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乐评旧作-十年感触 (一)罗大佑 -- 知之后哀
看到河里有兄弟发关于摇滚的帖子,又唤起了我沉寂已经很久的回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不再买CD了,也不记得以前是怎么用坏那么多walkman和discman的了,那些整天戴着耳机大步向前的岁月,那些流连于卡口带卡口CD店里淘宝的日子,就这么一去不复返了。曾经,只因为有一个女孩夸我评价音乐很有感觉,就信心满满的写起了乐评,用它填满我幼稚的第一个网页,那时混迹的高地音乐聊天室也早就不复存在了,只有这些文字还在网络的某个角落里存在着,理了理陆续发出来,惊异于当时的单纯的快乐,我是再也写不出这样的东西了……
(一)罗大佑
罗大佑我听的并不早,系统的听都在大一之后了,那时候好像买了套罗大佑自选集。在听他之前,正沉迷于acid,拼命的听the doors和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东西,对很多旧爱,已经有点不屑一顾了。但是罗给我的感觉依然是高山仰止~估计早几年听,可能会更崇拜一些,我认为这头把交椅是非他莫属的!在写这些乐评的时候,我手头除了那套自选集还有<恋曲2000>和《未来的主人翁》两张专辑,所以写的歌大多是这里面的。
光阴的故事
校园民谣的永恒经典,几乎是毕业时的必唱曲。据说高晓松在写“同桌的你”前说过一定要超过这首歌。我认为旋律或许,但歌词的意境方面,“同桌的你”太过哀伤,缺乏“光阴的故事”的豪情和朝气。总的来说,我还是认为“光阴的故事”更胜一筹。他几乎涵盖了青春的一切:友情、梦想、少不经事的快乐、以及成长中不可避免的离别,而不仅仅是“同桌的你”所渲染的原本只是淡淡的忧伤。
鹿港小镇
有一个不是笑话的笑话里说:“文明,就是你想知道天气时不再去看窗外而去看电视。”我想这就是这首歌想说的吧。总有一些人在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时,还怀念着故去的淳朴乡情,固执地唱着“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却没看见身边汹涌而去的人群,无论如何,即使你不喜欢这“文明”,却又能如何?但或许你我也是这样的人呢。
闪亮的日子
有一些歌是越旧越有味道的,“闪亮的日子”就是如此。如果说当他初出茅庐时还有着一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稚气的话,在经历了这许多年以后,岁月已洗尽铅华,留下的只是时间的震撼。当我再次回头听这首歌时,他已和我一样的不再年轻,而我也终于体会到了他的深刻。
现象七十二变
调侃,是罗大佑的拿手好戏之一,这首老歌所达到的思想深度,如今的许多自诩“深刻”的歌还并未能超越。更难得的是歌中所表现出的歌者轻松自如的心态。其浅白的歌词游刃有余地切割世情,比之后来的同样风格的“五十块钱”和“皇后大道东”的尖刻挖苦,这一份从容和洞若观火的锋利气质更是不可多得。
童年
这首歌我想不用评论了吧。还有什么歌比他更适合这个名字呢?
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和 爱人同志
之所以把这两首歌放在一起评论,是因为他们几乎代表了罗氏情歌的基本风格。罗氏情歌首先都是悲歌,你不要想从他的歌中听到爱情的甜蜜和欢乐,有的只是离别和悲伤,他追求的是凄美的风情,而非甜美和温情。其次,无法把握的爱情和纷乱迷茫的尘世是罗氏情歌的永恒主题。前者在“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爱人同志”中的电吉他更是编织起一张尘世的大网,使听者深切体会到置身其中者的盲目和绝望,将后者熏染得如同身临其境。这两点,可说非常传神的把握住了现代都市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人眼花缭乱的都市使人迷失其中,沉浸于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恐惧中;而价值观沦落的今天,“除了爱情我还能相信什么”已不是少数人的观点。成功地营造一个混沌的末世和纠葛其中的坚贞爱情,这也是大佑的情歌动人心魄的原因之一吧。
