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东北军将领选录 -- 阿_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王树常 上将 (1886――1960)
字霆午、庭五,辽宁辽中人。1885年9月11日生。请么考入丰田大约堂,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被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赏识,选派东渡日本留学,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学生队第八期步兵科学习,与蒋介石、张群等同学。
1911年秋,王树常学成回国,是指武昌起义告捷,王树常即赴上海参加革命。次年去南京,任民国内阁参谋本部第二局一等科员。同年,随参谋本部迁到北京办公。1913年5月,授陆军步兵中校衔。12月,获五等文虎章。1917年4月,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1919年毕业回国。次年三月,出任北京政府参谋本部第四局第四科科长。1921年4月授陆军步兵上校。不久,回奉天任张作霖第二十七师参谋长。从此,王树常长期在奉军、东北军任职,成为东北军事集团的重要人物。
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败直系,实力猛增,雄踞东北及关内九省地盘,实力直伸江南。同年9月,王树常任东北陆军第十八师步兵第二十二旅旅长,后调任镇威上将军(张作霖)公署总参议。1925年郭松龄反奉时,一直与张作霖共患难,深得张作霖赏识。1926年调任黑龙江督军署参谋长兼第十六军军长。随吴俊生进兵热河,攻打国民军宋哲元部。1926年12月1日,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次年1月,王树常出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陆军部次长,4月,授陆军中将并继于珍出任镇威军第十军军长, 6月改称安国军第三方面军团第十军军长。参加了对抗北伐军的战事。在河南战役中,他因率部重创阎锡山部,受到了张学良的亲笔传谕嘉奖。9月,获二等宝光嘉禾章,10月,获一等大绶嘉禾章,授勋五位。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主政东北。王树常任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委员,协助张学良处理复杂公务。东北易帜后,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军令厅厅长。同时担任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奉天省政府委员。1929年8月中东路战役中任防俄军第一军军长。1930年9月18日,出任东北边防军第二军军长,入关调停中原大战。9月27日,国民政府任命王树常为河北省省政府主席,10月3日,王树常在天津就任河北省主席职。1931年1月,王树常获一等宝鼎章。同年6月1日起张学良因病住院,北平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的日常事务由王树常进行处理,足可见张学良对他的信任。7月,石友三叛乱,王树常任东北军第二集团军军长,指挥讨伐。不久,石兵败。
“九一八”事变后,王树常以河北省主席的身份平定了天津“便衣队”暴乱。“便衣队”由日本人收买汉奸、地痞组成,扰乱社会治安,王树常对此坚决地予以镇压。王也因此得罪日本人和妥协的国民党政府。1932年8月17日迫于压力改任平津卫戍司令。同年8月20日任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期间,赞同中国共产党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同情学生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曾释放过一些被捕爱国学生和中共地下党员。1933年热河抗战时,曾为张学良策划运筹。张学良下野出国后,王树常兼任北平戒严司令。1935年8月改任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平津卫戍司令由西北军将领宋哲元担任。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拟派王树常到西安,以东北军元老的身份接替张学良职务,整编东北军,以瓦解东北军上层。王严正拒绝了这一安排。1936年12月底,蒋介石背信弃义的扣押了张学良。1937年1月5日,任命王树常为甘肃绥靖公署副主任,王未就任。2月,王与莫德惠等赴奉化溪口面见张学良。4月,王树常被任命为豫皖绥靖公署主任。6月,加陆军上将衔。
全面抗战爆发后,王树常不再担任实际军职。曾在华南及香港、上海等地赋闲。后又送儿子王冀赴美国读书。1944年3月31日任军事参议院参议,1946年7月31日晋升为陆军上将,但他以年老为由,宣布退役。北平解放前夕拒绝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常作为民主人士曾任水电部参事室参事,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加新中国的建设。1960年4月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其子王冀定居美国,曾任美国国立会图书馆中国、朝鲜部主任、教授。
万国宾
但凡对"九一八"事变有所了解的人都听说过之名,他曾临危受命,代父主持黑省军政.但很少有人知晓,万国宾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铁路人才和爱国将领.
