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半原创】评戏说水浒 一.武松喝的什么酒 -- 萨苏
这个斤,到底是今天的多少克?是16两的斤还是。。?据说以前有大斤小斤,还有个“筋”字,以前在啥版本的一本书里看到过,用来形容重量,不知是不是通假/错别字?
国外学者主要观点和假设有:一是美国籍的德国学者劳弗尔(BLaufer)认为“葡萄”这个词来源于伊兰语,波兰人亚努士•赫迈莱夫斯基进而认为《史记》中汉语形式“蒲陶”是张骞第一次在大宛国学到的一个伊兰语(伊兰语诸语言的主要代表是波斯语)的词的语音摩仿,是发音类似bādaga(伊兰语词义“葡萄酒”)的古代大宛语的词的代表。二是瑞士语言学家斐安理(Hfrei)认为有可能假设“葡萄”这个词是从“葡萄牙”引申来的。三是英国语言学家福勒斯特(RADForrest)猜想“葡萄”这个词是由某种方式从梵语的bodhi引申来的,梵语bodhi的汉语对应为“菩提”。四是杜马舍克(Tomaschek)假设“葡萄”这个词来自希腊文bótrys(“葡萄束”)等。
尤其是那个葡萄牙,那才叫扯淡呢。
老板名唤文康,因景阳冈有虎生意淡薄正在担忧,见这样一条大汉,就暗示小二把隔宿的酱牛肉卖了。小二乃询问武松 -- 客官,酒好可要菜?
武松喝得兴起,自然是要的。
于是切两斤熟牛肉来,那牛肉酱的次数多了,味道都进去,武松连声称赞,又干了一碗。
小二见客人高兴,自己也得意,遂毛巾往肩上一搭,脚尖一翘,唱一首酒歌,歌词时间久了,老萨不记得,仿佛是说各路神仙都来却不见回去。武松听得有趣,问道:他们都到哪里去了?小二方唱出最后一句 -- “都醉倒在景阳冈上。”
武松听得开怀,又干一碗。。。
可是下面只有肉没有酒了,有好菜更要好酒,武松纳闷,才向小二问出三碗不过冈的意思,并且执意多喝。
开始,老板文康看武松长大,觉得宽卖两碗问题不大,为了赚钱也就允了,等到想不卖武松已经半醉,说话就不再平和,吓得只好卖了,但是开始在酒里潺水 -- 鸳鸯,拐子,金生丽,要不武松酒量好也要趴下,十八碗可不是玩的。
武松吃的口滑,全无觉察,把五七斤牛肉都吃尽了,再要菜时,老板说只有卤蛋了。又吃了二十个卤蛋,就也喝光了,武松却要上路,也无人能拦得住。。。
这才有打虎的一段故事。
这是根据苏州评话武十回内容回忆的。
也不怕蛋白质中毒或者胰腺炎
你看水浒里边都是大口吃牛肉就是没有大口吃猪肉的,这么写说好了是故意来渲染一下情节,说不好就是彻底的YY而已。
在哪看的宋代杀耕牛判死罪我也不记得了,但脑子里依稀有这个印象,反正杀耕牛在古代是大罪。
就象现在黑社会的凑一起吸白粉
包拯曾经判过一个案子,有家人的牛舌头被人偷偷割了,老包让那家人把牛杀了,马上有人报案私杀耕牛。神探老包一口咬定这个报案的就是凶手,在专政铁拳下这人终于认罪了
好象耕牛珍贵的原因除了中国适于养牛的地方少外,牛也不是天生会耕地的,要训练很长时间。这大概是为什么古代政府不专门建一些耕牛养殖基地大量提供耕牛
看着碗口不小,实际只有浅浅的一层,也就一两左右。
按新宋的发展,到武松那会儿印度应该不行了,柴大官人肯定会去那里投资,武松这种人,有官司在身,还和同事关系不好,应该会被派去当保安队长
先结的帐 -- 余多都赏与你。 武二爷很豪迈。