母亲
不同的歌者写过不同的歌献给母亲,相同的是同样的温暖的旋律和美丽的歌词。在这里,你看不到罗大佑歌中惯有的悲凉或讥诮,有的只是深深的眷恋。母性的伟大就在于此吧,即使最偏激的歌手,在母亲的面前,依然是纯情的孩子。
恋曲1980
从1980到1990到2000,二十年的音乐历程使大佑的音乐有了许多变化。可我最爱的还是最初的这首恋歌。没有1990的故作洒脱,也没有2000的世纪末情结,有80年代的沉思与哀伤,已足够。
就这么样吧
我很喜欢的一首作品,收录于“恋曲2000”。有着出塞曲固有的苍凉和豪迈。蓝天、戈壁、一去不回的少年、亘古不变的悲怆。
你的样子
这首歌的旋律像最深的梦境中潺潺流动的溪流,清澈而寒冷,仿佛是前生的记忆不经意间又渗出,极熟悉却又辨别不清,极无措却又感触良多。
将进酒
在所有罗大佑的歌中,我最爱这首!千年愁绪,万里家国,苦旅人生,无常聚散,男人所有的沧桑尽在这首歌里了。
《恋曲1980》是我对爱情最深的印象。“姑娘你对我说,你永远爱着我。爱情着东西我明白,那个永远是什么。”
你要说提起初恋的歌,那我还是回到我老狼的词句吧:“走吧,女孩,去看红色的朝霞。忧伤挂满山岗,它随风吟唱。露水结在发梢,写满透明的惆怅,是我一生最初的迷茫。”于是我就陶醉了,现在外面夜里正下着雨,雨滴敲打着窗户,正好配合这些句子。唉~荒唐的青春啊。
我的音域和老狼的差不多,他的歌我唱都合适~~加上音色也接近,当年没少唱,最喜欢的就是这两首~
现在正在听着首歌:
我是你闲坐窗前的那棵橡树,我是你初次流泪时手边的书。我是你春夜注视的那段蜡烛,我是你秋天穿上的楚楚衣服。
我要你打开你挂在夏日的窗,我要你牵我的手在午后徜徉。我要你注视我注视你的目光,默默地告诉我初恋的忧伤。
(二)崔健
首先说下这些文字的出处,当年我的第一个网页是用来介绍我喜欢的音乐,当然同时提供下载,这些豆腐干文字就是每个下载的介绍,所以挑歌基本是看能找到啥歌就写啥歌的评价。当时也没百度MP3,要找个歌难啊,那是98年的事情了。我听老崔也挺晚的,因为高中之后顺着听british-pop的那帮人一下子拐到国外去了,高考那时候正式Grunge最红的时候呢,倒把国内的摇滚给错过了,进了大学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才开始听国内的,
所以听崔健倒反而在唐朝之后了!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手头有盘听的卡带的《解决》(正版)和一张《无能的力量》的CD(盗版)。
一无所有
当之无愧的中国摇滚第一歌!中国音乐新时代开始的标志。一无所有时我们拥有衣食无忧时不再拥有的精神。可怕的不仅是贫穷!
一块红布
崔健的生命必定是红色的,一如他曾给予我们的激情。幸福与理想总是盲目的,但幸福的盲目是否就不如痛苦的清醒呢?在铿锵的扫弦声中紧闭双目吧,体会这盲目的崇高与冲动。
花房姑娘
流浪的魅力在于事物开始的不期而遇和结果的不可挽留,正如歌中的爱情。在不断的得到与失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直到旅程或生命的终点。无法回头也不愿回头,也许执着只是因为没有方向。
混子
后理想主义时代的崔健默默坚持,音乐形式转向注重节奏、忽视旋律。此曲选自98专辑《无能的力量》充分反映了崔健力图营造的新风格。
假行僧
这首歌我不知如何评价,又一首关于流浪的歌;又一个迷茫而执着的行路人。
南泥湾
据说崔迷们认为这首歌作国歌更合适(当然是崔健的版本)。的确这首歌有很强的中国特色。那一段时期,许多革命歌曲被改唱,有过“红色摇滚”这样的专集。革命歌曲的现场感染力是惊人的。这首歌的演唱会版,是我听过的最有气氛的几首之一。
投机分子
喜欢这首歌只因为一句歌词:“给你一个机会试试第一次办事,就象你十八岁的时候给你一个姑娘。”当年我十八,正在心猿意马中做春梦。听见这句词,一想:要是真有姑娘真的不知怎么办,从此打消念头,老实读书了。哈哈。
最后一枪
无论如何,理想和英雄总是有人喜欢的。听听这首歌吧,小号引领的主旋律,在算得上是波澜壮阔的背景音响中如同穿云破雾的雄鹰,自在翱翔。恰似电影中,英雄垂死迷离中的记忆闪回镜头,阳光照耀下的战场,模糊的意识里忽然变得寂静,扭曲的景物闪着异样的辉煌。
所以俺一般也就在宿舍里唱这歌~
必须得说我特别喜欢崔健,所以我总想给你一点。如果你接受的慢,那我一点一点的给。