万国宾 ,1903年生.吉林长岭(原农安)人。是东北军副司令万福麟之长子。北平中国大学毕业后,留学德国,攻读铁道管理。回国后曾任京奉铁路局总务处办事员、黑龙江省交通中学校长、洮(南)昂(昂溪)铁路局局长、齐(齐哈尔)克(山)铁路局局长、鹤岗煤矿协理、东北交通委员会购料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1928年12月31日任黑龙江省政府委员兼呼海铁路公司协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因其父黑龙江省政府主席万福麟在北平,临时代理东北军驻黑龙江省副司令及黑龙江省政府主席职务。代父主持黑龙江省政并协调指挥驻黑的东北军部队。10月,马占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后,万国宾潜回关内。
抗日战争时期,万国宾始终在后方主管铁路,历任川滇铁路段管理处副处长,川滇、滇越铁路线区护路司令部少将副司令,中国国民党川滇、滇越两路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在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期间,为维护交通命脉的畅通稳定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交通部派其赴东北接收铁路,1946年3月任锦州区铁路管理局局长,直至1948年10月锦州解放。(此处记载是根据铁路方面有关史志,“锦州区”铁路局是当时的官方称谓,锦州解放后恢复锦州铁路局的叫法)
万国宾素有爱国正义感,1938年得知东北军五十三军副军长黄显声因从事抗日活动被蒋介石逮捕后,同阎宝航、刘多荃等奔走营救。
万 毅 (1907――1997)
字顷波,辽宁大连人(大连金州区原名金县),满族。1926年入东北陆军军士教导队学习,1930年4月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九期,获毕业考试第一名,由张学良亲自授勋。后在东北军中任连长、营长等职。1936年1月,任直罗镇战斗后重建的东北军一??九师六二七团中校团长。1937年“二二”事件后遭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的怀疑、猜忌,被暂扣。东北军东调整编后任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三三六旅六二七团中校团副,旋升上校团长,率部参加了江阴保卫战和南京保卫战,在南京保卫战中说不损失惨重,只身脱险。后调任一一二师三三四旅六六七团团长。1938 年夏参加了连云港保卫战,同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调任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三三三旅旅长。他思想进步,积极抗日,于1940年9月22日协助师长常恩多领导了著名的“九二二”锄奸运动,驱逐了与日本人勾结的五十七军军长缪澄流。1941 年2月17日,遭师内动分子的忌害,被关押,并上报国民党军事当局欲以“通共”罪名军法从事。因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暗中保护,拖延了“处决”时间。1942 年8月2日夜,万一成功越狱。几天后,他回到老部队一一一师,人刚刚起义的新一一一师代理师长,率部加入八路军的行列。1944年该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军区滨海支队,万毅任滨海军区(隶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在山东敌后坚持抗日。在战斗中多次亲临前线,面部负伤,导致终身两腮塌陷。1945 年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大”,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是当时中央委员会中唯一一位在四十年代率部加入革命队伍的将领。
解放战争时期,万毅率部在东北作战。历任辽吉军区司令员兼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解放军第三十八军的前身)司令员、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军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司令员。参与指挥了四平保卫战等著名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解放军炮兵第一副司令兼解放军炮兵学校校长,为解放军的炮兵建设做出了贡献。后历任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计划部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顾委委员。晚年参加东北军党史组的工作,因双目失明,影响了他的史料整理工作。有《万毅将军回忆录》出版,基本真实地反映了他的战斗经历。万毅还有多篇回忆文章,虽记忆的准确性受到专家们的质疑,但仍具有参考价值。万毅是共和国开国将军中军衔最高的满族将军,在介绍现代满族的书籍中时有提及。1997年10月31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0岁。
于学忠 (1890――1964) 上将
字孝侯,原籍山东蓬莱,1890年11月19日生于位于旅顺口的父亲军营中。其负于文孚早年经商,后为毅军帮统。
