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还记得那些老国手吗? -- 风尘仆仆

共:💬356 🌺67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啊呀,729真的是国手们用过的么?

呵呵,不知道现在红双喜的狂飙系列,国手们用不用,用的是不是和我们一样啊

那时候还一直以为国手们的拍子肯定和我们不一样呢,人家那个性能肯定超好呢

现在彻底打破YY幻想鸟~~~

家园 729是好东东

很多国手都用,别的记不太清,但在改40mm大球之前,王楠一直用的是729.

另外,据说狂飙的专业版比商业版的确

性能肯定超好
,但业余选手未必适应。

家园 729小时候用过几次

弹性实在太好,我掌握不了啊~~~

最后老老实实的用自己红双喜PF4去了,呵呵,红双喜6532我也不成,感觉弹性太好。

但是我总是不明白,这些商业的胶皮的型号,和专业用的是对应的么?

家园 不会吧?

弹性大小主要是看海绵(跟底板也有关系),感觉弹性大,换块海绵就是(729专用海绵上标有硬度的)。莫非您是买的套胶?最好是买单片胶皮,另选海绵。自己动手粘。假如我使用中性球板(综合型),会配硬度48的海绵;假如使用攻击型底板,大概会用45度的。

家园 呵呵,是的,我很少买过单独的

其实主要问题是,自己手艺太差~~~

我也就高中时候开始自己沾胶皮,以前都是成品牌子拿来打得。

后来到了大学,反正也知道自己打球也就是这个样子,而且自己的好拍子往往会被人家借用然后搞坏,所以又换成成品牌子了,呵呵

而且我沾的拍子,往往都是惨不忍睹~~

家园 【原创】还记得那些老国手吗?(续三)

32届世乒赛如期举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照例拍了一部纪录片给大家看(片名记不清了),只不过这回是彩色的胶片。颜色很鲜艳,但我始终认为不如31届的《乒坛盛开友谊花》拍得好。给人的感觉很散乱,似乎花絮远远多于比赛。所以直到现在我对31届的印象远比32届要清晰很多。

自从1961年以来,中国队只要参赛,男团冠军奖杯那简直就是咱们家的私产。外国人拼尽全力之后也只能望杯兴叹。可是现在欧洲人经过不断的探索,已经将弧圈球技术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而我们则因为“文革”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脱离了世界乒乓球大家庭。无论是在把握技术潮流方面还是后备人才储备方面都很欠缺。31届后,中国队很清醒的认识到,欧洲人已经赶了上来。尤其是在男子团体方面,对我们的威胁越来越大。

但是不管怎么说,中国队仍然是一支强大的、足以让任何对手胆战心惊的队伍。这不,一支实力强悍的中国男队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是:李景光、许绍发、梁戈亮、郗恩庭、刁文元。其中许绍发可以说是秘密武器,31届为什么不去,实在不清楚。刁文元曾于1972年在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上获得男子单打冠军(后在73年全国锦标赛再获单打亚军)。由这五位高手组成的团队,理应拿到男团奖杯。然而就是在这届大赛中,中国队遭遇滑铁卢!失败可谓惨重。

老风总怀疑一件事情:即32届男团中国对瑞典比赛之前的中方准备会上出了问题!恐怕是吃了“外行领导内行”的亏。比赛结果大家都知道,中国队是以4比5输了。但是梁戈亮三盘皆负(他只需拿一分,中国队就是冠军了)!甚至输给了瑞典的第三号人物。那人只能算是二流选手啊!1972年,中国队曾在北京击败了来访的瑞典队。梁戈亮战胜了本格森。而刁文元却很惨的输给了本格森。于是,梁戈亮能打败本格森就成了很多人的“信条”。而在那次比赛中独得两分的刁文元却不被人们看好。准备会上,徐寅生认为,对付瑞典队应派李景光、许绍发、刁文元三人出战。然而最后的名单却是李、许二人加上梁戈亮!内幕如何,咱们不必探其究竟(据说许绍发为此还找过徐寅生,要求他据理力争,但徐对许讲:集体决定的事情必须执行,这是原则!)。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被某些决策者所忽略:团体赛打得是集体实力,只打败本格森不等于就赢了瑞典(况且您还不一定能打败本格森呢)。难道那些人忘了梁戈亮在1972年击败本格森时,很容易的就输给对方另外两位选手?排兵布阵上的严重失误,导致了最后的失利!而最可恨的是,当时的赛制太奇怪了:计算各队的小分决定名次!中国队连调整阵容再干一次的机会都没有,眼睁睁地看着瑞典人夺走了思伟斯林杯。当然,我们绝不应该指责梁戈亮,他已经尽力了。说老实话,我认为一年前梁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说不定还是本格森放的烟幕呢。要怪就怪那些不知己也不知彼但又有权力的人吧!

