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新马华人史 -- 颜子

共:💬292 🌺9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家园 歌台是以前东南沿海一带的习俗吧

初到新加坡,以为歌台是新加坡特有的,后来才知道是那些闽粤的移民从中国带过来的习俗。只是这个习俗在大陆已经没落了而已。

我曾经很讨厌新加坡两件事,一个是歌台一类的活动,另一类是烧纸钱。前者太吵,后者烟味太浓。不过现在也习惯了。

家园 没有亲身的体会,多谢您分享您的经历

我不是那种动不动说别人都是被洗脑的那种人。这点您放心

不过,我看的反映新加坡的文章什么的,和接触过的新加坡人及在新有过经历的朋友,使我得到“新加坡人没有凝聚力”的印象。不过当然,都是随意浏览,没有专门研究过这个国家。

除了多年前看的新加坡的电影“空军”,您的贴子是我见过的第一个说它有凝聚力的国家。 我尊重您的看法。至于他到底有没有凝聚力,以后有机会慢慢收集信息吧。

家园 我想对这个国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吧

新加坡人对政府不满的也很多,特别是小贩和出租车司机一类的“穷人”,这方面的牢骚我也听过非常多。

但就我所接触的人群而言,牢骚归牢骚,对这个国家还是有比较强的认同感的。当然这也并不影响他们到一定的年纪开始考虑移民的问题,因为新加坡的福利相当差劲。这就是我说的人的功利性。

每年从中国到新加坡以及从新加坡回中国的人都相当多,各人有各人的情况。而就我个人而言,似乎也没有对这个国家不满的充分理由,毕竟它给我不错的工作和发展机会。再者我的家庭成员中,除了我都是新加坡公民,所以相对其它到新加坡的中国人来说,也许更愿意看到它好的一面。人就是这样,总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所以我前面的帖子说了,我更愿意把它看作一个城市,跟我从小生长的故乡一样,再怎么差劲都是在我的一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地方。

关于洗脑,我觉得不如把它当作一个中性的词汇,我们每天读报看电视,都在接受洗脑,只是信息来源不同而已。

谢谢你的讨论。

家园 多谢多谢,文中有宝!

另外,多谢您的时间。我想,多侧面的得到信息总归是好事。 祝您在那个花园之国生活愉快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关于新加坡我再随便说几句

新加坡跟民族主义脱钩,这是个很明智的决定。在东南亚这个地区,搞民族主义是很危险的,动辄是要死人的,菲律宾,印尼,泰国,等等,都是深受其害。新加坡不搞民族主义才能繁荣,这是肯定的。

李光耀是个非常聪明和有能力的人。你看他的自传,每个时刻的决策,都是很有逻辑性的。你可以诟病他的一些做法,比如关闭南洋大学等等,但仔细想想,如果你在他的位置,能过做得更正确吗?他的背后是英国人,他从不否认这一点,他很坚决地在新加坡维护英美的利益。相比之下其他的华人领袖,比如陈六使,也试图获取西方的支持,只是失败了而已。在那个年代,不论谁上台,共产主义运动在新加坡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它在东南亚的实力实在太微弱了,而李毫无疑问还是最合适的领导人。

世界上的事没有完美的,你得到一些,就必须牺牲一些,新加坡得到了经济的繁荣,就不得不失去中华文化的主导地位。好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新加坡才有华人,文化的根在世界范围内还很巩固。对于认同中华文化的新加坡人,只要上网就能找到这个根。 至于新加坡的本土文化何去何从,时代自然有它的选择。

新加坡有所学校叫raffles institute, 是精英政治的大本营,新加坡的高官基本上都出自于此。在新加坡的中国人,哪怕再传统都会希望自己的小孩进那所学校。你看这就是现实利益的最好体现。我们最多只能影响我们后代的一部分,而我们的后代如何被这个国家所影响,进而去影响这个国家,就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

家园 有理!上花
家园 【原创】流水帐--我对东南亚华人的认识过程

最近一直跟着看颜子的“新马华人史”链接出处。很多年我东敲西打地试图追寻的一些疑问如今都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感谢颜子。读史之余,不免回忆了一下我自己认识了解东南亚华人的过程,也算是一小段历史吧。

我对东南亚华人的最初概念是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从官方的新闻里知道在东南亚一带有一些中国人,很富有,也愿意回家乡办企业。那时候年纪还小,没什么太多国家民族观念,看他们的样子,就觉得他们也是中国人,大概和香港人没什么不同吧,只是住得更南一些,在南洋。对这些回来投资的住在外面的中国人,我很是有好感。一方面,当时中国是真穷,有人给钱总是好的 。其实当时还小,没什么人穷志不短这么一说,主要是新闻联播说他们好,我也就跟着觉得这些人是不错。另一方面,心里觉得既然这些住在外国的中国人能这么有钱,大家都是中国人,以后我们也会好起来吧。(看来当时虽小,但也凭空有一股豪气。)