于学忠幼年随父在军营,1904年肄业于毅军所办的随营学堂。1908年考入直隶通州(今属北京)的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接受到近代军事技术。1911 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在毅军中任排、连长。1914年升为热河林西镇守使公署中校副官长。1918年赴湖北襄阳,任直系陆军第十八混成旅炮兵营营长。1920年参加直皖战争,击败皖系吴光新部。1921年驻防宜昌,击退来攻的川军,受到直系首领吴佩孚的赏识,升任该旅第二团上校团长。1922年7月随混成旅入川援助地方军阀刘湘、杨森倒熊(克武),连连战胜。8月27日任重庆沿河司令兼城防司令。1923年9月晋受少将衔。同年12月6日升任旅长,成为直系的一员战将。1924年,于学忠被北京政府授予将军府将军。第二次直奉战争后,1925年于学忠任吴佩孚部第二十六师师长。1926年任长江上游副司令,率部与北伐军作战。北伐军攻入武昌后,率部退守老河口,被吴佩孚任命为第九军军长兼荆襄警备总司令。在直系兵败如山倒之际,于学忠部注重保存实力,且极具战斗力,在湖北失利后,退居河南邓县,并击退来攻的西北军孙连仲部。1927年5月,吴佩孚撤至邓县于学忠部暂住,于学忠表示与吴佩孚共进退。6月吴避居四川后,于学忠随即宣布下野,返回蓬莱故里。于下野后,所部归冯玉祥西北军统辖,不久于部师、旅长们因不满冯玉祥吞并异己部队的计划,率各自部队突围至安徽蒙城,并派人到蓬莱找老长官于学忠。此时直系已经瓦解,于学忠也想为将士们寻条出路,但他本人并不想做军阀。这时,善于招揽人才的张作霖得知于的处境,深深佩服于的为人与才干,派人邀于学忠赴京。在张氏父子的感召下,于学忠同意效力奉系。张作霖用人不疑,对这位曾经是直系干将的老长官之子(于父于文夫曾是张作霖在清军时的长官)格外信任,继续委以重任,任命于学忠为安国军第四方面军团第二十军军长,是年9月晋为陆军中将,12月授予于学忠捷威将军。
东北易帜后,于学忠继续受到张学良的重用。他担任东北军临绥驻军司令,驻防冀东,总部设在山海关。扼守东三省与关内的交界地带,统辖数旅之师。他还兼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军事参议官,参与东北军重大事宜的决策。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他拒绝蒋介石的拉拢,并将密谋投蒋的亲信旅长马廷福等军官撤职审查,此举受到张学良的赏识,更加信任于学忠。同年9月18日,张学良发表通电支持蒋介石,于学忠奉张学良之命率部挺进平津调停中原大战,任东北边防军第一军军长。9月30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平津卫戍司令。1931年7月就任“剿赤军”北路集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虽始终未与红军交战,但于同年8月击败反叛的石友三部,维护了河北省的稳定。
“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1931年12月兼任已名存实亡的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32年8月18日任河北省政府主席,次日兼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北平分会委员。于学忠对自己的姓氏较为迷信,认为鱼(于)不能离开水,故就任河北省主席后不去省会保定办公,而是在天津(当时隶属河北省)另设省府。1931年11月,他协同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天津市代市长张学铭粉碎了由日本人背后操纵的天津“便衣队”暴乱,挫败了日本人想趁乱染指天津的阴谋。
1933年3月张学良下野后,统辖东北军的大部分军队(时东北军共有约26万人,于学忠节制17万人),不久,部分所属部队参加了长城抗战,于对此十分支持。同年5月4日,兼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6月兼任天津市市长。1935年4月3日晋升陆军二级上将,6月,根据《何梅协定》,被国民政府免去河北省政府主席职,改任川陕甘边区“剿匪”总司令,率五十一军赴西北。9月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第二路军司令兼第八纵队司令。但并未与红军交过战。1935年11月2日任甘肃省主席,同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1936年西安事变前后,他身在西安,协助张学良处理事务,并支持部下五十一军参谋长刘忠干等人发动“兰州事变”。响应西安事变。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前,将东北军委托给杨虎城及于学忠指挥,无奈东北军内部形势复杂,加上国民党中央派的渗透,发生了内部流血的“二二事变”,于学忠无力让东北军各军团结,所以并未在关键时刻发挥自己的作用。他力所能及的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内战,释放张学良将军,反而被撤销了甘肃省主席的职务。1937年2月,中央军接收西安后,将东北军部队改编,4月28日任命于学忠为江苏绥靖公署主任。于学忠率一部分东北军开赴安徽、江苏,在整编部队时,将由东北军抗日先锋队改编的一一??师分散编入自己的基本部队五十一军,在东北军中收留了许多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这些人大多成为五十一军日后的抗日中坚。于学忠还利用自己绥靖公署主任的身份,在公署安排了一些原东北军总部人员及失去兵权的高级军官如洪钫、谭海等人,成为在东北军被蒋介石分化瓦解后最有威信的东北军将领。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10月4日任第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一军军长。1938年1月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因贻误战机被逮捕,不久被枪决,于学忠随即升任总司令。1938年1月至5月,于学忠先后率五十一军参加了淮河保卫战及台儿庄战役等战事,所部英勇杀敌、损失惨重,先后有多位将官殉国或负伤,部队伤亡过万人,但毙伤日军万人以上,取得了不小的战绩。当时著名记者范长江在《大公报》连载多日的《淮上观战记》和丘琴发表在《反攻半月刊》上的《淮河喋血记》,都记述了于学忠率东北军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壮烈场面。
台儿庄战役后,部队还没来得及休整,在兵员和武器弹药没有补充完毕的情况下,于学忠又奉命率部奔赴大别山执行武汉外围保卫战任务。在敌人飞机大炮的进攻中,于学忠率领全军坚持了五个月之久。1938年5月,于学忠任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基本部队仍是东北军五十一军和五十七军。
