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半原创】评戏说水浒 一.武松喝的什么酒 -- 萨苏

共:💬71 🌺10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半原创】评戏说水浒 一.武松喝的什么酒

受编辑朋友的委托,作的一些评点。文章是人家的,萨只是加个尾巴而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来源:搞笑大王的博客

武松上景阳岗前,在山脚的小饭馆里吃饭喝酒。小饭馆有告示,“三碗不过岗”,但是,武松一气喝了十八碗,喝完后,带着醉意连夜上山,结果打死一只老虎。那么,武松的酒量到底有多大?

作者认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考虑,武松喝的究竟是什么酒?首先不可能是啤酒,那个年代不会有啤酒,就是有,一口气喝十瓶的人也不算什么。是白酒吗?白酒也叫烧酒,烧酒出现后,酒具越来越小,以前“大碗喝酒”的现象少了,酒杯、酒盅越来越多。以前大口大口地喝酒,变成小口小口地抿酒。从这个现象上判断,武松当年喝的应该不是烧酒。

并且烧酒、白酒之类高酒精浓度的酒,也被称为“蒸馏酒”。在世界范围内,蒸馏酒的浓度最高有70%左右。至于有人喝90%以上的酒精或工业酒精,那是找死,也缺乏酒的味道。

因此,武松当年连喝18碗的酒,肯定不是今天意义上的白酒或烧酒。

小说里还有一些细节描写可以证明这一点,比如晁盖、吴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里挑着酒担,坐在树荫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面兽杨志及其手下,最终忍不住,上前买酒喝,结果中了圈套。如果那个酒是白酒,怎么可能用来“解渴”?而且还是“炎炎夏日”?因此,比较合适的理解是,当时他们的酒,应该属于今天称为“酒酿”、“醪糟”之类的东西。充其量是一种简单过滤后的米酒。

所以,武松喝了十八碗酒,上山打老虎的真实情况也许是这样的:北宋时期,人们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类的低度浊酒,酒精度数应该在10%左右,甚至更低。武松在景阳岗山脚下吃饭喝酒的那家小饭店,也许有一点特殊秘诀,能够在没有蒸馏技术的情况下,提高米酒的酒精浓度,这在当时属于技术创新后的新产品。

武松喝的酒,酒精浓度也许在15%左右,最高不会超过20%。如果按每碗盛三两酒计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60度的白酒一斤多。当然,这个酒量即使在今天也算相当厉害的。http://blog.chinacity.net/user1/yaoyao/archives/2007/2718.html

[萨评:现代的酒,大致可以分为啤酒,黄酒,果酒,米酒,白酒,根据宋代的《酒谱》和考古发现,宋代没有啤酒,其他四种酒则都已经出现。那么,武松豪饮的十八碗“三碗不过冈”,哪一种酒更有可能呢?其中,我首先排除掉了白酒。因为宋代白酒仅见于考古发现,尚未形成规模,按照《本草纲目》的记载,施耐庵时代,民间普遍认为白酒始自元朝。另外,武松也是人,除非他的排泄系统很特别,否则真的喝掉十八碗烈性白酒之后,不要说打老虎,只怕不急性酒精中毒都困难。所以,施耐庵写武松喝酒,其饮用的,应该不会是白酒;宋代果酒酿造技术尚在起步,主要依靠自然发酵,口感较差,难以达到让武松如此赞美的水平,果酒的可能性也不大;这样,武松所喝的酒只能在黄酒,米酒之中选择。那么,究竟是米酒还是黄酒呢?且看《水浒传》店小二的一段话:“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老酒,便是长期存放的黄酒,经过长期的窖藏,黄酒会变成澄黄乃至微红的颜色,是为上品,所谓“状元红”,“女儿红”就是此物,酒虽好,制作工艺复杂,时间长,非富豪官府等处难有。从店小二的话来看,这店里的酒显然与黄酒是有区别的,是“村酒”。那么,按照排除法,这种酒显然只能是米酒了。假如认为这个证据不够可靠,书中恰好还有对于“村酒”的描述。第75回“活阎罗倒船偷御酒,黑旋风扯诏骂钦差”里面,提到阮小七用村酒偷换御酒,用的手段是“水手道:「船梢头有一桶白酒在那里。」阮小七道:「与我取舀水的瓢来,我都教你们到口。」将那六瓶御酒,都分与水手众人吃了,却装上十瓶村醪水白酒,还把原封头缚了,再放在龙凤担内” –宋代御酒当是长期窖藏的黄酒,梁山将领后来一看便分辨出阮小七的西贝货不是御酒,显然这种“村醪水白酒”与黄酒外观区别很大。村酒称为“村醪水白酒”,难道是白酒么?其中一个“醪”字暴露了它的身份。今天陕西著名的米酒黄桂稠酒,就又叫白醪酒。其色白浊,味道甘美,确是一种另类的“白酒”。由此观之,个人看法武松打虎前豪饮的十八碗村酒,最大的可能是酿造较好的米酒。

