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学思惘殆之辨及许三多“有无意义”之胡思乱想 -- 大眼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不知何由时常琢磨这句话,这个念头是炎夏时在脑子里蹦出来的,因此琢磨的结果是大热天的老夫子吃过了午饭直接开讲,弟子们吃饱了就上课犯睏,一迷糊把惘和殆的位置记颠倒了,因此错误流传至今。
我觉得“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惘”比较合理。
关于“惘”好象没什么不一样的解释,迷惘疑惑的意思,关于“殆”呢?我以为是坏,危的意思,是不是该这么解呢,摆渡了一下,这个说法比较全一些:
[http://bbs.ruiwen.com/cgi-bin/topic.cgi?forum=5&topic=565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中的殆字[/URL]
1、“危”,这是朱熹的说法,他所本《说文》,“危”是“殆”的本义。说的是如果不学习,只是自己“思”的话,容易走上邪路
2、“精神疲殆”,这是何晏《论语集解》的说法,比较常见,说的是如果不学习,只是自己“思”的话,即使费了很大的力,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久思而不得,使人精神疲殆清人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对此说得比较清楚,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又《韩诗外传》引孔子: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
思过则损脾,故精神易致疲怠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里说,“殆”字依义当作“怠”上面说的就是“疲怠”的意思
3、“殆”当“疑”讲.
这是王引之《经义述闻》里的说法,王引之是清代最杰出的训诂学大师,他和他的父亲王念孙合力完成的“王氏四种”是清代小学的颠峰之作。《经义述闻》就是其中之一
王引之首先证明“疑”有“殆”的意思,《论语-为政》里有“多闻,阙疑,多见,阙殆”的句子,这句里“疑”与“殆”并提;此外,王引之在何休的《公羊传注》里找到的训“殆”为“疑”的例证。认为“思而不学,则事无征验,疑而不能定也。”对王引之的这个说法,连刘宝楠也说“此说亦通”。王引之的这个说法就是今天把“殆”训为“迷惘”的源头由于清人批评宋人的学风,所以朱熹的那个说法没受到重视,但就《说文》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此,这个问题还是阙疑吧
对于“殆”的解法我的想法与第一种未引起重视的朱老夫子的说法差不多。
第二种解为为精神疲殆,这种说法似乎很合理,不过我觉得有些不妥,学思是指纯思想思维活动的行为和结果,是精神层面的,论述和得出结论的内容应没有超出这个外延,而疲殆则和物理生理现象挂钩,释解到其他话语坐标框架内,我以为这不是最精当的的解释。
即以上面的刘宝楠的引文看,子好象也不这样曰,“思过则损脾,故精神易致疲怠”这句是以生理医学论断证明思维活动了,很多时候有些文字让人产生迷惑是因为话语坐标的混淆和结论论断的前提隐而不明所致。
第三种当作疑讲,仍然是疑惑迷惘,明显的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那么怎么会是“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惘”呢。
说说我对“学”“思”的的理解,,孔老夫子的时代传媒出版业不大发达,不象现在是信息过剩,各种故事理论思想啥的看也看不过来,孔老夫子的时代学是指学什么呢,大概印象是四书五经啥的和他及弟子有关,曾经问礼于老子(写了道德经),其他好象也没有什么了,还是别想当然,为弄清楚还是查查吧,
翻手头的陈志坚编的哲学简史,如是说:孔子是中国第一位私学学教师,他用的教材就是六经:“[易],[诗],[书],[礼],[乐](已佚失),[春秋]。那么这些教材和孔子的关系呢,有三派意见:
1,都是孔子写的。
2。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
3现在通行的意见私人著作是孔子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在他之前只有官方著作。
关于六经的由来,简介在网上查了一下,有兴趣的自己查吧,我这不给网址了。