1938年11月,于学忠任新组建的鲁苏战区总司令,在山东期间,他坚持抗日,与投降派做了坚决的斗争。他暗中支持部下常恩多师长的抗日义举,并保护了万毅等中共地下党员,与山东八路军保持了良好的关系。由于于学忠倾向共产党,加上1942年百十一师起义投向八路军,将介石对他不再信任,1943年夏即电令于学忠率东北军出鲁,他利用换防之机,将许多防地暗地里转给八路军,此举受到了罗荣桓等人的肯定。1944年以后,于学忠彻底被夺去领兵权,1944年3月31日任毫无意义的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成为空头上将。1945年,他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这只不过是蒋介石安抚原东北军将领的一个把戏。至于于学忠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的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大代表等虚衔,更是有名无实。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于学忠看透国民党的腐败统治,躲在四川乡下,坚决不去台湾。
1949年,周恩来派飞机把于学忠接到北京,作为国民党爱国将领加以照顾。1952年12月,于学忠担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8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任国防委员会委员。1956年被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关心祖国建设,为新中国作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1964年9月22日因肝癌在北京病故,享年74岁。
于 珍 中将 (1887――1959)
字济川,辽宁铁岭人。1909年6月被清政府选送去日本留学,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第八期学习。1911年5月毕业回国。辛亥革命后,他历任奉天督军署中校参谋、奉天全省警务处视察长、东三省特别警察总监理处副处长等职。1914年任奉天陆军补习学堂监督,旋改任洮辽镇守使署副官。后因受吴俊升赏识,连升陆军第二十九师参谋长、黑龙江督军署参谋长等要职。
1918年秋,杨宇霆在皖系实力派徐树铮的拉拢下,企图发展个人势力,利用奉军的名义,冒领了北京政府陆军部的军款370万元,扩编了四个旅,任命于珍为其中一个旅的旅长。此时被张作霖知悉后,下令将杨撤职,于珍也受株连免职。1921年,张作霖副启用杨宇霆为东三省巡阅使署总参议,于珍再次受到重用,任奉天省警务处处长兼全省保甲总公所总办。后在奉军中领兵,历任镇威军第八军副军长、第三方面军后方留守司令、东北陆军第十师师长等职。参加了两次直奉战争。1926年任安国军第十军中将军长。1927年春,安国军第三、四方面军团进攻河南,在渡黄河时,总部突然下令调在序列最后面的于珍第十军到最前面行军。这是杨宇霆有意将于珍部位置提前,以便使于珍部可以先行抢占地盘。于珍秉杨宇霆之意,但在占领开封后,麻痹轻敌,并未周密部署部队防御,而是忙于同地方绅商交际应酬,做接任督军的准备。结果于珍部被随后赶来的直系部队靳云鹗部及毅军米振标部袭击,不战而溃。于珍因此被撤职,改任京绥方面检阅使。
东北易帜后,于珍不再担任实际军职,任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供书中将军事参议官。他还一度担任东北屯垦委员会主任,为东北军军粮补给及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一八”事变后,于珍长期在沈阳隐居,他不与日伪合作,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他暗中支持抗日救亡运动,曾出面保释被捕入狱的“辽宁抗日义勇军”第五军区司令、原东北军少将高文斌出狱。他还帮助总部在北京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秘密特使黄宇宙在沈阳活动,并为他往见“国联调查团”提供方便。
1937年“七•七 ”事变后,于珍迁居北平。1945年3月15日,张学良给于珍写信,抗日雪耻之心情跃然纸上。该信原件至今仍存, 已成为珍贵文物。1946年,国民党军事当局委任于珍为东北行营中将参议。但于珍对国民党统治已失去信心,始终消极对待,不与国民党某些军界人士同流合污。
全国解放后,于珍任辽宁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作为民主人士和原国民党爱国将领,他积极参政议政,度过了幸福的晚年。1959年秋,因患脑溢血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返回目录
方叔洪 中将 (1906――1939)
山东历城人。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后效力于奉系部队及东北军。历任连长、营长、五十七军一一二师参谋长、一一二师三三四旅六六八团团长。1937年11月,率部参加江阴保卫战,击毙伪军少将师长一名。在南京保卫战中,所率团全团覆灭。方叔洪突围脱险后,未再回老部队,改任五十一军一一四师参谋长。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战中接任殉国的扈先梅旅长担任一一四师三四??旅旅长。之后,他率部转战河南南阳、安徽六安等地,参加了武汉会战的外围战斗。1938年9月11日,一一四师随五十一军担负大别山区的游击战任务,次年3月,方叔洪升任一一四师中将师长。
1939年初,鲁苏战区正式成立,方叔洪随一一四师向鲁南进发,一路上风餐露营,还不时遭到日寇的侵扰。在安徽宿县、灵璧县交界的一次战斗中,一一四师三四二旅六八三团担负全师后卫,与日军遭遇,团长王鹏举、团副尹玉绮均中弹身亡。方叔洪强忍悲痛,率全师昼伏夜行,巧妙的摆脱了日军,穿越了陇海铁路,进入山东南部之峄县、枣庄地区。
一一四师挺进山东后,驻防在沂蒙山区。1939年6月,在反扫荡的鲁南冯家场战斗中,方叔洪因掩护不及被日军枪炮击中,阵亡时年仅三十三岁。
卢广伟 少将 (1903――1944)