真正开始接触东南亚华人这个话题还是从一些电视剧开始的。最早的一个大概是《虾球传》。整个故事情节基本忘光了,唯独记得当虾球的爸爸下南洋多年终于回家的那一幕。当时的场景应该是在一个下层劳动人民使用的码头或车站,虾球此时已经是一个扒窃团伙的成员,平时混迹于此。虾球的爸爸出现了,一身西装皮鞋,头戴礼帽,手拎一个方方正正的小皮箱,显得与众不同。虾球立刻就盯上了他(他们父子并不认识)。这时候爸爸来到一个柜台前,和里面的人边说着话,边去口袋里拿什么东西,顺手就把皮箱放在了脚边。一瞬间,虾球动手了。接下来的情景(或是我记得的情景)就是虾球的爸爸绝望的叫着,挣扎着。当天夜里,当虾球回到家的时候,看到的是已经神情恍惚的老爸,还在绝望地哭着,狂叫着。虾球惊呆了,没命地向外跑去。但什么都晚了,他已经把那只皮箱交给了他的老大。

我也有些呆了。以前对南洋来客的印象是他们都是富豪,怎么虾球爸丢了个小皮箱就疯了呢?他应该还有很多钱才对呀。后来才知道他不过是在南洋做苦力,那皮箱里是他全部的积蓄。这时候,我才感到他那泪水中分明充满了悔恨和绝望:我为什么这么不小心,那是我一生的血汗啊?

虽然虾球的爸爸还算不上是真正的东南亚华人,但正是从《虾球传》开始,我开始关心那些下南洋的人们,还有南洋这个地方。另一个留下印象的南洋故事就是80年代中风靡一时的《天涯同命鸟》。估计河里也有人记得这个新加坡电视连续剧,讲述两个年轻人在南洋奋斗的经历。色调也是暗的。看完这个长剧,我再看到那些来投资的南洋商人,总是禁不住地想,他们或他们的父辈也许也曾在那个时代在那片土地上经受过那样的苦难。我开始有些同情这些来自南洋的人们了。

这部电视剧除了本身很好看以外,还给我带来了另外一个信息,那就是新加坡也拍中文的电视剧。这让我很高兴,大概他们是真的中国人了,至少和香港一样吧。

相对系统地了解东南亚华人,还是在那些历史课上了。但这些历史课主要讲的是辛亥革命和抗战中南洋华侨的贡献。当然,这些名字出现在历史课本中的南洋华侨应该都是颜子说的那些以中国为祖国的那批人。不过,这时候,我对东南亚华人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一个小插曲上。当时正是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当选菲律宾总统,国内的报纸报道说阿基诺夫人是华人,祖籍福建,姓许。并追踪报道了许氏一族的迁徙、发展的过程。后来阿基诺夫人访华还专门去福建看了看。隐隐约约,给我的感觉是大家都很兴奋,好象是中国人到外国当总统去了,很有面子。但我总觉得不太对头,不过也说不出来什么。不过没多久,我就有机会对此发表意见了。那是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一个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大家给提意见。那次是一个议论文,讲改革开放就是好。这位同学引用了一个论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形式越来越好,连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都回乡省亲了。一向很少发言的我,当时不知怎么着,第一个站起来发言。我指出阿基诺夫人是菲律宾总统,自然是菲律宾人,而且她的家族已经在菲律宾生活了几代,这次访华参观福建固然有乡情的因素,但用“省亲”似乎不妥,该同学有哗众取宠之嫌。(从此,和这个同学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大概从这一时刻起,我明白了那些南洋的中国人实际上并不是中国人,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华人,不过我还是习惯于说他们是中国人。另外,我当时虽然看不惯这些“哗众取宠”的措辞,但还是同意一点,那就是中国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华人是有吸引力的。

再往后,就是一段五花八门的发展时期,不断地有东南亚富商巨贾出现在电视报纸上。中间零星地听我父亲讲过一些当年他上大学班上印尼华侨和印尼留学生的故事,以及苏加诺和苏哈托的故事。感觉有些好奇,也对那段历史中失去生命的华人感到惋惜。但我想,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中国在发展,中国人和东南亚华人携手前进,赚钱。中国人的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直到有一天,印尼排华事件爆发。

一时间,国内各种报道甚嚣尘上,有极端者要求出兵护侨。我不知道是否在这其中有人在煽风点火,但血浓于水的关切之情确实在很多中国人心中引起共鸣。对于我,那些《虾球传》和《天涯同命鸟》中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在同情印尼华人之余,我也尽可能地阅读一切能找到的关于东南亚华人的历史。我想知道,为什么?为什么勤劳善良的中国人竟受到如此的对待?好在在那之后,从官方到民间,一系列的介绍东南亚华人华侨历史的文章开始见诸报端。中国的历史政策沿革也得到系统的描述。这时候,人们才明白华人与华侨的不同,哪些是中国政府可以做的,不可以做的。在此之前,我也许还是一个大“中华民族”主义者。在此之后,随着对东南亚华人历史的了解,我逐渐改变了我的想法。我现在的想法是什么呢?还是不很清晰。几年前我在学校曾认识一个马来西亚华人,因为不在一个系,并不是很熟。但我们经常在体育馆锻炼的时候碰到。在一群白人小伙儿的肌肉森林里,我们或远远地打个招呼,或简单地聊上几句(中文),或相约打几局台球。那时候,我感觉我们是兄弟。