嗦这些是为了说明当时孔子可用来“学”“思”的典籍着实不多,就是易经诗经和一些简略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某事的史书,和其他思想者的交流也不易,没个BBS和异见者探讨,最多的是和自己的弟子一起唠唠壳,玩玩提问回答,没很多多方向的的思想说法可参照阐发自己,“学”和“思”可资参考的东西比现如今要匮乏的多。想到这里不由得佩服老夫子N次。
考虑到这点俺觉得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就是读,背典籍,死记硬背。
思维再发散一些,以“不学”为比照,是指学习态度的认真精进,有一根筋的劲头,而对于为什么学,怎么学则考虑不多,,所谓死读书。
以思为比照,意思是思维方式单一僵化,不注意分析,书上说什么是什么,所谓读死书。两者都可导致的思维结论的“坏,危”。由这个一根筋于是乎思绪就拐到咱们的许木木那里去了。
这就是俺理解的“学而不思则殆”,至于“思而不学则惘”,俺觉得直观的多,在屋里翻白眼发呆空想,接触学习不到好的“理和论”及碰撞交流,不理论联系实际,自然多思则惘矣。
比如对农民土地私有制的看法,秦晖和温铁军几乎是针锋相对,我都觉得有理,但是经历了由迷惘到逐渐清晰的的过程,是因为逐渐看清两人话语坐标不一致的缘故。看秦晖的思路变迁,似有寻找共识之意。
拐一句有说法说请华,北大的学风之别是清华是思而不学,北大是学而不思,大概是四,五十年代几个北大清华有交往的学者在一起闲聊出来的,有请北大清华的同学论道论道。
学与思(也可?)归结于认识论范畴认识方法的问题,在查资料时看到朱熹朱老夫子的格物穷理说,心又有所同,顺手抄两句:
朱熹主张一事一物穷格物理,而穷理是学问思辩等形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与问是闻见功夫,通过读书论学,评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途径去认识物理,第二步是思辩功夫,以“沉思””“潜思”“反复推究”“触类旁通”达到内心豁然贯通目的。是“积习既久”不断积累基础上,达到认识飞跃,而不是顿误。
但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从认识的角度看,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
回头来说说一根筋的许三多,什么,许三多坏危?那拿板砖的且慢,我们欣赏喜欢是许三多这种认真精进,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劲儿,有这个劲头才能成事。我是以为上面的思路和许三多个性,他的思想变化好象有某种契合之处,当然我下面的表述简单化了,这样对我来说表达起来顺当些,剧里的许三多的思想变化肯定丰富复杂的多。
史今班长一句做有意义的事成了一根筋的许三多的行动指南,他不多想,就按这句话行事,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只是俺们为大大小小的各种观念欲念所困扰,没有许三多思的这么单纯,他刚开始在鸟不拉屎的红三连五班,修路比打牌有意义,所以一个人修成了一条路。
到了钢七连,史今班长吼的一句“你对我有意义”,使他的思想上了一个层次,从“之于我有意义”,成了“之于他人也有意义”。
但是“有意义没意义”好象不总是那么简单易于分辨清楚,带出他的史今被迫退役,有意义成了无意义,他困惑了,至搏斗时一招毙命女毒贩,在意义问题上他无解了,崩溃了,躺在床上三天不起。
其实我猜测许三多的缔造者也遇到麻烦了,在人的情感意义而不是社会意义上,怎么让许三多直面亲手结束另一个人的生命,给他一个思想上的交代,作者自己也困惑了,这个问题有解吗?(咏者的解)他用了另一种思路来处理这个问题。
电视剧里许三多被高连长带回到鸟不拉屎的红三连五班,以成才的变化刺激他重新振奋起来,似乎给出了答案。其实不是,答案在许三多回乡处理许老爹的爆炸事故那部分,在他回老A的火车上,那句画外音:“我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带着问题上路。
这篇小文写了有段时间了,原来有些思路语言逻辑未厘清,现在修改写出来作为对厚积薄发[URL=]【原创】和颜子: 做博物馆的标本,还是做新世纪的主人。[/URL]的应和参乎吧。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有意义没意义”真的那么重要吗?俺也常常迷惑。
古文中往往有互文的用法,大概这么解释比较好吧。
至于有没有意义,俺的感觉就像禅说里的那个军医——伤兵治好了还要上战场,这是个矛盾,但矛盾的存在不能影响军医的本分。
谢谢兄弟的宝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当时是因某事有感而写,这个话题角度还有不思不学,又思又学,没在这两个角度着笔,学思相成是个好说法,简单有力。
本份---有时想多了就把本份置于他地了。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