字济吾。辽宁凤城人。1903年8月3日生。1925年10月毕业于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五期炮兵科。后在奉系及东北军炮兵部队中任排长、连长、营长、参谋主任等职。1933年2月任东北军一??五师骑兵团上校团长。1934年入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1935年又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武汉分校骑兵训练班进修。学习结束后回到老部队一??五师。1937年6月东北军东调整编后,在由一??五师改编的四十九军任职。随四十九军在上海、江西等地转战抗日。1938年升任四十九军一??五师三一五旅少将旅长,参加了南昌会战。后离开东北军部队,任国民党骑兵第八师(青海马步芳部队)副师长兼政训处主任,在河南、安徽坚持抗日。1944年5月4日,在与湘桂战役的安徽颍上战斗中,因指挥所遭日军空袭而不幸殉国,时年41岁。
返回目录
抗日殉国的李兰池将军
在伟大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有一百多位国民党正规军将领英勇成仁,为国尽忠。葫芦岛籍将领李兰池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李兰池,字锦卿,1898年生于盛京锦西县(今葫芦岛市),父母在他身上给予了很大希望,取其籍贯锦西的首字,配以古代的一种官名“卿”来作李兰池的字。李兰池不负众望,自幼饱读诗书且练得一手好字。成人后,李兰池抱着从军革弊、富国强兵的愿望,投笔从戎,加入奉系部队,成为一名士兵。1927年3月,李兰池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七期步兵科学习。在讲武堂学习期间,他刻苦学习军事理论,在历次考试中成绩优秀,深受师长们的好评。
1928年8月,李兰池从东北讲武堂毕业,此时,奉军已在北伐军的进攻下退回东北,随着张学良主政东北和东北易帜,奉军改组为东北军,由一支军阀部队转变为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张学良精简部队、裁汰冗员,加强了部队的武器装备、教育训练和纪律约束,使东北军焕发了新的生机。李兰池在东北军中尽职尽责,用自己的才智与实干,逐步升迁,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副,1937年6月张学良被扣后东北军重新整编,李兰池此时已是东北军主力之一的五十七军一一二师三三六旅六七二团上校团长。
李兰池素有爱国正义感,虽然他所在的部队在“九•一八”事变前就因形势需要驻扎在关内,没有经历过含泪别乡的那种痛楚、无奈场面,但失去家乡的苦痛仍在他的心中长久挥之不去。他经常怀念家乡那秀美的景色和纯朴的民风,并时常为自己身为军人不能上阵抵御外辱而深感遗憾。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桥头的枪响,全面抗战爆发,正在河南率部整训的李兰池认为自己期待以久的抗日杀敌时机已到,想起家乡父老在日寇铁蹄践踏下所受苦难,想起东北军数年来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悲惨遭遇,他不禁热血沸腾,主动请缨杀敌立功。
1937年8月底,一一二师随五十七军军部移驻江苏淮阴,当时蒋介石的这一调动,除了抗战需要外,还想利用东北军在南方水土不服的弱点,将东北军各部分而治之,让东北军自生自灭,分化瓦解这支曾对自己给予威胁的部队。李兰池所部开进江苏后,部队不适应当地环境,加上当时南方气候炎热,给部队管理带来了难度。李兰池身为一团之长,经常勉励部下“时时准备与日寇血战,以热血之躯捍卫国家安全”。部队有了奋发的动力,士气大为高涨,他们每天都关注前方的战局,并认真练兵,克服重重困难,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五十七军是当时东北军人数较多、武器装备及战斗力较强且受国民党“中央化”程度较小的部队,官兵大多为东北人,且有许多中共地下党员在军内担任中下级军官职务。李兰池虽未参与地下党的有关活动,但他同情地下党员及进步人士。就在一一二师移驻江阴不久,中共地下党员万毅接替李兰池担任七七二团团长,李兰池升任一一二师三三六旅副旅长,协助旅长指挥六七一团、六七二团两个团。李兰池当时还不能确定万毅是中共党员,但对万毅等年轻有为、智勇双全的军官十分赏识。后来万毅担任旅长,在敌后坚持抗日,成为东北军的一员战将,1942年率部起义加入八路军,建国后曾任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之一。
李兰池担任副旅长之后,更加严格的约束自己的言行,处处作下属的表率。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937年10月下旬,李兰池指挥所部奉命向江苏靖江一带集结,作战争的准备。11月下旬,又率部参加了江阴保卫战,这次战斗空前惨烈,一一二师四个团有三个团被打烂,两个团长负伤,师指挥部三易其地,最后连师部直属队都冲上一线,师长霍守义腿部受伤,急得欲举枪自杀,只有李兰池麾下万毅团保存完整。在这种恶劣局面下,一一二师本应休整以利再战,但抗日形势紧急,12月8日,由三三六旅少将旅长马万珍代理师长职务,全师大部又急调南京,担负起拱卫民国首都的重任。
一一二师本应在紫金山南麓沿江阵地抵御日军,但当时日军来势汹汹,国民党要员争先恐后出逃,守城军队也人心惶惶,都想着如何撤退。随着战局的恶化,坚守南京在战略上已无意义, 12月11日,蒋介石下达了南京守军向津浦路撤退的命令。次日,南京守军开始陆续撤退。当时,三三六旅旅长马万珍代理师长,李兰池肩负起代理旅长指挥全旅的重任,他率部坚守蒋庙,亲临一线,视死如归、不畏强敌。由于接到撤退命令较晚,在桂永清、邱清泉等中央军将领及部队逃离得无影无踪时李兰池仍率部孤军同日军作战。直到12日傍晚接到命令始行撤离。李兰池奉上级命令,组织部队边打边撤,在撤退的途中,各路军民秩序混乱,日军轰炸、尾追不断,李兰池镇定指挥疏散,不计个人安危,不幸以身殉国。时年仅三十九岁。
李兰池殉国后,被国民党军事当局追赠少将军衔,以表彰其为国舍身、英勇成仁的精神。李兰池的英烈事迹已收入《抗日战争国民党阵亡将领录》《东北军十四年抗战史》等书籍。2001年8月,笔者在参加“奉系军阀与张作霖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有幸访问了原东北军五十七军老战士、1942年随万毅起义参加八路军的广州军区军级离休干部刘祖荫先生,谈及李兰池,这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说了这样一番话:“南京撤退时,混乱局面难以想象,据说李兰池是在指挥撤退时失足落水牺牲的,虽然死得并不轰轰烈烈,但他是为国而死,正如他英勇抗日的精神一样,值得我们怀念。”
葫芦岛人民的好儿子李兰池将军抗日爱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永远彪炳史册!