同时比较“恼火”的还有日本队,1972年中日建交后,两国乒乓球队的来往颇多。据老人们回忆,当时中国乒乓球界的有识之士曾经告诫过日本人:欧洲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视!日本人把目光只盯在中国人身上恐怕是要吃苦头的。然而,没有一个日本人能听的进去。仍然将中国队当成自己唯一的对手。在与中国队比赛时,拼尽了全力。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中日团体赛的那场球竟然干了将近六个小时!最终,中国队还是以5比4险胜!接着日本人又被瑞典人狠狠的“教育了”一下。大概就是从这届起,日本男团走向了没落。

32届的许绍发表现的非常出色,独一无二的高抛式发球让整个乒坛为之惊奇!加上许绍发的抢攻意识非常的强烈,出手坚决,让人看得心旷神怡。老风还能记得中国对苏联的团体赛中,许绍发的高抛发球将对手折腾得死去活来。第一局结束后,许绍发回到教练那里接受场外指导,而那个苏联选手愣愣的站在球桌旁发呆。最后将球拍狠狠的扔在球网上。我们的电影摄影师也不肯错过机会:给那块球拍来了个长时间的特写!从那时起,高抛发球风靡世界。

郗恩庭是闯入男子单打八强的唯一的中国选手(好像也是唯一的亚洲选手)。进入八强后,大郗为了不受任何心理上的干扰,采用了后来被大家称之为“鸵鸟战术”的办法,闷着头一步一个脚印的打进了决赛。他的决赛对手还是瑞典人:约翰森。郗恩庭在决赛时与对手的较量过程中毫无优势可言,可谓历尽艰险。眼看着郗恩庭就是在那里死拼到底。最后打到了决胜盘的决胜局!而决胜局大郗仅以两分的微弱优势取胜。最后一个回合约翰森击球下网,输掉了整场比赛。观众们根本看不到郗恩庭有任何的喜悦表情,只是立即走过去与约翰森握手。尔后大郗就被一大群记者围了个水泄不通。谢恩庭一边往身上套衣服,一边憨厚的微笑。好像拿到世界男单冠军的不是他。直到发奖时,郗恩庭用一步助跑轻盈的跃上近一米高的冠军领奖台。我们才看到郗恩庭流露出来的一点点喜悦和作为年轻人的那一丝顽皮。

32届上,中国队男女团体都未能夺冠。只获得了三个单项冠军:男单、女单(胡玉兰)、混双(梁戈亮和李莉)。国内乒乓球爱好者们无不深感郁闷。同时也都意识到,欧亚激烈对抗的时代终于开始了……。不过当时俺老风郁闷归郁闷,但我认为中国队很快就会拿回那两个杯子。嘿嘿,真不是俺吹牛,当时就是这么想的。

(待续)

关键词(Tags): #乒乓球#国手
家园 729就是扛造

基本上打半年没问题,而且便宜,而且超粘,而且速度快,而且...唯一的问题是不炫.

狂飙么,没刷胶打不透,没专业发力打不透.上天极吧.

更有钱的考虑上大巴bryce,刷胶以后可以把对方打到肿起来.

家园 云船兄高论!

我用过狂飙,真的不适应。729名震江湖数十载确非浪得虚名。不过我现在很中意999T-2。您说的天极大概属于哪一类的胶皮?我只见过,没试过。

更有钱的考虑上大巴bryce,刷胶以后可以把对方打到肿起来

不过这个俺就不用了,有点残忍涅!

家园 天极是狂飙下一代

感觉没狂飙那么粘,比较容易打透.和狂飙的关系有点像999对729.我原来也打过很多年的729,后来999.再后来不长球,成天玩胶皮了.我家侄儿成天问我要,嘿嘿,便宜小子了.

家园 风尘兄(这个名字有意思哈)这个系列真是好阿

看了勾起了无数的回忆.不过其实早期的中国弧圈发力是很不协调的,感觉经常抬肩,我还记得那时候刚开始学弧圈大家都一耸一耸的,尤其是起下旋,大家的动作都好难看阿!

家园 是这样

一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还有一些专业教练发表文章,鼓吹拉弧圈球越薄越好。那时候连我这样儿的业余混混都在考虑将板形“立”起一些来拉球。可想而知,少体校有许多天才少年被耽误了。有一个教练教球,我在旁边看。过了一会,我问他为什么不把球台降低一些,以免养成耸肩击球的毛病,他笑笑说:“咳,哄孩子们玩呗!”

家园 哈哈!我也浪费了不少胶皮

我现在是越打越糟,已经找不到任何感觉了。就是为了运动而已。

家园 其实张晓鹏那个系列里面都还能看到这样的思路

不过现在据说情况不一样了.我上次回去,一个当年的球友的小孩也在打球(他比我小不少),他说他的小孩现在就是学挂住大概一周,然后就打拉结合,然后都是先学冲后学高吊.这个我也不知道好不好,据说只有后面专业的才会学稳拉稳削的,一般的业余大概会起下旋接一板冲就不继续了.

反正我现在是几种手法都会,尤其是我换碳板之后,有时候把肩打开了一板斜线真爽!赢不赢再说,反正我爽了!^_^

家园 32 届许绍发没有参加男单?

还是很早就倒下了?

不论哪个,都让人觉得不可理解。

家园 水平相当的对手,如果连吃对方三个发球,心理上的压力是

十分大的。

同样的,发球连连被对方强力攻击得逞,发球方的心理压力也是很大的。

对方施无理手的情况我也遇到过,在这种情况下有心理优势的是我而不是对方,我很不明白郗为什么会觉得不快?

在球场上建立心理优势十分重要。赛场上的大比分局面,百分之九十九是由心理差异造成的,单凭实力绝没有那么大的差异。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