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北方的风 -- 晨枫
真正的同盟是双方实力相差太大,一方不可能对另一方构成威胁,另一方也不屑对这一方构成威胁。中俄都不是这样的情况,所以永远只能最多达到各怀鬼胎的同盟。
一战二战的英法其实实力相当,关键是有个实力更强的敌人称为共同的威胁,而且单嘣一个谁也可能顶不住,就会有同盟了。
暂时联合起来对付美国而已,两国之间基本上是互不信任,中间问题不少。
对于俄罗斯人来说他们十分担心远东被中国占领。
并且还挖出了一个缓冲国,使得首都到边境只有400公里。
但是87年之后就被蛮横地砍掉了一大半的经费,直到前两三年前,才算回到当时的状态,可是老的死了,中年的跑了,年轻的接不上班。
问老萨,他也是知道的。
看投入看产出
投入,文革中间和文革后国家每年的科研经费比例多少?
产出,邓小平时代有产出吗?
困难?比老毛时代还困难?
沙俄,苏联全盛时期的表现有目共睹,即使在非常落魄的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也显得过于粗暴。对加盟共和国尚且大冬天断天然气,还武力威胁。
文化上,俄罗斯自认为是欧洲的一强国(事实也如此),战略中心也不在亚洲,中国对他也没有文化上亲和力。
而且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俄罗斯对中国戒备之心常在,本质里不喜欢中国强大。
并且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是大国都是竞争对手,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接壤,决定了斗倒了美国肯定就会远交近攻。
恶霸习性不会改的。
有数据的话请出示。
邓小平时代没有产出,大家都吃什么?改革开放之初还就是比老毛时代的有些年头困难,不要用解放初和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比,那时什么投入也没有。
不是科研投入的问题,而是市场经济活跃,人心浮动的缘故。在计划经济年代,职业不是自己选择的,有了选择的机会,很多人会经受不住诱惑,改行跳槽,这没有什么不正常的。现在选择机会多了,入科研这一行就是为了干这一行,稳定性自然就高了。
“可是老的死了,中年的跑了,年轻的接不上班”,搞科研永远是靠年轻人的,依靠老人搞的科研只能像老人一样暮气沉沉,何况这些老人当年出道的时候也是年轻人,而且根本没有老人带扶。
搞科研之所以靠年轻人,是看重他们的闯劲和不受条条框框约束的活力,但是,现在那些钱要让他们安心,只怕差的太远。
当时院里拨款减少到了根本让人没法过普通日子,所以当时的年轻人,就是和你差不多大的,77,78,79,80级的,有些正好干乐几年要出成果的,大批出国了。
后来,象我这样83,84,到90的一批,有项目的作项目,研究就基本不做了,没项目的天天寄托,看上去每个实验室灯火辉煌,实际上考试的考试,挣钱的挣钱,那段很多基础研究都停顿了。
再后来,大专生而不是研究生在科学院里的比例就越来越高,因为他们很多是院里的子弟。
老一代的严谨学风和求实精神,现在的年轻一代,九十年代中后期到2000年的毕业生,缺乏得很。
我这可是在中科院的7年和后来经常回北京看到的真事。连掌权的所长主任们,当年是我的兄长,79,80级的都说,还得10年,才能把学风再正回来,研究的成果,在那之后4,5年才会出来。这可就2020年,我们都快60岁的时候了。
看到自己曾经觉得那么神圣的科学殿堂成了这个样子,心痛是发自肺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