王锡山 少将 (?――1938)
字若刚。青年时就投身奉军,1931年任东北军步兵第二十五旅中校团副,驻吉林永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随旅长张作舟、团长任玉山等人奋起抗日。后投奔冯占海部抗日义勇军,1931年12月任冯占海部吉林警备军新编第二旅旅长。1932年6月任吉林救国军第五旅旅长,7月13日率部攻下日军占领的吉林军事重镇舒兰。8月又参与指挥了围攻吉林省城吉林市的战斗。因敌强我弱,9月底部队撤入热河,后在张学良、张作相等人的努力下,1932年12月,冯占海部吉林救国军改编为陆军第六十三军,有了正规军的番号和军饷,王锡山任六十三军补充旅旅长。1933年3月张学良下野后,六十三军整编,补充旅建制撤销,王锡山改任第二七一旅旅长,驻河北高邑。1935年六十三军番号撤销改为第九十一师,王锡山仍任第二七一旅旅长。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王锡山热血沸腾,同年7月至9月,率部在河北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8月10日,国民党军事当局明令尽收王锡山为少将军衔。此后,王锡山随师长冯占海转战河南、安徽、江西等省,1938年冬天在江西瑞昌、武宁一带与日军作战中不幸殉国。由于他在东北军中并不是嫡系将领,事迹鲜为人知。
成全了万毅。
王鹏举 追晋少将 (1898――1939)
原名王家兴。1898年3月生于山东蓬莱的一个商人家庭。毕业于山东省立第八中学。早年投奔直系军阀吴佩孚部当学兵,1927年吴兵败后后随同乡、上级于学忠投奔奉军。东北易帜后,任东北军步兵第二十三旅中校副官长,驻防山海关一带。1930年9月随部调停中原大战。1935年任第五十一军某营中校营长,同年调甘肃驻防。西安事变时,参加了由五十一军参谋长刘忠干等发动领导的“兰州事变”,响应西安事变。1937年东北军整编东调后任五十一军一一四师三四二旅六七九团中校团副。他思想进步,支持中国共产党在五十一军开展的地下活动。全面抗战爆发后,奉命率部开赴山东青岛布防。1938年春又参加了淮河保卫战和台儿庄战斗。徐州失守后任五十一军一一四师三四二旅六八三团上校团长。同年秋参加武汉会战,率部防卫安徽重镇六安县。1939年3月,率部挺进山东途中,在安徽灵璧县越津浦路后被日军围攻,3月8日在战斗中王鹏举团长壮烈殉国,中校团副尹玉绮同时遇难。为表彰王鹏举的抗日功绩,国民党军事当局追晋他为陆军少将。
冯占海 中将 (1899――1963)
字寿山,辽宁凌海(原锦县)人。
1899年11月6日生于义县班吉塔镇杂木林子村(解放后划归锦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其父冯万儒曾任清军哨官,回乡后受乡绅迫害致死。冯占海幼年因家贫只读了几个月私塾即给人家放猪。1917年只身去沈阳投军,他找到姨夫张作相,成为张的勤务兵。时张作相刚刚发迹,需要人才,便于1921年送冯占海入东三省讲武堂第三期深造。1922年5月,冯占海毕业后任陆军第二十七师(师长张作相)一??八团上尉副官。1924年张作相继孙烈臣之后出任吉林督军,调冯占海任督军署卫队团少校营长,不久升任督军署中校承启官。1927年,张作相又提拔冯占海任卫队团上校团长。东北易帜后,改称东北军驻吉副司令长官公署卫队团上校团长,直至“九一八”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东北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兼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回老家为父治丧未归,参谋长熙恰于9月19日叛变投敌,并令冯占海一同附逆,遭到了冯占海等爱国官兵的一致反对。冯占海毅然举起义旗,领衔抗日。同年10月,义军挺进舒兰,冯占海亲自说服了宫长海、姚秉乾的土匪武装一道抗日,随后,各县公安局长率警甲乡团来投者,接踵而至。到11月初,冯部已由一个卫队团发展到一万五千多人的抗日大军,在吉林颇具声势。1931年11月12日吉林省临时抗日政府在宾县成立后,代理省主席诚允任命冯占海为吉林省省会警备司令兼新编第一旅少将旅长,率部驻防宾县。同年12月,在日伪军的威逼下,榆树县失守,重镇舒兰岌岌可危。诚允为保卫省府宾县及哈尔滨,将冯占海部主力撤至五常县以北。同时将冯占海部改编为吉林警备军,冯占海任少将司令兼第一旅旅长,王锡山、宫长海、姚秉乾、分任第二、三、四旅旅长,总计兵力2万余人。1932年1月,冯部挺进哈尔滨郊区,一路上同日伪军进行了几次交战,冯占海部英勇杀敌,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义勇军也牺牲了杨树森等将校,冯本人也险些为汉奸所害。1月底,被日本收买的东省特别行政区长官张景惠公开投敌,哈尔滨有随时被日本人“和平接管”的可能。面对这不利形势,冯占海同李杜、丁超等将领于1月31日联合成立“吉林自卫军总司令部”统一指挥抗日部队,并酝酿保卫哈尔滨这座当时东北还未被日军占领的唯一大城市免遭沦陷。冯占海被推举为吉林自卫军副总司令兼右路总指挥。接着,率部参加了哈尔滨保卫战,失败后撤离到宾县、方正一带。不久随着伪军的进攻,冯部保卫方正县城失败,被迫撤至依兰。同年4月下旬,冯占海部旅长宫长海率部收复方正,5月2日,宫部又收复宾县,几天后,宫长海、姚秉乾部已挺进到三棵树、上号、阿城一带,威胁哈尔滨日伪军,但由于日军在其江防舰队配合下,攻入依兰,李杜、丁超等部被迫退走,自卫军总部所储存军用物资及医院、修械所等均落入敌手,冯部退路被断绝,只好脱离自卫军总部,单独作战。