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由《研修生》引发的一点感慨 -- 萨苏
从个人来说,研修生去日本打工不偷不抢,赚的钱清清白白,不丢人;但是从一个国家来看,国家不能给他们提供机会,保护他们,丢人的是国家。虽然这是国家发展的必然代价,那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老萨是HD人,虽然对国内情况有些隔膜,但是这不要紧。
国家发展了,富强了,机会多了;出去受苦的自然就少了,虽然这个过程我看还要几十年,但是至少趋势是好的。
国内就业形势一直很严峻,尤其是对于一个没有多少学历的求职者(估计日本的研修生多属于这种类型吧),出国打工一来赚得多,也算创汇,二来让国内失业者少了一个竞争对手,所以这事本身是利国福民的。
但觉得中国政府应该花更大精力组织一下劳务输出,这样至少那些人为出国花的钱能进国家腰包,这个利还是应该与民争的,而且这样也更容易避免纠纷。
还有俺觉得有些网友把研修生当难民了似乎有些不妥,人家只是打黑工而已。说实话俺对难民不能说讨厌但也谈不上太亲近,主要是在德国难民资格是要申请的,理由当然不能是俺喜欢德国之类,而是要说明自己逃难出来的必要性,这样摸黑几乎是难免了,俺就听一些作过翻译的人讲难民们的申请理由....愤怒谈不上,觉得有点可笑,有点可悲
现在的城乡差距是越来越大。
农村人也知道烂大学毕业照样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点去打工。
师范最近有几所不交学费了,但是必须去基层服务一定年头。
只能感慨萨苏在外呆的太久,不了解中国大部分区域的近况。
从前的郑局长在杭州民生制药厂时还是郑厂长,有一次生病住院打点滴,被上了假药。郑厂长工夫深湛,身体上感觉不对马上掐住点滴管,拔掉针头。
那时的郑厂长正在人生事业上升期,虽然遭到假药,但是不该死,也没死。
最近,据说,就是据说,如今的郑局长又挨了一针,还是假药,结果好久不死,还是活的。这回,他可是该死而差点没死成。
你看这假药闹的。
这老话说的实在是高。
讲个我自己的经历吧。好多年前,我才是青嫩不谙世事的小书生。一次陪同中国医药界的代表团在日本做商务旅行。一天晚饭后二次会喝酒中,代表团为首的老总聊天谈到他雅好文学,喜欢读书。我也听说这位从前是枝笔杆子。
当年,北京市东部金台路附近正好新开辟了一个图书交易批发市场,也零售,许多正版图书也打折扣便宜卖。
我于是就给那位好文艺的老总推荐金台路图书交易市场如何好,可以便宜买好书之类,非常值得经常逛逛,云云。
我正推销眉飞色舞间,老总本人没说什么,旁边一个助理白了我一眼,提醒我,老总喜欢读的书,还用去买吗?
一句话敲醒梦中人。我的见识太少啦,简直羞愧地无地自容。
政府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监管)就不错了。
难得您还对政府机构(不单指中国政府)有信心
通过读什么书可以看出人的性格。所以读书跟上厕所,行房一样,应该避人。尤其是上位者,更应该保持神秘感。要是领导每每跟俺说喜欢什么书,让俺去买。这领导的脾性也就摸到了。些许几本书是小钱,领导之所以告知其喜欢的书或信息,也许是故意的放风,或证明其有内涵,或证明书中有颜如玉,黄金屋的干活。做助理的应该体会其中深意而不是只去买本书。呵呵
到底丢人不,各有个说法。
我记得当时谈及的书都是所谓的基本建设部分,知识分子基本上都应该读读的经典中外文学名著。比如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据说王兆国同志当年就读过。那应该不是什么能体现个人偏好的作品。
而那个助理提醒我的意思是领导家里的书,是不必自己花钱买的。所以我认为到图书批发市场买折扣书省的几个小钱,在我是乐此不疲,在领导毫无意义。
而且从助理的暗示中推而广之,领导读书不必花钱,领导其他的消费还用钱吗?
书生当年,见不及此啊。
一边是劳动力短缺,一边是劳动力过剩,互通有无,和商品输出有什么不同吗?
好像日本是禁止劳务输入的,所以都用研修生的名义。
在国内大城市打工是什么样的待遇?劳动量大,生活苦,人格得不到尊重,工资低,他们都可以接受。最要命的还是欠薪,前面苦都忍了,最后还拿不到工资。这些国内的企业主对民工和日本人有什么两样?
在中国被压榨,在日本被压榨,都是很无奈的。
在中国被压榨,比去外国受压榨,可以省下一笔高额的出国债务。
去外国被压榨,也许有机会翻身发财的机会比国内被压榨要大一些,只是如果完不成发财梦又还不了债的时候就进退两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