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战国风流》之 白起(1) -- Bater
您实在那么好学,就勤快一点,自己查去,恕不代劳。
其次,依阙之战,韩国也“凑”出了接近二十万大军,韩国地盘几何?赵国地盘几何?韩国能凑出20万大军,赵国凑出45万,有什么稀奇?
最后,您把可以查到的历史记载(《史记》《战国策》)一律斥之不可信,那俺只好信您的臆断了,还争论什么?
仗打到消耗战的份上,就是双方在拼经济,拼后勤了。秦国在为后勤苦熬的时候赵国也一样,虽然赵国离本土稍近,但赵国经济实力终究还是要比秦国差一点,所以真的按廉颇的拖法,拖死的是秦国还是赵国,恐怕也是未知数,这可能也是促成孝成王换将的原因之一,赵括的速决战真的在后勤上太有诱惑力了。顺便插一句,我也赞同40多万赵军是可信数字的说法。这样庞大的军力显然是征调了赵国所有的劳动力而来的。那么战争拖下去对于赵国经济也是一个不可承受的负担。这也能很好解释孝成王急于速决战的心理。毕竟,廉颇只用考虑战场上怎么打的交换比高,而孝成王就得考虑这么高交换比的后勤代价是否承受的起。当然,四十万是总兵力,作战人员数量肯定大大的少,但是歼灭战的时候可不管你是炊事员还是弓箭手,一律咯喳,40万脑袋大概就是这么出来了。于是也就有了后来邯郸保卫战时候的妇女老幼齐上阵,和赵国之后多年的衰退。无他,劳动力在长平赔光了。
毛头小子当主帅,坑了无数小兵。但是反过来,我们不也羡慕那些无名小辈直接面见公侯,三寸不烂之舌搅合两下,当即成为一品大员的传奇么。这要放在隋唐以后可就难多了,你一驾驴车往紫禁城里冲一下试试……
秦赵这么耗下去,谁输谁赢很难说,也许是两败俱伤他人获利。不过我认为如果赵国铁了心耗,最后应该是秦国撤兵完事。秦国心大,不会真的与赵国对着耗。
呵呵,这就纯属假设历史了。
一千年了
骨头都在那里放着没人管?
周围还怎么住人啊
央视拍的《复活的军团》里面说过当地发现很多的万人坑
40万人就挖一个坑?萨大也没这本事吧?
算算这土石方,这得多大量啊
还有,不是40万人全埋了,秦军把16以下的几千赵军放回去了,恐怕有心理战的考虑,为了让赵国的下一代人失去和秦作战的胆量。
呵呵,反正我知道先挖坑再埋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那得多大工作量啊? :)
被埋的是巨鹿之战中被俘的几十万秦军,一起跪在地上唱着歌,头上沙土簌簌的落,悲啊。
记得哪里看到的资料,长平附近发现的尸骨坑里的尸骨很多都有致命创伤。长平的降卒未必都是活埋的
太久了,记不清了。不过吕良伟演的还行。那个迈人的场面还是挺震撼的。坡上的人把大火球朝下滚,把那些秦兵都打下去,然后是填土。
放狗找到了:
楚歌
草青青兮 杨绿绿 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 君不见 幽幽等君回
问情人 胡不归 家乡也等着你回
千千纤纤 步飘飘 盈盈相会
心思思兮 而君不见 痴痴等安慰
问人儿 胡不归 一心等着你回
一声声问 胡不归 胡啊不归
问远远兮 轻轻唱 等啊等君回
问我人儿 胡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