同月,冯占海将部队改称吉林救国军,冯自任救国军中将总司令,将五万多人的抗日队伍,整编为12个旅、4个支队、骑兵、炮兵、独立团各1个,外加总司令部八大处及特种营,在东北抗日队伍中,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员数量都首屈一指。1932年6月以后,部队先后收复了吉林榆树、五常等县城,屡次大败日伪军,并收编了许多反正伪军,至8月已将队伍扩大至22个旅,4个支队,号称10万之众。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时东北已大部沦陷,冯部战事频繁,弹药、给养、装备的补充遇到了困难。冯部人员众多,但根据地有限,且大多是地广人稀之处,无法长期立足。1932年9月,冯占海部曾进攻吉林市,但因日军有所准备,事先将大批武器、装备运往长春,冯部所获不封,加之孤城难守,被迫后撤,但义勇军在攻城前后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一时期,东北各地抗日战局已转入低潮,冯占海部孤立无援,给养发生了严重困难,为不使部队在冬天发生断粮,冯占海决定边走边打,撤入后方热河省以得到国民党方面支持。冯部在后撤途中,受到了爱国群众和其他抗日义勇军的支援,打了几次胜仗,还一度攻克长岭县城,但由于长途行军,加上很多意志不坚定者中途退出,有的义勇军将领干脆回乡务农,有的伪军反正部队集体重新附逆,对抗日失去了信心。1932年底冯占海部到达热河开鲁时,已只剩下两万多人了。即使如此,冯部仍不失抗日队伍之雄风,在开鲁、通辽等地与日伪军小有接触,令日伪军闻风丧胆。冯占海部到达热河后,当时的热河省主席汤玉麟见冯大军入境,唯恐动摇自己的统治,指使部下对冯部百般刁难,后在冯占海的姨夫张作相的干预下,汤才有所收敛。不久,在张作相的努力下,张学良请示国民党军事当局,将冯部改编为陆军第六十三军,冯任中将军长兼九十一师师长,所部改编为四个旅,有了正规军的番号和粮饷。1933年2月,参加了热河抗战。
1933年3月,张学良下野后,北平军分会新任委员长何应钦不承认六十三军是合法国军,而由于冯部是由抗日义勇军发展起来的,有的旅长、团长的军龄还没有其他东北军部队的士兵时间长,因此与东北军兄弟部队也缺少往来,在华北十分孤立。1933年7月,随着抗日名将宫长海、姚秉乾的先后离开部队,冯部仅保留三个旅,暂时保留了军的番号,先后调驻河北怀来、高邑等地。1936年4月,六十三军番号终被撤销。冯占海部改编为九十一师,隶属于东北军万福麟部五十三军。由于万福麟与张作相曾同为东北军副司令,加上当时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的张作相同万福麟交谊颇深,冯占海部暂时摆脱了受人歧视的境地。全面抗战爆发后,冯占海又率部参加了华北抗战,所部伤亡达六千多人,缩编为两个旅,这支当年在东北声势颇大的义勇军队伍,历经六年转战,只剩一万人了。1938年,冯占海部又奉调至河南开封,防守黄河南岸。未几,又调往漯河,开展游击战争。同年7月,改隶八十五军指挥,冯占海虽仍任中将师长还兼任八十五军副军长,但权力在逐渐减小。同年冬,在江西瑞金、武宁一带的战事中,冯的爱将王锡山旅长阵亡,冯占海心灰意冷,决定退出军界。不久,他悄悄离开部队,在桂林、香港居住。1939年10月,国民党军事当局为安抚原东北义勇军将领,给了冯占海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的虚职,但冯本人却在昆明经营商业,不与国民党当局合作。抗战胜利后,冯占海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拒绝出任吉林保安司令,全家在北平经营商业和手工业。
解放后,冯占海曾任北京市西城区人大特邀代表、民革中央委员,1955年,周恩来亲自任命冯占海担任吉林省体委主任。1963年9月14日,在长春逝世,享年64岁。
东北军抗日名将王铁汉
王铁汉 ,中将 (1905――1999)辽宁盘山人。祖籍山东即墨。1905 年2月24日生。早年先后入奉天省锦县县立第二高小及省第四中学读书,北京大学预科肄业。后投笔从戎,考入东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步兵科,受到正规的军事教育。毕业后即投身军旅,其间曾入北平中国大学进修。历任东北陆军第五旅及第二十师上校参谋长,第一旅副旅长,第三十七团团长,步兵第七旅第六二??团团长,驻守沈阳北大营。
1931年9月18日夜,日军入侵北大营时,王铁汉指挥所部自卫反击,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撤军入关后,仍任团长,驻昌平县。协助旅长王以哲整顿补充部队。1932年6月13日,在北京饭店向国联李顿调查团陈述“九一八”事变的真实经过,对一些日方制造的有关北大营突围战的错误言论予以澄清。1933年2月,所部改番号为一??七师六二??团。不久,奉命参加长城抗战,开赴古北口作战,进行著名的青石梁战斗。同年5月,升任第六十七军少将军参谋长。1934年3月,随六十七军开赴河南商城、潢川地区,同年7月,考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课余时间研究军事、政治,编写过《战争论》等书并出版发行。有“儒将”之称。1937年8月,陆大毕业后调任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高参。同年11月初,回到东北军任四十九军一??五师副师长、代师长。当时正值淞沪抗战后期,蒋介石调四十九军赴上海增援。王铁汉在部队伤亡很大且来不及补充的情况下,果断指挥,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王铁汉也因此受到嘉奖。
