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没有炸药奖,算什么?!没有院士,算什么?! 门捷列夫 -- 黄河故人
不是传奇
是神奇
如果一个学生自信心不是很强的话,还是不要偏科的好。
因为这种情况下,偏科太厉害了,会让学生的挫折感加剧。
反之,如果能够平衡一些,则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甚至可以征服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天赋不佳的领域。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很有好处的。
门大爷,是一个牛人,而且是一个非常非常牛的人,做的事情非常非常多.当然门大爷最为人知的事情就是元素周期表,那我们这一段内容就讲一讲门大爷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下一段再我们介绍一下门大爷其他方面的贡献。
在这里提一下门大爷的大学老师:伏斯克列辛斯基。他老人家没有什么大名气,但发掘出了一个大名人,这个名字值得我们记住,虽然估计我们记不住。
门大爷读大学的时候,惊人的天赋就开始爆发了,可谁也没想到,这一爆发就发到了七十多岁。把下一节要说的一句话挪到这一节来吧:门大爷一辈子一共写了500多部专著,这些专著涉及到了石油、化工、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度量衡、经济等N多方面。500多部专著是个什么概念呢?中国有句话叫做著作等身,按门大爷的书每本2cm厚来算(我们化学方面的专业书多数比这个厚),门大爷的书罗在一起大约十米以上。再用一个形象一点的比喻,大约四个姚明再加一米这么高。我的帝哥!!我就是复制粘贴也干不了这么多活。
话说门大爷读大学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一八五五年,他以优异成绩从学院毕业。门大爷毕业后,就到中学教书去了,在此期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比容》和第二篇论文《论含硅化合物的结构》,一八五七年一月,他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化学教研室副教授,当时年仅二十三岁。可为年少有为(对俄罗斯的教育体制不是很太了解,有曾经留苏的老师说门大爷的这种情况在俄罗斯几乎不可能再现)。
在彼得堡大学,门捷列夫任教的头两门课程是理论化学和有机化学。这两门课当时到处都是知识点,却没有任何逻辑,像GRE单词一样。怎样组织才能讲好课?门大爷头疼不已。
当时的俄罗斯非常落后,为了能够有进一步的发展,一八五九年,他去德国海德堡进行科学深造。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了物理化学,有了深厚的理论知识。
河里在海外的朋友们,希望你们也能像门大爷那样,学有所成。马甲如有机会,也希望能去海外看看,学一点有用的东西
这两年的工作期间,最有意义的事情是1860年,门大爷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第一届世界化学家大会,因为那时候他正好在德国。化学家们同意形成统一的原子量测定方法和系统的原子量表。门捷列夫出席了这次大会,会上各国化学家的发言给了门捷列夫以启迪,特别是康尼查罗的发言和小册子。门捷列夫是这样说的:"我的周期律的决定性时刻是在1860年,我参加卡尔斯鲁厄代表大会。在会上我聆听了意大利化学家康尼查罗的演讲,正是他发现的原子量给我的工作以必要的参考材料,......而正是当时,一种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基本思想冲击了我。"从此他有了一个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劳动。多说一句,在这次会议上还有一个德国人也听了康尼查罗的演讲,这个人叫做迈尔,后面我们还会再提到他。
1867年,已经彼得堡大学化学系主任的门捷列夫着手编写一本化学基础知识教科书——《化学原理》。这本书教育了俄罗斯不止一代人。物质种类繁多,怎么分类呢?他先后研究了根据元素对氧和氢的化合关系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元素电化序所作的分类;研究了根据化合价所进行的分类,特别研究了根据元素的综合性质所进行的元素分类。
他坚信元素原子量是元素的基本特征,同时发现性质相似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并不相近。相反,一些性质不同的元素,它们的原子量反而相差较小。他紧紧抓住原子量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突破口,反复测试,不断思索。他在每张卡片上写出一种元素的名称、原子量、化合价、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的性质。就象玩一副别具一格的元素纸牌一样,他反复排列这些卡片,终于发现每一行元素的性质,尤其是元素的化合价,都在按原子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化,周而复始,也就是说元素的性质随原子量的增加而呈周期性的变化。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就这样产生了。
这样的考虑在当时人的眼里是有一些站不住脚的,有两个实例:
1,当时公认金的原子量为169.2,金就应排在锇198.6,铱196.7的前面,而门大爷认为应排在这些元素后面。经重新测定这些元素的原子量分别为:锇190.9,铱193.1,铂195.2,金197.2。事实证明了门大爷的正确。
2,当时铀公认的原子量是116,是三价元素门捷列夫则根据铀的氧化物与铬、铂、钨的氧化物性质相似,认为它们应属于一族,因此铀应为六价,原子量约为240。经测定,铀的原子量为238.07。再次证明门捷列夫的判断正确。当时被门大爷指出原子量错误的还有其它几个。当年可一共就只有63中元素,门大爷指出有六分之一不正确,得按照他说得改,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1869年2月编成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3月18日,俄国化学会举行学术报告会,门捷列夫因病未能出席,他委托他的同事、彼得堡大学化学教授门许特金代他宣读他的论文《元素性质和原子量的关系》。
