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战国】秦魏死斗河西 -- 电子赵括
三家分晋后,魏文侯任用李克李悝吴起等贤才,一时间强盛无比.当时的魏国都城并不是大梁(开封),而是安邑,紧靠黄河东岸,如今的山西夏县西北.黄河以西(指包括河套地区的黄河以西)自从春秋以来就是秦晋争夺的焦点,双方在此几番交手.后来的魏在分裂晋后,也继承了秦晋的矛盾纠葛.公元前419年,晋(魏)在河西修筑少梁城,打算以此为据点向河西推进,秦军立刻前来争夺.魏军击败秦军后继续修筑城池,秦国也相应地修筑防御工事.公元前413年,魏军大举西向大败秦军.此后又经过一系列的作战,在公元前408年攻克洛阴(如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等要地,河西的土地完全归魏国所有.这时候的秦国内乱不止国力衰弱,节节败退无力还手,虽有东进的意图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魏国威风.
然而,昔日的春秋五霸之一怎么能咽下这口气.秦献公于公元前384年即位后,立刻进行了一系列的富国强兵政策.这时候魏国已经有内讧,令“秦人不敢东向”的名将吴起已经于公元前387年南走楚国.此后公元前382年,秦反攻魏,在洛阴击败韩魏联军.公元前380年,秦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国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如今山西运城附近)大败魏军,歼灭六万.天下无敌的魏国在本土遭受如此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也派使者前往祝贺.这一战标志着秦国跨入战国七雄之列,从此秦魏之间攻守逆转.公元前362年,秦趁魏和韩赵交战之机再度发难,并在少梁大败魏军.此后不但河西难保,连魏国的都城安邑都受到威胁,魏惠王被迫于第二年东逃几百里迁都大梁成了"梁惠王",并在河西修筑长城防止秦国进一步的进犯。而孙膑围魏救赵(公元前354年)和马陵大战(公元前341年)都是此后十几年的事情.客观地说,这时候的魏国已经不是当初那个风云大国了,在被秦国反击后又被齐国落井下石,此后一蹶不振,再也无法争夺天下.关于这两战的细节,请参看bambooyee的文章。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05;ID=107357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即位,随后发布政令导致商鞅变法。在治理内政的同时,商鞅积极筹划夺取河西要地。公元前352年,秦国趁魏国在桂陵之战中被齐军打败实力受损之机,东渡黄河包围了魏的故都安邑,守军投降。第二年商鞅再次包围固阳(如今河南陕县)并迫降守军,魏惠王立刻在固阳东修筑了长城。然而,长城抵挡不住秦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公元前341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再次惨败,商鞅趁机动手,诱俘魏军主将后大败魏军。客观地说,自从吴起离开魏国后秦魏之间魏国从未一胜,这次商鞅的手段虽然有些龌龊但秦胜魏败的结果还是很合理的。与此同时,为了更有力地向东扩张,秦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废斩商鞅,但并没有废弃其法令,一辆法拉利上换了个车手而已。公元前330年,秦将公孙衍攻魏上郡,击败魏军并生俘主将龙贾。此后秦国以河西为根据四处出击,于公元前328年迫使魏国割地求饶,彻底夺取河西,完全掌握了包括函谷关在内的黄河天险。从此秦国攻守进退自如,奠定了进军中原一统天下的基础。在后来的战争中虽然并非一帆风顺时有败仗,但秦国本土从来未受到威胁。从战略上看,比如老虎跑到狼窝里打架,无论胜负狼窝是完了。老虎受了伤,回去养伤,狼面对着断壁残垣,又怎么能恢复元气?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转一篇考证:
战国初期,李悝为魏文侯相,主持变法,农政方面有“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刑法方面则著有《法经》,施行法治,从而使魏国迅速强大起来。《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列为法家之首,已失传。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史书记载魏国另有一位李克,也曾任魏相,且有著作传世。这样,李悝是否即李克,还是两个不同的人?说法各异。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和《汉书?食货志》都说李悝“尽地力之教”,可是《史记》的《货殖列传》和《平准书》也说李克“尽地力”。清朝崔述据此认为,李克是李悝的异名,悝、克一声之转。梁玉绳《史记志疑》也持同样观点,以为李克即李悝,其理由非常简单:李克是李悝之误。李悝即李克的说法,在当今史学界流行甚广。
另有学者力辨李悝、李克非一人。其主要理由是:《汉书?古今人表》列李悝、李克为二人;李悝是法家,而李克是孔子的学生子夏的弟子,属儒家;李悝在魏文侯时任相,而李克先任中山相,后任魏武候相;《吕氏春秋》、《韩非子》等书中,多处提到李悝、李克,也是明显地分为二人,且韩非对李克的言论思想往往多加批评。由此推断,李悝、李克并非一人。
否则地理概念还是感觉不太明确。
手头的地图也不太详细,我找找看吧.