1938年9月,王铁汉正式升任四十九军一??五师师长,他对全师进行了整训。1939年9月参加了第一次长沙会战。在战斗中一??五师坚守阵地,王铁汉因指挥有方立大功一次。1941 年3月王铁汉又参加了南昌会战中的江西上高战斗,日军施放毒气,全师伤亡惨重。1941年10月,升任四十九军中将军长,不久兼任金(华)兰(溪)警备司令,驻防浙江。他担任军长期间,注重提高军队素质,使四十九军这支装备较差、战斗力较弱的军队成为第三战区的主力部队之一。1942年5月至8月率部参加了浙赣战役,多次收复失地。浙赣战役后,王铁汉率部驻守江西上饶。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曾奉命赴杭州受降。1946年内战爆发后,四十九军改编为整编四十九师,王任中将师长。1946年5月,在江苏如皋战斗中所部被华东解放军痛歼。7月,王铁汉代理第一绥靖区司令官,指挥第四十九师、六十五是继续在苏北同解放军作战,连遭失败。
1947年8月四十九师恢复为四十九军,王仍任军长。9月调往东北,与东北民主联军作战。适逢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刚回东北22天的四十九军即遭痛歼。主力在锦西杨家杖子战斗中被歼,王侥幸逃脱。不久,在冬季攻势的彰武战斗中,四十九军七十九师被歼万人之众,王铁汉指挥的原东北军四十九军,在内战战场上消耗殆尽。
1948年1月,王铁汉升任沈阳防守司令官。同年2月,又奉令任辽宁省主席。这是王铁汉在二十多年军旅生涯之后的首次从政。其时的辽宁省国民党统治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王铁汉试图维护其统治,推行政治改革方案,但因战乱加上人心惶惶根本无力挽救败局。1948年10月底,沈阳临近解放,王铁汉也随许多国民党军政官员们逃往台湾。后曾任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仍关心军事政治。他时常在《传记文学》《工商时报》等港台杂志上发表回忆文章,著述的《东北军事史略》以及由沈云龙访问林泉记录的《王铁汉先生访问录》两书,对于中国东北地区军事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3年王铁汉在美国治病期间,曾以张学良旧部的身份赴洛杉矶拜望张学良结发夫人于凤至。作为东北军在台湾高级将领,1990年张学良九十寿辰时,曾亲临祝贺并敬献祝寿礼。他身居台湾几十年,仍不忘东北故乡,思乡之情在笔墨间时有流露。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位抗日名将最终没能重回故土。1999年,因病在台湾逝世,享年93岁。
唯一一位张学良“赐名”的将军――熊正平
东北军将领数以百计,但被张学良“赐名”的仅有一人。众所周知,“赐名”是统帅对部下的一种高规格的奖赏与肯定,虽有封建色彩但却表明了被赐名者能力的突出,能有此荣幸的东北军将领就是抗日名将熊正平。
熊正平,原名熊飞,早年投身警界。因工作能力突出逐步晋升为辽宁省警务处督察长。
“九一八”事变后,熊飞随黄显声将军抗日救国,1931 年9 月27日被推举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军事部副部长。1931 年10月至11月,率领部下的公安总队,先后在辽西剿灭日本人扶植的凌印清、张学成(张学良堂弟)两支伪军,使日本帝国主义在辽西两次组织伪军的阴谋皆告失败。灭凌除张之举,使张学良身为感动,特别是熊飞能明晓张学良之意,为张学良大义灭亲,不徇私情,张学良在公开场合多次称赞熊飞“又正义、又公平”,并以此为熊飞改名为“熊正平”,出于对张学良的尊敬和爱戴,熊飞遂将名字更改,熊正平之名后伴随其终身。
改名后,熊正平继续协助黄显声领导辽宁的抗日义勇军斗争,直至1932 年1月锦州沦陷。
锦州失守后,黄显声又前往北票组建东北民众自卫军自卫军总部,熊正平随同奔走。1932 年秋,张学良将入关的黄显声部公安总队改编为东北军骑兵第二旅,又了正规军的番号和军饷,熊正平任第一团团长。在热河抗战中,熊正平曾率第一团挺进热河隆化(今属河北)一带与日军周旋。长城抗战后,奉师长黄显声之命保护在骑二师中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并厌恶打内战,期待能早日抗日复土。
1934 年7月,东北军五十七军一一五师在河南信阳长岭岗与红二十五军作战中失利,师长姚东藩被张学良撤职。张学良经过考虑,提升熊正平任该师少将师长,驻河南商城一带,但未与红军发生正面接触。1935 年年底,熊正平率一一五师调驻陕西,张学良将该师直隶东北军总部指挥。1936 年元旦,熊正平担任西安东北军阅兵指挥官,率兵接受张学良、杨虎城等长官的检阅,展示了东北军军官的良好风貌。1936 年6月,熊正平入王曲军官训练团受训。1936 年11月,改任陕西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从此离开东北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熊正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