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1) -- 史文恭
这里熊有点不明白,一般攻城部队至少是守城3倍以上,成立就8万,许和尚三个纵队怕是有点少.
不过革命精神下,人少还是完成任务,,,,,,敬佩~
此话是国军说的,十纵擅打阻击战。
原驻福建,后珍宝岛枪炮一响,调往山西护卫京城。
当初十纵入豫驰骋掩护刘邓大军时,针对十纵打土豪打得民主人士告状告到中央的情况,十纵营以上干部开会,听邓政委训话,邓训道:别看你们十纵是后起之秀,再这么下去我就把你们给拆了!
几十年后在邓军委主席的操持下,十纵(二十八军)果然给拆了,裁军裁没了。
第一、济南战役已经打了七天七夜,王耀武的主力部队损失其实是很大的,对他有利的一点是,这些部队的建制还在,只要把保安旅,警察等补充进去,就能恢复战斗力。调整编制需要时间。
第二、不管王耀武以后想干什么,打退解放军的进攻都是当务之急,他肯定要先把主力部队放在城墙上,等打退了解放军以后,再抽出来反击。调整部署也许要时间。
解放军突破了城防,杀入了纵深,王耀武就面临着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编制没来得及调整,主力部队有官没兵,地方部队有兵没官,骨头是骨头,肉是肉,两者都没战斗力;部署也没来得及调整,能打得部队都在城墙上,就象一个被砸破了壳的螃蟹,处于被大卸八块,分割歼灭的境地。这种情况下,迅速崩溃是不难想象的。
更何况,内城的城墙也是守军心理上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被突破了,士气就崩溃了,兵败如山倒,就算有个把想顽抗的,也没什么号召力了。
辽沈时候攻锦,因为封锁飞机场的失误国军空运来两个团,林彪大发雷霆,他是按照打四平的时候陈明仁挨个死守的打法估计的。打起来才发现国军已经没有那种奋战精神,事后说早知如此再来两个师都不怕。辽沈时最积极的东进兵团也出现了一个整营战场起义的事情。济南和辽沈前后脚,估计南线国军也差不多。
四平那一战,陈明仁的部队被歼灭一多半,弟弟陈明信被俘虏,都咬牙坚持住了。一方面在于自己士气还算高昂,一方面在于廖耀湘出动了,有解救希望。解放军方面,林彪当时羽翼还不算丰满,围攻四平是其夏季攻势的尾声,部队相对疲劳,围攻四平的决心也并不坚决。到济南这几条相对有利的因素都没有了,最后崩溃也在情理之中。
四平之战打到后来,陈明仁的基本部队也不多了,88师本来就是新编,在道西彻底打垮,87师熊新民还不陈的指挥——陈明仁把卫队都派到火线上了,熊却保持实力,坐视不理。
反倒是四平被围前进城的第54师两个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参战的辽北保安第2团团长张广居回忆,第54师十分顽强,与解放军争夺激烈,由手榴弹战到互拼刺刀,相持不下。
邓政委比十纵没的早.
十纵擅打阻击战不假, 也许是阻击战打多了,进攻反倒生疏, 十纵主攻几次, 从济南, 上海再到金厦, 都不顺手.
临到了, 十纵的最后一战, 人家各路人马都砍瓜切菜一般杀进城去, 偏偏又是这十纵, 来一出”遍地青纱帐…”啥的, CORE们要是还能容下他, 倒是怪事了.
平心而论, 十纵在三野的十几个纵队中, 也就排在二挡靠下, 三档靠上的位置, 比他靠前的三纵,四纵,六纵现在也都没了, 十纵也不能说有多冤, 好歹还有一个师级番号在九纵里呢!
我毫不怀疑勇士们的前赴后继,可是十四米,而且还是在黑暗中,这个数据实在让我无法想象!!
大概是5层楼吧
根据牛顿定律,落地时速约60公里每小时
《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褒谈及“雷军长”的原型,说此人参加过清风店战役,拚弯数把刺刀;解放太原时带领突击队杀上城头,发现城墙下有敌人潜伏集结,准备向突破口反冲击。情急之下带队从城墙上飞跃而下,直接杀入敌人堆里... 下面的国民党青年军被“天降神兵”吓得目瞪口呆,顿时溃散了...
太原城墙12米多高... 济南城高14米,也不过高了两米而已...
从五楼高度跳下来没事儿的多了去了... 有准备跳下的和无准备跌落,人的身体姿态是很不一样... 更何况人在情急之中身体会发挥出超乎寻常的潜能... 这并不难理解,更谈不上不可思议...
但不一定直接落到地面上,那年头贴着城墙盖的房子不少,缓冲物还是有的。
原来部队是准备了下城墙的布条的,但是攻击过程中,布条丢失,那个时候,如果还是呆在城墙,就出在被四面八方的火力包围的死地,所以,情急之下,就只能一跃而下了。
建议您可以看看俺(21)帖子里的一个链接,上有济南城墙的图片。。。非常震撼。
所以,后来对占城之战,很多人对许和尚的用兵颇有微词,然则,许和尚的“猛”,却不是简单的鲁莽,而是一种意志的胜利,一种霸气。没有这种凛冽的气势,是不能将牢固的济南城一下劈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