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春秋争霸之晋楚弭兵(上)——还愿贴 -- 黄金狮子
春秋中期以后,山西的晋国最早进行了“改革”;公元前645年,韩原战败后,惠公夷吾(晋文公重耳之三弟)实行了“作爰田”和“作州兵”这两个新政策;“作爰田”就是废除周初以来的“井田制”,改为“自在其田,不变易居”的“爰田制”(补一),实际是承认了“国人”和“野人”开垦的土地的私有权;"作州兵"即向州人(野人)征发兵役和军赋,事实上取消了国人和野人的区别,扩大了征兵范围。这两个政策作基础,到了晋文公时期,晋国迅速强大起来,开始谋求对中原诸小国的霸权,甚至可以同时和几个国家展开斗争(楚、秦、齐)。
春秋前期和中期时,楚国位于南方,周围没有强大的国家予以制约,楚国不断灭亡周围的小国、扩大力量(春秋灭国三百余国,灭于楚国就有四十多个国家;汉阳诸姬,尽亡楚手(西周前期封地在江淮的周王室同姓国家));齐桓公死后,在晋国兴起之前,中原国家都不断受到楚国的侵略。
在春秋中期的八十多年里,晋、楚这两个国家围绕着中原的霸权展开来了激烈的争夺——晋楚争霸;这期间,晋、楚经历了三次大战(前632年(晋文公五年)晋楚城濮之战、公元前597年晋楚邲(bì)之战、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和两次弭兵最终认清了现实(晋、楚都是实力强尽的大国,谁也灭不了谁,相互对抗只能图耗国力),坐下来谈了判、议了和。
春秋中期的争霸斗争,主要是晋、楚两国。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属国,形成两大阵营。为争夺霸权,它们之间长期进行着政治的和军事的斗争,都企图压倒对方,占据有利的政治地位。处在中间地带的中小诸侯国,饱受战祸苦难,实在是难以想象的;譬如,郑国在晋楚近百年的争霸斗争中,参与大小战争70 余次(公元前608—前596年间的11年中,晋国5次伐郑,楚国7次来讨),宋国也有40 多次,有时甚至几乎亡国。在这种情况下,由宋国和向郑国对撮合两大集团“弭兵”这个事儿就比较积极。“弭兵”即是消除战争。“弭兵”事件是春秋政治史上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晋、楚两国的互相妥协。
华元是宋国的公族(和宋君有血缘关系的大贵族),曾主持国宋国国政。在这个位置上(右师),华元与楚国令尹(相国)子重和晋国中军元帅(三军总司令)栾书的关系都处得很不错;在他的斡旋之下,促成了晋、楚第一次“弭兵”会盟。这个时候,晋、楚两国能坐下来谈休兵停战,其实也是有各自的理由的。
晋国军队的军官,都为世家大贵族所垄断;这些世家各自都拥有相当的经济、军事实力(封地)。像郤氏,“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而三家分晋中最弱的韩氏也有封地7个邑,每邑可出100 辆兵车。这些有势力的世家,在国内操纵国政,互相明争暗斗,甚至废立、弑杀国君,极大地削弱了晋国的力量。晋国不但有国内矛盾,它所领导的阵营中的秦国和齐国,也是很有力量的大国,经常起来同它争夺大哥的地位。所以晋国其实也很想从楚国的对抗中脱身出来。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后,晋国吃了大亏,同年冬天,楚庄王乘胜攻灭了萧国;公元前595年至596年楚国又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晋国新败之余不敢出援,宋就臣服了楚国。这个时候楚国已然占了上风,晋国想要楚国坐下来议和可不容易。
到了公元前589年,形势对晋国更不利了,齐国趁晋国新败,攻打鲁国;晋军不得不和诸侯联军一起于六月十七日在今天的山东济南地方跟齐国打了一仗(靡笄之役,或者叫鞍之战),打服了齐国。不过,晋楚“弭兵”的契机也出现了;这一战过后,楚国的申公巫臣用计把楚庄王和司马子反都想娶为妾的夏姬弄到了手,并利用出使齐国之机带着夏姬出走到了晋国。这个夏姬就是历史上很有名的号称“杀三夫一君一子 ,以50岁高龄还能和申公巫臣生女儿”的夏姬。当时的楚国令尹子重和巫臣有旧怨,就借机和子反合伙把申公巫臣留在楚国的族人全杀了,然后瓜分了家财。这个巫臣可不是一个一般人(“惟楚有才,晋实用之”的典型),他给这两人去了一封信,发誓要让这两人“疲于奔命”。
