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超超临界机组和超高压输电 -- 罗博
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暂且唐突一下,有点儿“杀鸡用牛刀”了。前几日碰巧遇到熟人,也是电力专家,了解了一下国内这方面的情况。正想多写点东西,所以会单独开个帖子。多谢老兄的讨论。
我不反对1000KV本身,我希望看到的是国网公司的决策者拿出科学的精神,严谨地去论证。盖楼的事和1000KV没有直接关系,但反映的是他们的办事风格,难以令人信服。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只是个人看法而已。
1000kV本身就是个新事物。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2005年全国年发电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kwh,假设以后十几年中国的发展方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并综合考虑人口变化的情况,把弹性系数折算成1,粗推出个2020年发电量是6.5万亿。现在的电网输送能力已经捉襟见肘,Fitch前几天就出了个报告说China\'s Poor Grid Inter-Connectivity Hinders Effective Reform,得出的结论是“电网的网间互联互通不充分仍然是中国电力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现在看以后水、火、核的大机组将越来越多,而前两者又多为“山高路远坑深”,怎么输送这么大的电能,确实是个问题,难不成用500kV线路织蜘蛛网吧?而1000kV的长处就在远距离输电和跨区联网上,所以国网对它期待很大是正常的。
4个gas turbine units (GE的)带一个steam turbine unit(三菱的)
我本人并没有对此深入研究过,也是道听途说。但当我知道很多我所尊敬的老教授、老院士都反对时,我当然更倾向于谨慎从事。请注意,我说的是“老”教授、“老”院士。
决策人有决策人的想法,我等不过是自命“匹夫有责”罢了。再次感谢你的讨论和提供的信息。
超临界机组还有很多问题要在实际运行中去发现解决。
超高压输电的电晕损耗好像目前还没有很好解决。电压等级提高后,耐压设备造价大幅度上升,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说不一定合算。强行上马是有领导的深层次长远考虑的。
几位公开反对的老专家里面,也有我认识并且尊敬的人。他们公开发表自己意见的做法,我也很敬佩,毕竟一方面都到了该含贻弄孙、安享晚年的岁数,有些事情大可袖手旁观,另一方面他们的退休福利、课题经费也多是国网提供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的老话就明摆在那里。和“乃力”兄你一样,都是自命“匹夫有责”,才敢出来说话。不像我,为了那么五斗米,顶到头也就只能说句“肉食者谋之”。
问题是现在对特高压国内研究最深入的就是国网自己,其他人没有条件研究。几位老专家的话,大多是从定性的分析来说的,定量的分析,除了高电压、电磁场方面,其他基本上没有。最近有些比较输煤还是输电的文章,里面倒是有些数据,不过可能是我以管窥豹的缘故,总觉得漏洞很多、不能信服。
但是现在的反对者,因为反对的是中国最大的垄断企业,而且从第一天开始就把特高压钉在了垄断的“耻辱柱”上,所以占有了话语权和“道德优势”。于是,技术上的争论,已经和利益集团间的政治斗争纠扯在了一起。这种时候,everyone has the dirty laundry,信谁才是对呢?
回到电力工程本身,现在主要国家输电线路和电厂建设上都存在类似问题,只要一跟高、大、煤、核沾上边,都是争议不断,最后拖到黄花菜都凉了的,大有人在。看看今年doe定下的两个National Interest Electric Transmission Corridor,哪个不是欠了几十年的债,AEP的765线路喊了20多年还是在图纸上,加州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毛不拔(不对,应该是一线不建)称到现在,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上个月看economist,才知道更有命背的电力公司,因为审批下不来,把电厂盖成了自己的坟墓。
所以我想特高压这种东西,不能一棒子打死,应该允许试。而中国的电网,从装机规模上来说,和欧美主要电网还是有差距的,跨区联网、西电东送只是欠债还钱而已。一点茶余饭后、naive的东西,贻笑大方了。
这个还要讨论?电力的优势在运输费用大涨的环境下那么明显。
其中Atomic renaissance里面提到:
America\'s most recent nuclear plant, at Watts Bar in Tennessee, started operations in 1996. But it took 23 years to complete at a cost of $6.9 billion; a second reactor at the site has been under construction, on and off, since 1973. Another plant, at Shoreham in New York, was completed and tested, but never allowed to start commercial operations because of local opposition. By the time it was decommissioned, in 1994—21 years after construction had begun—the costs had exploded from $70m to $6 billion. The local utility was able to pass most of this bill on to its customers. Not all energy firms have been so lucky: in 1988 Public Service Company of New Hampshire became the first American utility to go bust since the Depression, thanks largely to the fallout from a much-delayed nuclear project.
70M变成6B
你应该改个名:十里长街看四海。
电力系统这些事,世界各国的,你知道得还真多。受教了。
法国人用公制,所以是1000,跟着他搞的都是这个数,东南亚多见,也包括咱们云南的米轨。
跟着英国人学的窄轨,就是1067了,比如日本,非洲。
43公斤的现在开始淘汰了,60公斤轨已经很普遍了,北京地铁改造都换60轨了。现在70公斤也开始上了(客专?)。毕竟,咱们的轴重已经从21吨涨到23吨,并且开始向25吨前进~
听说美国重载铁路有90公斤的轨?咱们轴重小,一时半会大概还用不上。个人希望将来搞点轴重30的货运线啦,也不能总拿大秦说事……
桥梁的设计,我想固有频率应该避开危险区吧
强行固定住,冷天不断裂,热天不膨胀——完活了~
无缝轨也是有缝的,百公里一个吧。钢铁厂里都是25米的轨。运送到铁路的长钢轨车间,焊接成X百米的长轨。然后用长钢轨专用运输车运到铺轨工地。(钢轨与火车一样长,钢轨在路上还要跟着线路曲线“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哈~~~)铺在路上之后,再焊接一次,因为是野外作业,一般都是铝热焊,就是高中化学课那个铝热反应实验,就成了几十上百公里的无缝轨了
有兴趣可以去铁路论坛翻翻,每个步骤都有大批照片
听说钢轨要定期切断释放应力,切断时声响如雷,听说而已,没见过,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