内个时候的男人对姑娘的态度往往故意表现的不以为然,难有口头的爱,往往嬉笑怒骂假装无有牵挂,好像孑然一身来去潇洒。这是对待姑娘。
谁还不知道男人,稍微读了点儿书趁着年轻多少都开始向往着参与政治。哪怕是过过嘴瘾,也是个表现的机会。这个时候,我在反动影片里看见了那年五月十八日出现在广场上的崔健,我乐了。崔健!看来全世界的男孩儿们在成长过程中都多少思考过民主和自由,可显然,大家很少意识到民主的追求拒绝革命手段,却容易忽略自己那被解放的精神已经率先自由。
他唱到,内块儿红布蒙住了双眼也蒙住了天,他却还是回答看见的是期望的幸福。看不见自己和脚下的路,却还是想让它做主。他感觉那红布不是铁,却像铁一样强和烈,他感觉这红布上有血,因为握在手里是热乎乎。他没有地儿住,荒野里也是干枯,想要喝点儿水,却只有它的嘴将他的嘴堵住。这分明是中国从男孩儿成长为男人过程中一无所有的痛苦,始终伴随着的仅仅是这块儿热乎乎的红布。所以他继续唱道他要永远陪伴着它,因为他最知道它的痛苦。《一块红布》。它抱怨着这红布带来的痛苦,强调不曾改变的贫困和穷苦,提醒着它对他的辜负。就像一个跟了你很久的辜负着你让你失望的姑娘,甩不掉分不了,甚至无从明白当初是谁看上了谁。两者漫长的感情根固着痛苦,就是这块儿红布。看见了没有,内个时候的男人就是这样,他绝不肯痛痛快快的表达自己,要他直接说他肯定觉得别扭,他非得拐个弯,即便表达的不是爱情,即便他想谈政治。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崔健说这不完全是在唱政治,他说这也可以是唱爱情。那么我觉得确切的讲他唱的是爱情政治。
“我不能走,我也不能哭,因为我的身体已经干枯。我要永远这样陪伴着你,因为我最知道你的痛苦。”看来崔健是这样一个情人,我想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一个情人~不光是因为这红布,而更是为这红布的染料。所以即便那时崔健去了广场,当你期图在其思想中寻找些东西的时候,最终的最终你会发现真实的他其实是一个左派。
艺术有政治的责任,但没有政治的目的。 --- 崔健.
罗大佑的我就下了12张专辑和三张自选集。
结果,港版的《爱人同志》这张就把我雷到了,没想到老罗居然也这么干过
你看我们不也是换个论坛就把以前写的帖子拿出来溜溜,就图个省事~~~老罗那张专辑也是这意思~后来不还有《青春舞曲》也差不多么?要说创造力还是有用完的时候的,就说这摇滚的里,多少人也就是一张专辑的才华啊!惊艳一下也就挂了,唐朝都如此!老罗好歹后来替香港写了《东方之珠》啊,还有《皇后大道东》加上《沧海一声笑》,够牛了~他的名曲太多
我说被雷到是因为这张专辑绝对无法在大陆发行
反正他是终身愤青,无所谓啦~~
最后一枪。当时应该是学运后的第二个夏天,众人肃然,感慨万千。那是唯一一次见到舞台下的崔健,羞涩,老实,一人坐在角落里,不爱说话。我对他充满敬仰之情,结果问出的话是:“你要吃羊肉串吗?”盖因我手里拿了一把羊肉串,是负责将楼前烤好的肉串拿到楼上的。
记得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去看崔健的演唱会,一个西北小城的篮球馆里挤的满满的,里面大部分都是三十岁左右的“大人”,听着他们嘶喊着的一个又一个的歌名,跟唱的每一句歌词,突然觉得自己在那样的一个环境里特寂寞,我们这些所有的生命经历都被淹没在经济发展中,“没有经过春夏之交”的孩子可能永远也没法体会只有那个时代才能爆发出的充满生命力的希望和绝望。后来我自己再去看八十年代的东西的时候都像是好遥远的传奇,也不知道自己错过那个时代是该遗憾还是庆幸。
物质上贫穷的无产者并不可悲,可悲的是精神上的无产者。可怕的是物质生活富裕之后社会上产生的一大批精神上的无产阶级。
老兄的《一无所有》的评语很喜欢,以后写东西会使用你这个思想的启发。先谢过。
名叫《浪子归》,这应该还是在老崔成名之前的作品了,歌词中还有“我要骑在骏马上,把时光紧紧追”这样的“俗词”。老崔成名以后没有这么“颓废”了。
最喜欢崔健成名的那一张,就是《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每一首歌都听得烂熟,也是把磁带给听坏了,现在听MP3还好没有这个问题。
[MP=320,240]/audio/0803/5269_11203308.mp3[/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