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有关注《集结号》的吗—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 -- 南云北望
冯小刚属于剑走偏锋的那种,真要是搞正剧,恐怕也只能搞一搞现实主义题材的。这种战争片恐怕不是他所擅长的。当然,如果他能有新的突破自然是好事。
真要是拍成中国的兄弟连也不错,剧情不提它,起码道具上还有的说。怕就怕弄成个中国的太极旗,搞成了夜宴第二。
现在看来,还真有可能啊。
“就是剩下最后你一个人,也得给我打下去”
“是!”
这对话的俩个人,是国民党的吗?如果是共产党的,表情神态不太像。
那个年代共军当官的,都是从基层硬梆梆的打上来的,和基层官兵的联系基本上都是可以用血肉相连形容的;基层官兵和上级的关系也是战友关系。俺拙嘴笨腮说不清楚,建议冯导再好好看看《上甘岭》,再好好体会那一句河南腔:“共产党员跟我来~~”。
肯定是中国的《兄弟连》《拯救大兵雷恩》云云。
Johnson M1941
弹匣部分特写
弹匣示意图,取至Johnson的专利
外链出处这里有比较详细的介绍,该枪是和M1迦兰德竞争的,米海军陆战队是最大的用户,配备了30000支。
小说《官司》链接如下外链出处
剧组把主人公谷子地等主要人物的籍贯由福建给改成北方人了。保留了谷子地是团长最好的朋友的设定,这个人物关系没有改变。
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向我开炮”之类的高大全英雄不再是当前影视人物塑造模式,现在流行的是人性英雄。冯小刚自己就说了,他看《上甘岭》看了几十年,至今还是爱看,可是请允许他按照当下的流行模式打造一部“冯氏战争电影”。
电影是电影,不是历史回放。
现在这样认真的人不多了。
要是我,应该也会去找团长,但是肯定不会苦等一辈子。
俺的原意可能没有表达清楚。(没有看那部小说)
不是说要他再拍啥高大全,是希望真实再现人物关系。
举例说,那句台词,“就算剩下你一个人。。”,如果演员能够以对亲弟弟说这句话的心理来栓释,那么效果会更真实更感人。在那个片断里俺没看出演员有这个心态。
“电影是电影,不是历史回放。”实在不敢苟同;拍历史电影当然要尽量贴近真实历史人物心理;否则。。。。否则。。。。还不如去看《馒头血案》。。
首先是不是应该贴近小说想要表达的意境呢?
为了让您了解一下小说(不长,就一万来字),我特意把小说的网址给链接过来,就是不想与您空对空地打口水仗。这部小说本身就是创作而成,就如同《亮剑》一样,都是虚构的故事,都是反映作者的一种理念,或者一种向往。很显然,这个作者的理念与电影的创作人员有很多契合的地方,这个故事打动了投资商、导演、编剧、演员等等诸多人等,愿意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影像化。无论编导美术们如何作新如旧,如何尽可能地贴近故事发生的年代,都无法改变这个故事本身只是当代人对于过去英雄年代的想象这个实质。
当然,从您的回复看,他们对于过去英雄年代的想象与您的认知有不小的落差。或者,我想你可能误认为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往事,以为这部电影是军教片,而不是故事片。
我认为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文艺作品追求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而不是生活的真实。
我们之间的差别,可能是对“历史片”以及“历史”的认知有所不同。
没那个体验,
没那个激情,
没那个环境了
现在已经不是从前了,真是感叹啊
这部电影最想让大家看到的,我想是
普通人的故事,很普通,很普通的那种
那种仗义多是屠狗辈的
流血后收获不大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汉子
我认为真实的艺术才能感人;您认为艺术本身不需要真实,这叫“高于生活”;我想您误会了“艺术高于生活”这句话的意义了。
BTW,我并没有要求作者只能拍真实故事的片子。
如果中国的大导们单纯为追求“突破”而突破,就混淆了目的与手段;恐怕永远达不到感人的艺术之境界了。
拍武打戏之前的张艺谋,俺还是很喜欢的;之后,。。。诶,不说也罢。
艺术上能真实末?那与现在流行的胡编乱造何异?
一个片子拍出来
被人一眼就看穿,来句'哪儿有这么干的?简直扯JB蛋'
实在不该算是什么'艺术上真实'的好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