值得一提的是连喝十几碗酒的,水浒中颇有些人物,如鲁智深在五台山也有类似纪录,但武松酒量确属较高,按照苏州评话说法,武松尽管豪饮,但一生只醉三回。第一次,景阳冈打虎,是酒确实好;第二次孔家庄斗孔明孔亮,是村老恐他去了无人对付这两个呆霸王,不断劝酒;第三次曾头市怒战史文恭,是心痛晁天王之死。比之浅饮辄醉,醉了就管不住自己的宋江之流,要好得多了。]

关键词(Tags): #水浒#武松#景阳岗#酒
家园 沙发
沙发
家园

深否?

晕,回复自己的了

家园 回声,回声~~~

还花

家园 floor.
家园 flower.
家园 葡萄酒

萨兄所列“啤酒,黄酒,果酒,米酒,白酒”的选择项里面,的确是基本涵盖了武松的绝大部分可能选择。

对于武松所喝的是什么? 票子也试图解析一下:

首先不可能是白酒,按照当时的计量单位,以及山东人的餐具尺寸,大碗的样子可以从电影《红高粱》里可见一斑;如果那样的18碗白酒下去......别的不说,等武松上了梁山之后安道全就乐坏了:“这么多医用酒精啊,来来来我先采集两罐子...”

其次不可能是米酒,当时的米酒基本上是用来解渴的,否则杨志也不会大热天的让军士喝啊---浓度酒精不但不能解渴,还会使身体脱水。 就那个米酒醪糟喝18碗来诈唬人? 估摸着这种纸老虎的架势也就二草包齐国远爱用,可那不是咱山东武二郎风格。

再次不可能是黄酒,黄酒是林MM她们用来吃螃蟹的;桂花树下明月初升,小锡壶温出来红漆木盘一端,浅斟三两杯之后就开始吟诗作词了,偶尔再来俩串门的邻居妖精MM,我歌月徘徊我舞妖精凌乱,是那个调调。 豪饮用黄酒? 情调不对啊。 再者,黄酒豪饮之后对身体伤害极大,票子就吃过这个暗亏:说好了喝点黄酒意思一下就得,结果人家搬出两坛! 简直就是土匪作风嘛! 武松是个有文化的好汉,狮子楼上题过词的,不能芥末糟蹋黄酒!

最后也不可能是啤酒。为啥那? 山东人喝啤酒都是拿塑料袋喝,手里提留着一袋,弄根吸管插进去就嘬;更豪爽的那就是吹瓶了,一仰脖子咕嘟嘟就是一瓶。 可是第一宋朝时候还没塑料袋,第二武松也不习惯吹啤酒瓶子--瓶口比较小,换气比较难受。我们知道武松水性是不咋地的,肺活量和换气的功夫不是他的长项,所以要是让张顺来试试兴许还成。 而且喝啤酒一定要就着点小菜,没听说喝啤酒就牛肉的;水浒里的好汉都喜欢喝酒来点牛肉,可见那时候啤酒不流行; 如果他们就的是酱猪蹄或者肘花什么的,啤酒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如果武松的下酒菜是咸干花生米,那他很可能喝的是小瓶二锅头。

所以,我们的搜索范围就剩下果酒一个选择了。小二说他们那酒外号“透瓶香”,可见是果酒啊。山东也是水果大省,各类果酒品类繁多,其中是以葡萄酒最著名。烟台等地盛产葡萄啊,葡萄酒驰名中外...啊?那时候国内还没有葡萄酒? 那那那难道是从西域过来的? 武松的好友、梁山第三代领导核心鲁置身以前在丝绸之路那边干过O记的总督察,莫非也曾经走私过洋酒? 也未可知啊。 古诗云:“葡萄美酒来一碗,举杯欲饮无管弦;葡萄美酒来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可见那时候的人喝葡萄酒是喜欢用碗的。

夕阳西下,山风渐烈,倦鸟已经归林...天色昏暗的山道上,走来余晖里神色疲惫的行者;翻过这道山冈,回家的路已经不再漫长,也曾经年少轻狂,归来却空空的行囊,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夜已深还有什么人,在山冈那边独自守着你归家的灯?

