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周末股市观察】中国式富裕 -- 陈经
1 再说个例子
花道家楼下是个七级工,可能就是老萨那种拿个工具箱就可以走天下的牛人(有机会我好好去聊聊,老人故事多)。01年还是02年的时候,老人家也走累了,回来看到破产的国营农场卖地,一平方100元
人家走南闯北,想法就是不同,一拍手拿出一万元。果断买下100平方,自己买沙子 建筑材料 和老伴一起辛辛苦苦看着四川的建筑队施工。10万元修出个老头自己请人设计
四层阳楼,pp到死。
一楼大厅可跳舞+厨房
二楼是音乐茶室+客人卧房
三楼主卧+书房
四楼修了一半 一个洗澡间加一个放沙滩椅的大阳台
四楼顶是太阳能热水器
在看我看来,完全是现实版的美国梦在中国的实现。
老头和我家很好,05年他亲自说那几年钱值钱,抵的很
水泥沙子是现在(05)年好几倍。
现在老头在通缩年代修的房子在这个通胀年代值老了去
还好不在城区,要不他那10万元的房子不知道涨到那里去。
注释:10万元包括土地70年租金、建筑、装修、家电。
这就是无意识间利用通胀和通缩之间的节奏实现了
家庭财富大增值。
2 例外一个例子
花道老家是个资源大县
生产某种有色资源(为了避免麻烦 我还是不说了)
02年 03年东西那叫个便宜啊
里面的老板叫苦不迭
我父母原来和不少老板是当年的同学
有的老板那时候就亏的只剩下老板 老板娘 和看场人
看矿砂发愁,又不能当饭吃。
到了大概03下半年(?)04年
那些东东涨的叫个爽啊
熬过去的没有死掉的老板纷纷开起了陆地巡洋舰。
那时候,我才发现原来银行坏账有这样的讲究啊
贷款修好了矿山,矿砂出来了,通缩,被人压价
老板就只好赖帐,天天躲债。
有的老板命好,贷款开好,东西涨价,1元钱的投入
14元钱的产出,钱多到不知道怎么花。
不经意的通涨和通缩决定了很多富翁的命运
甚至很多国家的命运。
~
中国会通缩吗》?我看早的很,总不能把国家资产搞得大贬值巴?
~btw
小时候觉得21世纪很神圣
天天带着梦带着憧憬看 《少年儿童科学画报》
99年在大学看澳门回归的时候,完全没有了感觉。
现在马上就8年鸟,也毕业七年
回头一看,真是天翻地覆:无数人的命运变得好了起来。
大一大二在地摊上看到很多老朱时代破产倒闭的企业图书馆的好书(上面有图书馆的章),那心情是喜忧参半
喜的 捡了便宜货
忧的 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
~
现在看起来,真是弹指一挥间 逝者如斯夫
~
能具体说说么?
- -- 系统屏蔽 --。
偶认识中学里 三天两头和欧洲美国交流 那帮孩子出去买东西,女孩子敢买好几千的名牌包,男孩子就买XBOX最新款
这些孩子的家里多数也就中产吧,他们爸妈由于习惯问题平时多少还是比较节省,可是新一代可没这个习惯了
此银根紧张非彼银根紧张,放心,各大银行手里大把大把的钱,不是银行不敢放,也不是愿意放,而是国家严厉的宏观调控不准你放,借用陈经一句话:官办经济不是吹的。
“倒闭一批企业,活下来的会更有活力。97年前全国有着数百家电视机厂,00年就只剩下十家左右了。中间的痛苦,都是民众在承受,与VIP们无干。”——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就是这样产生的么。
倒闭的企业,在历史上就是被忽略的,记载的都是成功者。失败的手工业者就是无产阶级队伍的后备军,每个国家都要轮上那么一次。
至于其中的代价,哪个国家都不会是VIP承担的,这点也没什么特殊的。
银行不是没有钱放,而是控制着不放。如果说“银行没钱放了”这种话的真的是银行的职员,我认为有两种可能,一是这个人可能不是作业务的,二是这个人实在是对工作不上心。
年前走访了两家银行调研,央行调控背景下,控额度,控节奏,但银行通过调整资金配置结构,还是能应付的。比如信贷的大盘子里,以前对公贷款比对私贷款多,现在就对对私贷款倾斜一点,保证资金供应;有的则反一反。反正总是有的玩的。
据我了解到的信息,就工商银行而言,它的资金用途除去央行票据等,用于贷款的并不多,存贷比在45%,比法定的75%低了一大截。
可以说工商银行现在相当有钱。
实地调研的没走遍,但是也基本问了一圈,还是能问到一点真心话的。去年年末的时候不少银行喊头寸紧张,但也都调配得过来。而且头寸紧张主要也是在当年的信贷额度都提前用完了的背景下说的。但所谓虾有虾路,蟹有蟹路,今年的指标都没降低。
老龄化的社会,消费是起不来的。
日本欧洲消费就是这样半死不活的。
最近美国也在闹婴儿潮退休,经济要不好,等等。
中国还有个弥补落后生活的进程。所以还有发展潜力!
等弥补完后,中国比他们更老化,更萧条。
还有个十多年。比你想象的来的快。
这更得准备好了
据说,仅仅是据说,虾蟹路好像是高息揽储,大银行也分了点利息。
而是运气与家底(一样的十万块钱 没钱的人你敢随便就甩出来吗)
在解放前有三座大山现在也有就是医疗,教育,养老,当然也有人把房子也算上.这都是没有保障的事.有头发谁也不愿装秃子.有钱我看想去潇洒的人也不少.
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父母这一辈人非常多,我们下一代又因为计划生育数量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