骨文字体更小,常借助于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三千年前就能达到如此高的技术水平,可与今天的微雕相媲美。所以说,甲骨文不仅是我国文物之精华,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而且是集书法、篆刻,微雕于一身的古代艺术珍品。
甲骨文开始被学者和专家认识、搜集和流传,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从收集和整理资料及单字的识别与考释开始,研究的领域在逐步深入和广泛,涉及到考古学、文字学和商代历史。近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是和几代古文字学者的功绩是分不开的.在这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著名学者,除前面巳提到的王懿荣、刘鹗、罗振玉、孙诒让和董作宾等外,还有王国维、郭沫若、唐兰、于省吾、陈梦家、容庚,商承祚,潘主兰等都作出了杰出的成就。不少学者既是研究甲骨学的专家,同时又是各具独特风骨的甲骨书大家。罗振玉用笔秀润,格调清丽,丁佛言毫芒雄健,转体疏放,容庚笔力犀利,造型古朴,商承祚运笔苍劲,体态端凝……
对了,问一下,晚间看央视4套,有一段新闻,驻伊美军的一辆坦克停在街道上,一男子携带两盒爆炸物躲过美哨兵的看护钻入坦克下,爆炸......录像中还传出摄影者的欢叫声.不知晨枫兄在外可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