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激战,在中国的天空 – 日本所存抗战时期老照片选 一 -- 萨苏
那个样子口径不可能超过20毫米。
原贴地址:外链出处
前一部分的照片,有些朋友对若干部分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十分宝贵。
图片中的第一张,被一些朋友误认为日本军队的照片,这是错误的,这支整齐行进的精锐之师,是从南京开赴上海参战的中国军队。下面这张照片,是从另一个角度拍摄的出师情景。
挥舞中国国旗的送行人群和“精诚团结抗战到底”的横幅清晰可见。可惜的是,参加松沪抗战的中国精锐部队,在此后的战斗中伤亡极大,最著名的德械师87师,88师,36师在1938年统计的时候,老战士已经不足十分之一,这些整齐行进的战士,绝大多数未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中国军队在上海南市展开激烈巷战,顽强抵抗日军进攻。
有一位兰州的朋友(算年龄应该是我的长辈),这样描述了当年经历日军空袭兰州的过程 –
“谢谢精彩的图片,使我想起七十年前的往事.
我幼时在兰州经历了日本空军的大轰炸和中国空军的英勇抗击,我们的学校就遭到日本人的轰炸,我丢失了一年级的新课本.当时空袭兰州的日机是从山西运城机场起飞的.
苏联空军当时也曾驻守兰州,并在空战中多人牺牲.在零式机参战之前,日空军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有一次击落日机7架,兰州全城欢腾.在兰州中山林一个空地上,堆集着日本飞机的残骸.
美国飞机来到兰州以后,日本的空袭就告结束,美军上衣背后有中美两国国旗和"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保护"的汉字,使我们感到好玩,他们给小孩口香糖,那是中国孩子对口香糖的最初体验.“
这些珍贵的记忆能够和大家分享,应该谢谢这位大朋友。其实,兰州空战是抗战中激烈而精彩的一战,其背后的特工战也十分激烈,最后结果是中国方面经过苦斗终于破获了日军的潜伏电台,为此,记得抗战中曾在兰州枪毙过日本的将级大特务。
上面这张兰州空战期间的日军航空地图,就是这次特工战的一个侧面铨叙,可以看到,日军地图上清晰地标出了兰州附近的我军政重要目标,都是根据当时汉奸和日军特工送出的情报标示的。这张地图发现于日本战争史料中,算作我给这位大朋友的一件小纪念品吧。
图中的“兰姆道尔高射炮”,经过朋友们的考证,我认为实际上是厄利肯20毫米高射炮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其弹夹和冷却系统都很相似,这种机关炮也是二战中国军队重要的防空武器。
请参见下面朋友们提供的厄利肯机关炮照片进行对照。
增加一张当时中国防空部队的照片,因为是折页,翻拍效果不太好,抱歉。
还有关于天皇号被击落的事情,有朋友推测被击落的天皇号是日本天皇的座机(一百式运输机),这一点我持怀疑态度。因为日本陆军航空兵中佐(死后晋升大佐)渡边广太郎是1939年乘“日本一号”被击落后阵亡的,日军后来还命名了一架新的“日本一号”(一架新型100式司令部侦察机)。所以,如果冒出第二个乘“天皇号”被击毙的渡边广太郎,就太匪夷所思了。是不是把两个战例合成一个了?