他的卓见没有立即被接受。他的老师、俄国化学家齐宁甚至训诫他是不务正业。齐宁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但他的老板很厉害,是德国人李比希。要是您不知道谁是李比希,那我再提一个名词:吉森学派。要是您还不知道,那我只好这样解释:头十个炸药化学奖,人家学派占七个。知道有多牛了吧。敢顶着这样的人的话不听,可以说门大爷比他们还牛。
在这种压力下,门捷列夫没有伤心地放弃对新理论的研究,他不顾名家的指责和嘲笑,继续为周期律的揭示而奋斗。经过两年的努力,1871年他发表了关于周期律的新论文。文中他果断地修正了前一个元素周期表。例如在前一表中,性质类似的各族是横排,周期是竖排;而在新表中,族是竖排,周期是横排,这样各族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就更为清晰。同时他象迈尔那样,将那些当时性质尚不够明确的元素集中在表格的右边,形成了各族元素的副族。在前表中为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下的4个空格,在新表中则变成了6个。
把门大爷的空填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下面单独贴两个小故事,不在这儿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大家认为门大爷最牛的事情是提出元素周期律,并且在周期表中给未发现的元素留了位置。其实门大爷最重要的不是画了一张图,而是揭示了一种规律。有一部分人知道门大爷不是第一个提出周期律的,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门大爷也不是第一个留空位置的。
第一个提出对元素分类的的,也是一大牛,拉瓦锡。大家都在呼吸空气中的氧气吧,那就是拉爷发现这个现象的。1789年,拉瓦锡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这张表中,他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四类。
第一个提出周期现象的,1829年,德贝莱纳在对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元素的三元素组规则。他发现了几组元素,每组都有三个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员。并且,在每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于两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德国人培顿科弗宣布,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已经有所进步。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他离真理又进了一步。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 第一个给尚未发现的元素留位置的牛人出场。
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则可以说已经离成功很接近了,但是他没有胆量和毅力继续自己的工作。1865年,他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
显然,纽兰兹已经下意识地摸到了元素周期律的边边角角了。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直到后来,当人人已信服了门氏元素周期之后才警醒了,英国皇家学会对以往对纽兰兹不公正的态度进行了纠正,这时候纽兰兹先生搞制糖工艺已经发了财了。(可见有所失必有所得)
[ALIGN=CENTER]我一直认为纽兰兹是文弱书生,没想到是一个大胡子壮汉
德国化学家迈尔在1864年发明了“六元素表”,迈尔后来又对“六元素表”进行了递减,1869年12月,迈尔独立地发表了他的元素周期表,明确指出元素性质是它们原子量的函数,提出了著名的《原子体积周期性图解》。在他的表中,出现了过渡元素族。该图解比门氏的第一张化学元素表定量化程度要强,因而比较精确。但是,迈尔未能对该图解进行系统说明,而该图解侧重于化学元素物理性质的体现。对了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迈尔。
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说门捷列夫偷走了迈尔和纽兰兹的荣誉,俺只能说这些人智商无下限,道德无底线。来看一下事实吧。1882年,门捷列夫与迈尔共同作为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人获得了英国皇家学会的最高荣誉——戴维奖章。五年后,英国皇家学会将同样的荣誉颁发给它自己的会员——纽兰兹,以表彰他的"八音律"对周期律的揭示所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受到巨大不公平待遇的纽兰兹并没有表达自己的不满。可惜迈尔1895年去世,纽兰兹1898年7月29日卒于伦敦。要是他们三人能够同时获得诺贝尔奖,那将是多么众望所归的一届诺贝尔奖。
随着周期律广泛被承认,门捷列夫成为闻名于世的卓越化学家。各国的科学院、学会、大学纷纷授予他荣誉称号、名誉学位以及金质奖章。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在封建王朝的俄国,科学院推选院士时,竟以门捷列夫性格高傲有棱角为借口,把他排斥在外。后来因门捷列夫不断地被选为外国的名誉会员,彼得堡科学院才被迫推选他为院士,由于气恼,门捷列夫拒绝加入科学院。靠!院士算什么??!!