可惜没有好好把握住。
要是没有三家分晋,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晋国应该算是春秋末期最强的国家。
这个比较奇怪。
按说周天子看到诸侯在那里不受自己控制的打架,心里应该是不高兴才对。结果反而是一家打败了另一家的时候,还去祝贺。
是周天子比较喜欢公平竞争的体系,
还是周天子这个时候已经无能为力,无法约束?
周朝采取的是分封制度。为了保证分封出去的诸侯没有能力造反,但有能力保护王家,周朝采取的方法是将诸侯的领地分的很小,而王室的直属领地极大。从王室分出去姬姓诸侯分封在靠近王室直属领地的周围,而异姓诸侯如姜姓的齐国就被封到遥远的东方(其实那时候东方商朝的残余势力还很强大,把姜姓封到齐国有点借刀杀人的意思)。然后在各异姓诸侯的领地之间插入姬姓诸国的领地。认为这样就能够保证天下太平。
这个制度也的确保证了周朝几百年的太平日子。但是这个制度有三个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周朝建立的那个姬姓诸侯拱卫王室的隔离带主要是面向东方的,也就是面向原来的商朝故土的。王室领地的其它方向却几乎没有隔离带。王室领地要么和异姓诸侯直接接壤,要么干脆和蛮族直接接壤。结果周朝的军事实力衰落,又加上烽火戏诸侯的胡闹后,周朝的王室领地被蛮族侵占,逼的周室东迁,王室领地大大缩小,还不如一个诸侯的领地。政治是讲究实力的。诸侯当然不再卖账。
第二,周朝虽然征服了商朝故土,但是当时东方并不是铁板一块,到处都是蛮族。所以各诸侯国都以扩张为能事,几百年下来,领土扩张了不少。领土一扩大,实力就增强了。
第三,周朝总是防着异姓诸侯和蛮族,却没有料到时间一长,同姓诸侯一样会造反。不过这也怪不得周朝。周朝之前的夏和商都是给异姓灭掉的。周朝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周室东迁之后,诸侯开始还由于效忠的惯性对其点头哈腰。但周室的虚弱本相很快露出来。同姓的郑国对其下手。结果周室的领地进一步被各国蚕食。
在蚕食的过程中,由于各国的实力都还不足以一统天下,所以只好在名义上还尊奉周王为天下共主。周王也只好顺水推舟,封诸侯中实力最强大的为“方伯”(好比日本天皇封诸侯实力中最强的为幕府将军。)来统领诸侯。
秦国打败了魏国,周王沿袭春秋时代的做法,派人向秦国道贺,也是正常的。不过,周王的这次道贺,还有点幸灾乐祸的意思在里面。公元前40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逼着周王封他们为诸侯。这即使在已经经历了春秋战乱的当时,也是前所未有的犯上作乱事件。传统的史家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从儒家的“为尊者讳”出发,用了曲笔。就连号称“不隐恶,不溢美”的司马迁,在《史记》里也只说“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九鼎是政权的象征。九鼎自己当然不会震动。真的震动了也没有必要封这三家为诸侯。所以司马迁在这里用了春秋笔法,暗示这三家胁迫周王。现在秦国打败了魏国,周天子当然高兴。何况秦国在周室东迁时打败了蛮族,收复了周室的故土。虽然没有把土地还给周室,但也还是很恭敬的。所以周王大概又在幻想象以前依靠秦穆公那样依靠秦国了吧。
现在的美国,联邦制,各个州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权利,但是没有独立的军事权利。由此,可以保障在有人想“犯上作乱”的时候,军队还是掌握在联邦的手上。
周室的情况,从政治的角度,看来好像和联邦制有些类似,但是军权似乎没有掌握。所以容易被诸侯犯上。
周室的军队是怎么一种情况?自己有军队么?还是把军队分散到诸侯,由诸侯供养?
点击一下就能看了
三国和唐朝的没有
相当于现在的美国吧。
那个倒霉的魏国,好象就是伊拉克了。
抱歉我网上的图片不能直接显示,只要在连接上轻轻一点,就可以在新窗口看了,点一下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