巫臣是个楚国人,知道楚人怕什么。下定决心之后,巫臣领着儿子赶到了新兴起的吴国;没费什么事就见到了吴王寿梦。这回,他还带去了一队晋国的兵马(教导队),训练吴人用兵车打战的本事;吴人本就善于水战,这回掌握了先进的军事技术(车战),心气儿就不一样了;再加上巫臣在一旁煽风点火,吴王寿梦就开始领着掌握了技术活的吴国兵马找楚国的麻烦。从公元前584年(赵氏孤儿赵武8岁)起,吴国就开始向西打,伐巢、伐徐(均为楚国的属国),又攻破了楚国的州来邑(今安徽凤台县),子重、子反这一对难兄难弟这一年在战场上来回奔波了7 次(“一岁七奔命”)。江淮一些属于楚国的小国,也都陆续被吴国夺去了;从此吴国势力逐渐强大,成了楚国的心腹大患。巫臣临走之前,还把自己的儿子狐庸留了下来,作为吴国的行人(外交官)。第二年(公元前583年),在巫臣的撮合之下,晋、吴还连了姻,成了亲戚。
晋国把吴国扶起后,趁楚国分出力量对付吴人,也赶紧在楚国北境扫荡楚的手下。公元前583年,晋军攻蔡、伐楚(中原诸侯历史上第一次攻入楚国),还俘虏楚将申骊。接着攻沈(今安徽临泉),俘虏了沈国国君。为了打通往吴国的道路,这一年晋国又会合诸侯讨伐郯国(在今山东郯城县)。
但是,晋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81年)前后,晋阵营内部的秦国看出了晋国的形势不妙,开始连同白狄向晋国开战。晋、 楚两国都出现了麻烦,暂时停止两国长期的敌对就成了共同的愿望。晋、楚和平的气球是由晋国先放出的(处于优势,没有心理障碍)。早在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8年),晋当时主动释放了在邲之战俘虏的楚国公子縠臣,并归还了连尹襄老的尸体(放出了一个试探气球)。接着楚国也放回了晋国被俘的荀罃(在楚九年)。晋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81年),在改善了对楚的态势之后,晋景公又放了楚国俘虏钟仪(“南冠”的来历)。晋大臣范文子士燮讲了这次释放钟仪的目的:“使合晋、楚之成”。(晋人讲和也是很有条理的,先扶吴抗楚,然后打击了楚的盟国,最后再放一个俘虏表达求和的诚意)
钟仪返楚,向楚共王转达了晋国的意愿。焦头烂额的楚共王立即派大宰公子辰到晋国,“报钟仪之使,请修好,结成”。第二年春天,晋国也派大夫籴伐到楚国,“报大宰子商之使”。晋、楚两国使者的交往、媾和的谈判已经差不多了,才让宋国的华元出面;在晋厉公二年五月四日癸亥日(公元前579年),晋国的大夫范文子士燮同楚国公子罢、许偃,在宋国的西门外结盟 “弭兵”。盟约有三个内容:晋、楚两国休战,并帮助对方攻打来犯的敌人;开通两集团间的道路交通;共同讨伐背叛晋或楚的国家。接着晋国的郤至到楚国签约, 楚国的公子罢到晋国签约。
晋、楚虽然签了休战的盟约,但是两国长达半个世纪所积的仇怨,不是短期之内就能了结的,也不能只靠这一纸合约就化解。晋国、楚国双方只是在形势不利时,靠着暂时的休战而得以调整;但是等到形势好转时,就会把这个盟约抛之脑后。当时,楚国并不想恪守这个盟约。在楚国看来,不是楚国不能打或是楚国的实力不如晋国,只是因为楚国要集中力量对付吴军的进攻。“弭兵”后的三年,楚国重整了东方防线,并与越国结了盟,缓和了吴楚战线。楚国就又出兵攻打晋国的盟国郑、卫。楚国令尹子襄对力主攻打郑国的司马(总司令)子反说:刚与晋结盟就背叛它,是不可以的吧。子反却回答他:“只要有利于我就进攻,管它什么盟约!”
补一、关于爰田的内容和性质,古今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 爰田即易田。《国语.晋语》贾逵注渭爰田即辕田,“辕,易也,为易田之法,赏众以田,易者,易疆界也。”古代注疏家多认为,爰田制就是3年一易田,以使民 众所受之田能好坏轮换。还有人认为爰田和易居也有关系,由于田地种植3年之后,地力损耗竭尽,需要抛弃荒置若干年,所以农民便易地迁徙到别处,另去开垦生 荒地或经过休闲的田地。到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爰田制逐渐消亡。晋国这次“作爰田”有两重意思:一是给土地不足数额的贫困户补足土地;二是土地补足后,不再收回,永作己耕,即长期不变更地占有,所以称为“赏”。晋国“作爰田”的措施,比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在解决耕者有其田上更为彻底。
惊喜:所有在本帖先送花者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