关键词(Tags): #东南亚华人#新马华人史
家园 我们的看法其实类似,但是既然我不是新加坡人,

也没有必要为他美言。

你说的东西我文中都有提及。

至于新加坡人精神没有寄托,没有文化认同感,这个还是一个存在的隐忧。这个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上。新加坡人一般上英语都不错,但是他们唯一和英国有过交集的历史是被殖民的历史。这个对很多新加坡人来说是很纠结的。

在世界上新加坡人是西方希望华人变成的样子,所以他们在世界上的口碑一直很好,英美也很愿意扶植新加坡。这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加坡在精神上已经被英美奴化了。

作为一个华人,新加坡的存在,特别是成功的存在,对我来说是很让人担忧的。因为它传达的讯息其中就有一个:“放弃自己的文化,选择被英国文化奴役,就能繁荣。”

这个现象只有世界出现多极化后才能抑制。中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极。

家园 多谢多谢。希望能多分享中国对东南亚华人的印象和看法。

我也很好奇。

其实是非常好奇。

家园 关于新加坡人的“爱国”--从看文章兄的帖子说起

新加坡人到底爱不爱国?我觉得还要从“国家”这个观念说起。

新加坡和一般的国家不太一样。纵观世界,和新加坡在土地面积,人口,经济比较相似的大概只有香港了。所以新加坡人和香港人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可能大致上类似。

新加坡人有一种“不团结就会被欺负”的感觉,所以也可算凝聚力很强。但是这种凝聚力并不是因为文化的关系,而是一种难友相助的情怀。

新加坡人对自己的成就也感到很骄傲,所以常常会有比别人高人一等的心态。这种优越感造成一种共同的心态,也可称之为“凝聚力”。

“国家”是文化的体现。所以新加坡的文化很模糊,国家观念也很模糊。要成为一个新加坡人很简单,只要你对新加坡有经济贡献,很容易就能取得到永久居民权及公民权。

我曾经有一个教授,马来西亚人,在新加坡20余年,一直是永久居民。问他为什么不申请公民,他说,马来西亚的公民权很难拿,放弃了很可惜。

很容易看得出,“新加坡人”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要是说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很大部分都被边缘化,在自己国家的待遇还不及大部分海外“人才”。所以我那些朋友一提起中国或印度的软件编程员就很鄙视,认为自己的饭碗被抢了。一有机会,个个争着往外跑。

单纯因为自己是新加坡人而想为新加坡贡献的人,很少。

其实中国最近是否这种利益挂帅的现象也很严重?如果是的话,新加坡倒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Tags): #新马华人史#社会
家园 我觉得从新加坡人身上,就可以看出分而治之的厉害。

其实新加坡很招我烦的那些毛病,在大陆人身上都有,而且有很典型的代表。比如富了以后就看不起穷亲戚啦,自我感觉良好啦,不屑自己的传统,学最富裕的国家的生活方式啦。其实这些毛病也是全人类都有的,也算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因素。

不过新加坡华人很不幸,因为中国人不但穷,而且从49年起,选了一个富裕社会不容忍的意识形态。在西方看来,又穷又不顺眼。那他们再因为环境因素,想跟中国划清界限,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但背离祖先,忽视自己的血脉来源,在一个正统华人看来,不能容忍。因为血脉的关系,他们再西化,还是不被西方人归为自己人;而在这个交通便利的时代,他们也不能形成一个新的民族。一边回避自己的民族,一边爱他们自己的国,太难了吧。

日本人,不管他们要脱亚入欧,还是回归亚洲,它还是一个民族。同样在欧亚文化之间的新加坡人,更多的是地理意义。华人,是他们不可能丢弃的身份,回避它,则名不正,言不顺。假洋鬼子,墙头草,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就像《李光耀回忆录》里的描述,英校生精神面貌普遍不如华校生。

英美要扶植,也是扶植一个民族的一小部分,为的是得到一个有用的手下,尽可能多获取些利益;全部扶植的话,就是给自己找对手了。他们得到扶植,也有华人身份的因素;而得到扶植,取得成功后,又顺其自然地自外于‘低等的’华人。在华人与非华人的夹缝里进出,新加坡人也挺可怜的,尽管它得到了经济上的成功。

家园 contunu
家园 猜疑中...

看到你的标题,不免有些猜疑:什么意思?莫非某古老的人类语言复活了?或是一个新的语言正在诞生中?

没办法。都是看帖看的。最近主要看的两个系列,一个是颜子这个【原创】新马华人史,另一个是橡树村的【原创】起源(四)桑人(1),正讲古人类语言呢。

我试着翻译一下,似乎和英语的continue有点儿像。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估计你本来是想跟在颜子的主帖下面的。

家园 惊喜再次来临~~~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right! sorry for can't use

chinese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