门大爷是人不是神,他也会犯错误。比如他是按照原子量而不是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他也弄错了一些原子的原子量,他还预测了两种比氢还要靠前的元素。这些是错误的,但在马甲眼里,这就像是太阳上的黑子,就算有黑子,那也是太阳!!!!
多八卦一句,当时沙皇给门大爷颁奖,奖品不是什么金杯、银盘、玉鼎,而是一只铝杯。那时代铝比什么金银珠宝可贵多了。要是马甲能够穿越时空,一定抱着俺家的铝锅给门大爷送过去。
我们用足球场上的一次进攻来比喻一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当时比赛已经进行到下半时快结束时,拉瓦锡用手抛球发动了进攻,德贝莱纳和培顿科弗两个后卫倒了一下脚,把球传给了边前卫尚古多,尚古多又把球给了中前卫欧德林,欧德林一记极富想象力的传球,到了另一名前卫纽兰兹的脚下。纽兰兹技术非常好,可惜身体条件较差。面对强力防守,力不从心,想要射门,距离稍远,一但射偏,后果太严重,于是他把球传给了禁区前沿的前腰迈尔。迈尔意识上佳,但不是打前锋的,射门能力不好,于是把球一顺,传入禁区。门大爷出现了,只见他在后卫的拉拽之下冲入了禁区。身前对守门员的防守,身后是后卫的拉拽,门大爷已经失去了平衡,已经看不到球门。好个门捷列夫,只见他支撑腿左脚蹬地,身子几乎横了过来,右腿摆动,发力,击球,他射啦!!一记凌空抽射,皮球直挂网底,球进拉!!!!!!!!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诞生!!!
两分钟之后,门捷列夫卷土重来,只见他先一个牛尾巴过人甩开贴身盯防的后卫,然后踩单车过了最后一名后卫,一个钟摆过人晃倒了守门员,面对空门,门大爷轻轻推射,球又进啦!!!!第二张元素周期表诞生!!!!门大爷锁定胜局!!!门大爷万岁!!!!
门大爷一脚定胜负,但是我们也别忘了在此之前别人的付出,他们没有直接取得成功,但正是在他们工作的基础上,门大爷才有如此的成就。
炸药奖是另外一回事,当时总有一些人不愿意给门大爷发奖,门大爷去世前一年,又因为一票之差被莫瓦桑先拿走了炸药奖。瞎猜一句,难倒是因为莫瓦桑已经不久于人世?可是他的有些结果后来证明是错误的。当时虽然门大爷年龄大些,但身体还是好得很,孰料人算不如天算,不久门大爷就因为心肌梗塞死在了任上。
下一部分我们八卦一下门大爷别的方面的成就。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在分析比里牛斯山的闪锌矿时发现一种新元素,他将新元素命名为镓,以表达他对他的祖国法兰西的热爱,并把测得的关于镓的主要性质公布了。不久他收到了门捷列夫的来信,门捷列夫在信中指出:关于镓的比重不应该是4.7,而是5.9-6.0。当时布瓦博德朗很疑惑,他是唯一手里掌握金属镓的人,门捷列夫是怎样知道镓的比重的呢?1876年9月,布瓦博德朗重作了实验,将金属镓提纯,重新测定,结果镓的比重确实为5.94(现代值为5.91),这结果使他大为惊奇。他认真地阅读了门捷列夫的周期律论文后,感慨地说:"我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事实证明了门捷列夫这一理论的巨大意义。"
1880年瑞典的尼尔森发现了钪,1885年德国的文克勒发现了锗。这两种新元素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硼、类硅也完全吻合,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再次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1889年,门捷列夫应邀参加伦敦化学会举办的法拉第演讲会,他在关于周期表的报告中说道:"我预见到某些新元素的存在,在这里我提供一个例子,虽然至今我对它了解得还不太透彻。包括汞、铅、铋在内的第六周期元素中,我设想有一个与碲相类似、应排在碲下面的元素存在,可以把它叫做‘类碲'。"
1898年被居里夫人发现类碲,她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把这种世界上首次通过追踪放射性而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钋的性质与门捷列夫预言的‘类碲'的性质也是一致的。
花
配合一下楼主,拍了一张俄国教材上的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可惜不是彩色的。
新的偶像诞生。。。
不花不行了。
射门那段写得太有意思了,楼主也是个大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