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台北24小时 -- 跑龙套
在简化字总表外链出处中,不得作简化偏旁使用的简化字350个,可作简作偏旁用的简化字132个,简化偏旁14个——相当多的简化字是以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部首的字,这部分有1753个;但只要认得前面那350+132+14个字和偏旁,无论是繁体使用者看简体、还是简体使用者看繁体,都没有问题了。
而简化后的常用汉字外链出处有2500个,加上次常用字为3500个;繁体字的常用汉字则有4808个,加上次常用字则超过万个(具体的字表没有找到,数据来源于维基百科)。
因此无论是简体字使用者还是繁体字使用者,只要掌握相当于常用字数量很小一部分的字和偏旁,就可以实现繁简辨认(当然书写是另一回事,相对而言,要简体使用者书写繁体字会更困难一点)。而且因为都是常用字,所以根据上下文基本上都可以猜出来;只要有一定的阅读量,那些字和偏旁几乎不用专门去学——这也就是所谓的“常看就看懂了”;反过来说,简体使用者看繁体字,不也是需要“常看”么?
何况简化字不仅仅是多一个偏旁或少一个偏旁的事情,比如“几”、“岁”、“发”、“义”等,简体猜繁体的难度和繁体猜简体的难度应该是差不多了(其实只要有上下文,两者都是不难的)。
所以,我个人觉得,总体来看,简体使用者在认繁体字方面并不必然地比繁体使用者认简体字有什么“优势”;就算有,恐怕也很难说是“很大优势”。
倒是相关的社会心理也值得关注。有一段时间,繁体使用者普遍具有某种心理优势(经济上的和文化上的),不怎么愿意深入接触简体字。抱怨“看不懂简体字”的人可能这方面的原因更多一些;现在,经济上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了,文化上的优势也被“去中国化”打磨得差不多了;再加上当局对简体字书的开禁,这些简体字书在台湾不是卖得很好么?
不错不错
大陆这边认繁体字容易,因为我们这里很多招牌,商标都还保留了繁体字。小时候学书法,很多也直接临的繁体字的帖子。再者早年间的港台电视也没被强迫换下繁体字幕。所以大陆这边接触繁体字的机会远大于台湾那边接触简体字的机会。
举个例子,小时候开始知道有繁体字的存在,早早就在新华字典里把自己姓名是否有繁体写法查了一个透。
当然,仅仅是一定的优势而已,我上面说的“很大优势”可能是言过其实了。
我也想去台湾玩哪
用某深蓝的话说,中正纪念堂的制式是传统的中国陵墓和灵堂结构,没文化的阿扁把“民主”供奉在里面,那不就是说台湾民主已经进了棺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