首先从酒的外观色泽来看,来酒呈示着多种颜色,有绿色、白色、黄色、赤黄色、红色等等,这说明了当时的酿酒标准还很不统一。绿色酒较常见。一般说来,传统的浊酒和清酒都呈绿色,自唐代以来即是如此。晁公溯《嵩山集》卷 11《用薛郎所寄示诗三韵》所云:“开瓮鸭头绿,磨刀鱼眼红”,史浩《郧峰真隐漫录》卷3《次韵恩平郡王》所云:“寿酒千锤绿,宫花厅曾红华岳《翠微南征录》卷8《除夜》所云:“酒色半澄春后绿,蜡花全折夜来红”,都把酒之“绿”色与其它物品的“红”色排列对比,以示酒色鲜明,这说明,酒呈绿色,在宋代是常有的事情。另如苏洵《嘉佑集》卷15《藤樽》诗:“藤樽结如螺,村酒绿如水”,《江湖后集》卷3引用周瑞臣《春日闲居》诗:“杯中似蚁浮来绿,瓮里如鹅脱下黄”,也清楚地点明了这种绿颜色的酒。
白色酒仅见于浊酒之中。所谓白色,是指酒色浑浊偏白,并非指酒色透明。张家《张右史文集》中《田家三首》所云:“杜甫村酒白如 ”,比喻较为恰当。另如司马光《传家集》卷12《送稻醴与子才》诗云:“蚁浮林面由,味撇瓮头醇”,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卷34《次韵季共蓬带夜坐三首》诗云:“酒白应自斟,茶甘为谁煮”,吟咏的都是白色酒。从宋代酿酒的整体情况来看,这种白色酒在浊酒中也不多见。
一般说来,优质发酵酒都呈黄色,这种黄色也是现代黄酒的基色之一。古人若能把酒酿至这种颜色,也就基本上接近了现代黄酒的水平。宋人通常把这种黄色叫作“鹅黄”。如苏轼《东坡全集》卷5《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诗五首》诗云:“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李石《方舟集》卷3《谢刘韶美送酒)诗云:“更酌鹅黄酒,如浮鸭绿川”,周必大《文忠集》卷4《杨廷秀送牛尾狸侑以长句次韵》诗云:“江南十月方肃霜,小槽初滴鹅儿黄”,周紫芝《太仓梯米集》卷11《玉友初成戏作二首》诗云:“小瓮鹅黄拨不开,晚风吹蚁转荷杯”,王之望《汉滨集》卷1《次韵陈庭藻赴天申燕涛二首》云:“饭抄香粳云子白,酒泻法酿鹅儿费”,曾几《茶山集》卷8《独步小园四首》诗云:“报答春工选何物,鹅儿黄酒十分倾”,诸诗所言,均意指酒的黄色。黄色酒不但色泽鲜亮感人,其酒质也偏好,所以宋人写诗咏及黄色酒,都要给以较高的评价。
比赤黄色的酒更红一点的酒叫作赤酒,也叫红酒,这种酒大多由红曲酿造,因而酒色赤红。按红曲是一种优质酒曲,用之酿酒,酒色深重,酒质也极佳。因此,来人提及红色酒,总显得兴奋异常。曾几《茶山集》卷6《家酿红酒美甚戏作》这样吟唱:“麴生奇丽乃如许,酒母侬华当若何。……得非琥珀所成就,更有丹砂相烫磨。”刘过《龙洲集》卷五《红酒歌呈西京刘郎中立义》诗更向人们展示一幅酿制红酒的绝妙画卷:“桃花为曲杏为浆,酒酝仙方得心法。大槽进裂猩血流,小槽夜雨真珠滴。……鹅儿不酌宜城黄,流露造比江南酒。”在宋人所酿的发酵酒当中,这种由红曲酿制的赤色酒最为醒目,因而诗家吟咏常以其色泽为显著标识,其中以“真珠红”、“鸡冠红”、“猩血红”相形容者,屡屡可见。