值得一提的是,日军命名的第二架“日本一号”,后来也在中国上空被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的战机击落,从此这个名称就不再用了。
第二架日本一号被击落的照片,我放在下面,可以看到它的猛虎标志改在了尾翼上。
击落这架飞机的过程十分精彩。日军这种100式司令部侦察机航速非常快,而且飞行高度高,当时盟军的战斗机都望尘莫及,经常来往侦查昆明中国空军机场。为了捕捉这种高空飞贼,中国方面和“飞虎队”联合设下骗局,在机场附近一条山岭后伪装出一处基地,诱使日机低飞侦察,而预先带大容量副油箱起飞的飞虎队战机忽然从隐蔽的云层中钻出攻击,日机来不及发电报丧就被击落。击落以后才发现打掉的正是这架“日本一号”二代。
飞虎队战机,其鲨鱼头的标准涂饰清晰可辨
事后,才了解了这种100式飞机的奥秘。原来,日军为了提高它的航速和升限,采用了尽量减轻其重量的方法,除了采用极轻的机体架构,并且不带任何自卫武器。
当时的空战十分激烈,这是一次空战之后,一名飞虎队飞行员给摄影师看机身上被日机击伤的地方。
在“飞虎队”参战之前,中日双方空军(日军实际为陆航和海航)的力量对比相差极大,特别是在飞机性能上,当日军普遍使用先进的单翼96式,97式战机时,中国空军依然在使用双翼的霍克和伊-15作为主力机种,因此损失极大。
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之一 苏制伊-15战斗机。
然而,中国空军飞行员的精湛技术,却在这种以弱敌强的战斗中表现得极为充分,甚至赢得了敌军的尊敬。这是因为一来中国飞行员深感在自己贫弱的国家能够获得飞行的机会极为不易,另一方面中国装备的“万国式”飞机,又迫使飞行员们不得不具备超人的技术才能够生存下来。
比如中国空军中四大天王之一的刘粹刚,就曾经在南京万众之前表演了一次用双翼霍克机击落单翼96式舰载战斗机。
被刘粹刚击落的日军九六式舰载战斗机
刘粹刚因此被誉为“中国的红武士”,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而由他和高志航带头,中国空军中颇出了一批双翼打单翼的王牌飞行员。
遗憾的是,刘粹刚没有战死在战场上,却不幸因陆空联络不畅,他所在的飞行队于北上增援太原战役途中迷航,刘粹刚在为同伴寻找降落场时,不幸撞高平县魁星阁而殉难。
其实细细考究,就会发现,中国空军当时的损失,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发生在空战中,而是因为指挥的不当。
[待续]
又抢一个沙发
而不是飞到中国再被打下来……
以前曾经在《兵器》上看到过一个德国高炮的专辑呢,从一战到二战,说的很全。这次看到老萨的高炮问题却发觉自己很多细节想不起来了
所以自己动手粗略查了一下,我认为可以完全排除德系高炮了。
首先排除37毫米德国高炮,因为照片上的炮架对于37毫米高炮来说可是太薄弱了,撑不住那个后坐力的。此外,德国37毫米高炮采用弹夹,而不是弹匣,也就是说炮弹是直接暴露的。总共有三型德国37毫米高炮,两型采用的是6发弹夹,一型采用的是8发弹夹。其实看过国产37毫米高炮的弟兄都会有印象的,37毫米炮弹的体积已经太大,不便于装弹匣的,这是采用弹夹的根本原因。这一块差别太明显了,也就不发图了。
20毫米德制高炮有三型,分别采用15发弹匣和20发弹匣
这个是Flak 30/38采用的20发弹匣,明显和老萨的不同,上面的加强筋细且密,更没有提把了。Flak 30是二战德军主力装备,走过了整个二战。当然这是Rheinmetall设计的。
至于Flak 38,39年开始服役,只是提高了火炮的射速,增强了火力的Flak 30而已,外观上是看不出什么的,因此多数时候还是直接写为Flak 30/38。
为什么还有两个轮子?可以拖着跑路了么。还记得拯救大兵瑞恩里面最后的小镇巷战一段么?美国伞兵围着炸瘫痪了的德国坦克忙得正欢,不远处的德国兵推出一门小炮……美国人的血肉飞呀飞
这张Flak 30/38虽然正在操炮,但仍然看不到看不到弹匣,因为弹匣是平插在另外一侧的,而不是像厄利孔一样竖直插在火炮上的,这样瞄准时没有个大弹匣在前面碍眼,装弹药时的操作也方便很多。这个Flak 30/38其实由德国Mauser制造,严格的叫做GebF 38了,减轻了总重量,而且改进了座盘,原本为伞兵和山地部队准备的。
德军还有一个装备较早的20毫米高炮是Flak 28,唔,是战前买来的啦,战争中从法国捷克啥的地方又挠了不少。对了,德军编号后面还有个,有个括号(Oerlikon),咋念?有叫厄利肯的,有叫厄利空的!!原来不是德国造的。这个就不发图了吧!
