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人吃西餐 -- 燕人

共:💬457 🌺1764 🌵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家园 del

del.

家园 典型的中国人口味啊

亚洲啤酒都淡,我最后发现美国酒里bud light lime最适合大家的口味。

葡萄酒可以试试port、sherry之类的加烈酒,我爹不喜欢度数低的酒,对一般的葡萄酒的单宁味也没啥兴趣。喝这些20%左右的加烈酒就表示还可以接受了,既甜又有劲。

家园 大灶应该配有风箱的

拉的快慢可以调节火的大小。另外还有风门,可以把火往小里整

家园 没那么高级

一把旧蒲扇而已。灶门就用一块破木板。

家园 挑个刺,素纱禅衣这个例子 不妥

看过一篇文章,那个素纱禅衣轻主要是因为用的蚕丝细。而现代的蚕粗粗胖胖,体积和吐丝量比古代的蚕要大得多。后来有专家试着培育瘦小的蚕种试图复制素纱禅衣,吐出的蚕丝确实细了,但是还是差一点。并不是说现代的技术做不到复制素纱禅衣,而是不划算而已。

家园 那就还是用勾践剑的表面处理技术这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吧。啊啊
家园 嗯。。。那个那个。。。这个例子更惨

勾践剑表面上的硫化物,其实是墓室中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产生的。

越王勾践剑出土至今仅做过一次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剑表面黑色花纹处的含硫量只有0.5%、剑格表面的含硫量比较高,达0.9%-5.9%,在剑身的其它部位都未检测出有硫存在。这就说明该剑锈蚀程度的轻重与硫的存在没有关系。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无法在青铜器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现代文物工作者在保护古代青铜器时从来也未采用过硫或硫化物。

古代工匠们是否在越王勾践剑的表面采用过硫化处理的工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硫化铜是一种结构并不致密的物质,在用剑时,人的手指会经常摸到剑格,从而很快就将该处的硫化铜抹去。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们的墓葬中一般都有大量的陪葬品,情况十分复杂。尸体、丝绸衣物、食物等腐烂后都会产生相当多的硫化物,这就是越王勾践剑上硫的来源。

越王勾践剑上的花纹是用金属锡制成的,这已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表面装饰有多种,采用锡是其中之一,青铜的亮黄色与锡的亮白色相互衬托,耀眼美观。但锡有两点不足,一是硬度低,容易出现划痕,所以只能填在剑身的花纹内;二是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而使光泽暗淡,失去了装饰的意义,所以这种方法并没有被较广泛的使用,考古发掘中出土这类文物比较少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湖北鄂州市博物馆青铜镜研究所就已经仿制出这种花纹,采用的工艺比较简单,也毫不神秘。

家园 第一次听说你的这个结论,但我仍持保留态度(因为国内有另外

说法)。

家园 法国菜还可以吧,但是整体而言还是差远了,变化太少。

普通的法国餐馆,菜谱上能拿出10道热菜就算非常非常NB的豪华餐厅了。

中国开个稍微像样的馆子,菜谱上没有100道菜,敢开门吗?

况且中国的餐馆比法国便宜太多了。

家园 说到底,吃上得有大国的包容心态,什么都敢于尝试,不狭隘

根据我的观察,哪个国家真正爱吃的人,都不在乎是哪个国家的食品,好吃就好。

而且,一个国家真正好吃的东西,另一个国家真正懂吃的人也会说好。

家园 我的感觉是

比热菜的数量不合理

因为每个菜系注重的方面都不一样,就像国内的几大菜系,凉菜热菜,汤的侧重都不一样更何况两个国家的菜,如果要比甜点,法国菜是不是远超中国菜?而且因为饮食习惯不一样,也不能单纯的比菜式的种类,就像中国是合餐制,大家在一起吃,凉菜,热菜,汤,饭什么的上来一起吃,一桌下来几十个菜。法餐是分餐制,每个人点每个人的,传统上最多可以到13道菜,现在没有那么讲究但吃个像样的晚餐也得5-6个吧,每个人5-6道,每道都有好几个选择,10个人吃下来种类也不少吧。

至于说道便宜不便宜,这个更不好比了。不知道是按相对价格比还是按购买力比?

家园 五六个人都有多种选择?

法国五六个人吃饭,最终最多点三种菜,餐馆一般很难提供五种以上的选择。

甜点的选择也不如中餐,中国餐馆像样的,一般有10种点心吧。

西餐馆一般有个五六种的就算比较高档的。

家园 中餐的甜点都比西餐多?

不会把糖包子都算上了吧

在法国跟同事吃晚餐一个人来5-6道不算过分吧

餐前小食

汤或者沙拉

前菜

主菜

甜点

咖啡

这几道每个都有好几种选择吧

家园 中餐点心的选择比西餐多有什么奇怪

当然有些点心可能是咸的。

你说的西餐那一套反而不是一般的情况,汤或沙拉与前菜一起用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家园 说的好,这个是味蕾打开的人说的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