再来一碗殷红似血的葡萄酒吧,纵然荆棘满地山路崎岖,也不能阻挡你回归的路程;

再来一碗殷红似血的葡萄酒吧,男儿的本色就是要血溅沙场,纵使敌人不是老虎就是豺狼;

再来一碗殷红似血的葡萄酒吧,豪气顿生紧握哨棒;

再来一碗殷红似血的葡萄酒吧,想想你年迈无能的哥哥、娇媚外向的嫂嫂...

...

再来一碗...上山打虎去者!

(导板:跄跄跄跄跄跄.... 店小二:唉客官您先把酒钱付了再走不迟哇! 俺们隔壁是XX保险专柜代理,专门为上山的客户们开设各类人身意外、伤残险,价格粉优惠的说!)

器皿对了,酒的来路也有线索了,我们的推理也即将完成;不过,还剩下的唯一一个疑点就是:葡萄酒的度数比较低,虽然18碗的数量很大,但是质量跟不上啊,这个普通的12度葡萄酒一入口就能让武二郎喊一声:“这酒好生有气力!”确实有点难度。

既是葡萄酒,还不是普通的葡萄酒,还是走私进来的,那是什么酒呢?

很是费思量啊...

到最后不由得就想到了武松的下酒菜---牛肉啊; 牛肉,武松性如烈火,又爱吃牛肉,脾气就更是和公牛差不多了。(想起王小波的锤子来了) OX的脾气啊!

哦~~~原来如此! 武松原来喝得是:

XO

有日子没跟着起哄了,业务不熟了哇,

家园 唐人喝得,宋人喝不得?

唐诗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难不成犹如阿Q一般说道,“和尚摸得,我摸不得?

西域传入,在两汉,《中国饮酒史》已有介绍嘛。过了一千年,咱大宋乃科学技术最昌盛时代(李约瑟博士语),怎么可能不会酿葡萄酒呢?

家园 是不是石越大人引进的甘蔗酒?兰姆酒一般人是肯定喝不了三碗
家园 米酒?

倒是让那高大形象稍稍地打了一点小折扣

家园 没办法,大宋朝没占多少葡萄经济种植地

现代葡萄种植地气温有要求,否则不合算。中国有广大的适于种植葡萄的土地,目前种植面积,产量都在世界前十,而且很有潜力。不过这些产地都在黄河以北,如新疆,内蒙,东北和河北山西北部,宋朝几乎一块也没占

家园 刚才给令狐冲打了个电话

令狐冲说西域的葡萄酒比国产的质量要好,不但度数高口感好而且还可以用来写铭文,端的是千年不朽的字迹。

如果武松喝得那酒年份不够不能写字,而且入口味道很冲,也有可能就不是XO了; 鉴于此酒是从陇西那边传过来,在江湖上和当地瓜果之王“白兰瓜”并称西域两大奇葩,改名叫“白兰地”了。

家园 北宋时候还据有山东

相传葡萄这个名字就是李世民在山东平度起的

家园 汉时传入,称蒲桃。

何时变为葡萄,老燕没考证过,在西河可不敢胡说。

今人考证,北宋时气候较今日偏凉,太湖曾封冻可以走人---成了昆明湖了--若嫌昆明湖太小又没有历史,那就当呼伦湖或贝尔湖好了。

如果考证属实,彼时河北山东河南都可以种葡萄。

家园 是有这么个典故

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素有“葡萄之乡”的美称。据考证,张骞通西域时,这里就有种植葡萄的历史。隋朝末年,秦王李世民东征莱州。途经九青山(大泽山),因粮草断绝,便射石出水,杀马当食。当地百姓见这队官兵为人清正,纪律严明,便纷纷送粮送果(葡桃)表示慰问。李世民品尝后,连称“好果”!遂将“葡桃”改称“葡萄”。贞观十九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驻兵平度”(见平度州志),又路过大泽山,当地百姓用最好的龙眼葡萄前来进贡,这位“真龙天子”见之大喜,却又忌讳“龙眼”二字,于是又把“龙眼”改为“狮子眼”。唐太宗为狮子眼赐名这天,正是古历七月二十二日。这一年,借助皇帝的恩赐,风调雨顺,葡萄喜获丰收。为示纪念,后来每年这天,当地百姓都大摆宴席,燃放鞭炮,表示庆贺。之后逐渐演变成农民的传统节日“财神会”,也叫“财神生日”。

外链出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