宋人形容酒度偏低的酒,常冠以“薄”或“淡”字。古人酿造能力有限,因而所酿之酒难免出现淡薄乏味的情形,方回《桐江续集》卷14《永乐沽酒》诗所言:“村沽太薄全如水,冻面微温尚带冰”,李纲《梁溪集》卷5《三裕道中》所言:“村酿酤来薄,溪鳞买得悭”,即是此类揭示。彭汝砺《邵阳集》卷10《和白酒》也有“村醪薄滋味,市俗固安便”的感叹。然而,随着宋代酿酒技术的全面改善,这种淡薄之酒逐渐减少,并且仅仅流行于偏僻落后地区。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发酵酒最终都出现甜味,这是由于在复式发酵过程中,原料充分糖化但未充分酒化而导致的结果。宋代的许多发酵酒仍未突破传统格局,因而醪液中明显带有这种浓重的甜味,如杨冠卿《客亭类稿》卷 11《九日》云;“寒花有余馨,香醪甜胜安”;王质《雪山集》卷 13《魏城道中》云:“地炉茶带苦,幔店酒多甜”;曾几《茶山集》卷1《寻春次曾宏甫韵》云:“请君携壶去,政恐日不足。小槽虽蜜甜,何必待田园。”诗家所示,都指向了酒的甜味特征。
甜味酒虽然好喝,但酒度却明显偏低,宋人改进发酵技术,最终酿造出酒精含量相对较高的酒,这种酒的甜度减低而酒度增高,所以宋人形容此酒,便使用了“劲”、“辣”、“辛”、“烈”等词汇,以示与甜酒不同。陈藻《乐轩集》卷2《仲秋过卢北山子俞尝新酝作》这样描述:“白秫新收酿得红,洗锅吹火煮油葱。莫嫌倾出清和浊,胜是尝来辣且浓。”刘克庆《后村集》卷8《以王家酒寄陈北山》亦有“醇醪易人醉人乡,劲酒难逢醒者尝”的提示。李彭《目涉园集》卷7诗题有云:“新多浊醪味严劲,饮数盏大醉”,可见宋人酿制的浊酒,酒度明显增高。杨万里比较生酒与煮酒,其评论之辞使用了“烈”字,《诚斋集》卷10《生酒歌》这样说:“生酒清于雪,煮酒赤如血。煮酒不如生酒烈。”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3《依韵答提刑张太傅尝新酝》诗提及新法酿酒,曾以“其气芳以烈,厥味和而辛”的诗咏来表达酒味口感。酒味出现劲辣趋向,说明发酵酒的酿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宋人一般使用秫米或黍米酿酒。宋人所说的怵术均指粘性大,并且易于造酒的糯米,并非现代人所说的黏高粱。黍米则指大黄米。张扩《东窗集》卷1《次韵伯初春日村居》诗描述说:“田家半收秫,掀簸出春推。不妨酿春酒,莫及春争退。”周紫芝《太仓睇米集》卷17《饮酒三首》也说:“昔我在田亩,薄言事耘薅。种荆亦种秫,可食兼可醪。清香满寒瓮,夜滴喧春糟。洗我玉花瓷,酌此鹅黄膏。”可见秫米是酿酒的首选原料。另如胡宿《文恭集》卷2《山中》诗所云:“浊醪酿秫米,香饭炊胡麻”、李觏《直讲李先生文集》卷37《送张宏下第南归》诗所云:“田宜秫稻应多酒”,均把林米与造酒相提并论。
补充一点,萨大文中提到黄酒和米酒的区别,如果按现代的分类,米酒专指以大米为原料做成的酒,而黄酒的原料则是以小米,糯米等为主。由于黄桂稠酒的原料是糯米,所以严格来说应该是黄酒而非米酒。至于这种酒又被称作“白醪酒”,则是指酿造这种酒的酒曲被称作“白醪曲”而已。
现在那么发达一二十年前的事还需要考证,写几百年前的事能那么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