结论,小日本不是考据党!!!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说到捷克,就想起大野心家Reinhard Heydrich。八卦一下,这位SS牛人的内外祖父母某个可能是犹太人。
继续空军的话题之前,先说一点其他的内容。
上一集中有一张中国军队巷战南市的照片,图片上出现的却是日军。这是因为拍摄者是日军中的摄影记者,他只能从日军中拍摄对面的中国阵地。这样的照片在日本史料中还有很多。虽然镜头中的是日军官兵,却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中国军队的奋勇抵抗。
虽然电台上最终飘的是日军的旗帜,但是千疮百孔的大楼,仿佛在无言地讲述着中国军队曾怎样顽强地防卫自己的阵地。
当时被日本新闻审查官裁定禁止发表,他描述的是罗店血战中,日本军曹森在投掷发烟手榴弹的瞬间,被对面中国军队阵地上的一名神枪手一枪击毙。
我们无从寻找这名神枪手的资料,但在敌人的镜头里,留下了他永远的威名。
回到空军的话题。
根据抗战中的统计,中国空军每在天空中损失一架战机,就会在地面上损失2.5架,充分表现了国民党空军系统地面指挥方面的问题。1937年年底,中国空军北上支援华北战场,飞行员苏英强在出发前将手表,现金等分发给同僚,周围人不解中,苏气愤地说:昨天,前天转场都是飞这条路线,今天还是这条路线,敌人一定会在路上拦截我们,我们提出换一条,长官却说我们怕死。所以我这次出击,是不会活着回来了。
果然,他们在转场中遭到日机预设的埋伏,苏英强和另一名飞行员壮烈殉国。
国民党空军的“四大天王”,只有李桂丹是在武汉空战中战死的,刘粹刚是地空联络不畅油尽迫降失败遇难,高志航是在周家口机场因警报不灵遇轰炸强行起飞时阵亡,乐以琴是因为降落伞未张开牺牲。
就说一个防空哨的问题,黄镇球在抗战开始前就对此组织人进行过专门研究,但开战以后其建设却迟缓而粗糙,加上汉奸众多,以至于在自己国土上空战,却每每敌机飞临机场,我国空军将士才得发觉,此时,紧急起飞的我军战机无论速度还是高度都居于绝对劣势,经常因此损失惨重,林徽因女士的三弟林恒便是在成都空战中于敌军投掷的炸弹丛中起飞,结果未及拉起就被敌机击落在跑道尽头。
在旧日的照片中,这样的场面也不时可以看到。
这是一张南京大校场机场外围的照片,可以看到跑道外不远处的水塘中就有一架坠落的中国轰炸机。也可以看到机场附近的机枪巢防空掩体
从近距离的照片,可以看到这是一架苏制SB-2轻型轰炸机,1937年9月下旬,中国空军的美制飞机损失殆尽,换装苏制飞机,它的损失应当发生在1937年九月底至十一月间。
另一架在跑道附近损失的中国战机,机型不详,怀疑是一架A-12雪莱克攻击机(护尾机枪已经拆除),高呼“中国无被俘空军”自戗殉国的阎海文,使用的就是这种飞机。
雪莱克攻击机,下单翼,带整流罩的起落架都很象这架坠落的飞机,但背部曲线略显不同。
在激烈的空战中,中国空军也给敌军大量的杀伤。
这架日军是日军第十三航空队飞行员樫村宽一三的座机,在南昌空战中被中国空军打掉了二分之一个机翼。
这架九六式飞机竟然踉踉跄跄地被樫村开了回去。
由此也可看出,开战之时中国空军面对的日军飞行员,多为训练有素,
经过激烈战斗,南京陷落时,中国空军的飞机损失殆尽,日军认为“空中威胁已经解除”。
日军在南京大校场机场检查中国空军受伤损坏后被俘的残损飞机
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如一位网友所写下的,中国空军用仅存的两架飞机打出了一个壮烈的最后反击。这位朋友如是说 --
“有一本叫《中国大空战》的书,写得不错的,就是写这一历史时期的。作者是王苏红和王玉彬,昆仑出版社1988年出版。我每次读到董明德、乐以琴驾当时中国最后2架可以作战的飞机升空时总是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1937年12月3日被老百姓誉为“江南大地之钢盔”的乐以琴中弹跳伞时由于伞没有打开而殉国,时年23岁。次日,董明德驾刚修复的中国空军最后一架飞机升空,独自攻击了日军进攻宣城的联队,这是南京战役阶段中国空军最后的呐喊。“
乐以琴的最后一战 作画的是他的外甥邱小庆
事实上,乐以琴和董明德12月3日的战斗让日军大吃一惊,误以为中国空军已经无力再战的日军第十三航空队,以九打二,居然被乐,董二人击落两架,击伤一架,但乐以琴也不幸战死沙场,董明德的飞机滑油器中弹,突围返航。
第二天,董明德单机以必死的决心出击,在广德和宣城之间发现了日军的一支高速行进的摩托化部队.根据日方记载这是第十八师团抄袭南京后路的宣城支队.董明德当即驾机猛烈扫射日军队列,给日军造成极大损失并迫使其停止前进。中方称董明德一个人将日军一个联队挡了整整一天。
日军战史上对于这次遇袭只寥寥一笔带过,然而,从宣城支队拍摄的照片,东倒西歪的日军运输车,狼狈丢弃的膏药旗。。。我们终于可以看到,董明德的这次出击,的确打得酣畅淋漓。
这张照片,当时也是禁止发表的。
这是那个时代中国空军最后一架战机的英勇战绩。
[待续]
高志航的座机 那张图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