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贴图】发颗七三一的细菌弹 -- 扔石头的

共:💬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贴图】发颗七三一的细菌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种细菌弹是日军的细菌部队七三一部队第一任部队长石井四郎亲自设计的细菌武器,又称“石井式”细菌弹。细菌弹为陶制,弹壳外部设有引爆线,在外面引爆以避免高温而杀死弹内的生物菌。这种细菌弹大批生产,但没进行大量应用。

家园 [翻译]日本陆军的特别机密 ?C 化学武器

在日本见到一篇文章,本以为可以从中看到一些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证据,但是翻译结束后发现只是一篇介绍性文章,因此发到这里,供大家参考吧,也算没有白花力气。

---- 萨苏

日军遗弃在中国的化学武器。

原作:高桥 升 MARU 总601期 1996。5

化学武器的登场

化学武器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发生在1915年4月22日的伊普尔之战,德军在西线利用毒气对法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此后,英法两军也开始投入对化学武器的开发和使用,其种类发展出氯气为首的窒息性毒气,喷嚏性毒气,糜烂瓦斯。毒气和飞机,潜水艇一时并列为新式武器之一。

一八七四年,各国曾经在有关公约中提出禁止在战争中使用毒物,然而随着德国在战争中使用氯气,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化学战被普遍使用。战后,深受其害的各参战国民众纷纷再次提出对化学武器的禁用。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发布的《日内瓦公约》对此颁布了有关条款,当时国际联盟的四十八个国家纷纷表态,结果,德国有保留的签署,而令人惊讶的是美国,英国,苏联和日本政府都拒绝在这一条款上签字。

日本毒气开发的开始

日本没有批准《日内瓦公约》,因此对化学武器的研究没有实施任何约束。

1927年,日本陆军在濑户内海的小岛 -- 广岛县大久野岛建立“东京第二陆军兵工厂忠野制作所”,将原来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化学武器研究,包括毒气研究转入实际环境中进行试验试制。

1928年,日本第一种化学武器 ?C “八八式发烟筒”的研究开始。

1929年和1932年,日本陆军分别向法国和德国购买制造毒气的机械设备。

这些研究实际上技术支持来自日本陆军科学研究所。毒气,作为武器研究的极端机密,日军管理十分森严。大久野岛的研究被宪兵层层监控,其附近连渔船都禁止进入。

日本陆军的化学武器开发,由陆军研究所第二部具体承担,此后和陆军技术本部第六研究所合并,分担研究工作,而制造则由大久野岛的制作所负责。这个组合体为日本陆军制作了大量不同类型的化学武器。

化学武器,可以分为毒气和燃烧剂两大类,毒气类又可分为攻击武器和防御设备两小类。

攻击武器,包括炮兵用毒气弹,毒气弹专用发射器及弹药,迫击炮用毒气弹,航空炸弹型毒气弹,手掷毒气弹,特种发烟弹,特种燃烧弹,有毒烟雾弹(赤发烟筒)等,还包括装甲撒毒车。

防御设备,包括普通防毒面具,特种防毒面具,防毒衣,动物用防毒面具,消毒车,扫毒车,以及相关的装备。

毒气兵器

日军使用的毒气兵器,其公开报道中一直讳莫如深,但根据旧陆军有关档案,下列武器的开发使用依然可以得到证实。

炮兵用毒气弹

由于毒气的特性,毒气战需要炮兵短时间内进行集中炮击,以便形成必要的毒气浓度,因此,日军开发的毒气炮弹主要针对当时装备的能够集中射击之火炮,如野炮,山炮,150毫米榴弹炮。但是考虑到可以使用糜烂性毒气打击敌后方阵地,也研制了为远射程100毫米加农炮使用的毒气弹。

日军的装弹毒气包括三种,窒息毒气,糜烂芥子气和呼吸道刺激剂,后期又开发了氰化物剂和特殊发烟剂。

最初,日军试图使用普通榴弹内装毒气使用,但是发现不适用,不得不开发专用弹种,其特点是气密性好,降低弹体厚度以增加毒气装药,其外径与一般炮弹一致,信管,发射药筒也可以通用。

日军使用的毒气弹采用不同颜色作为代号。

窒息型毒气弹:蓝剂

糜烂性毒气弹:黄剂

刺激性毒气弹:红剂

催泪瓦斯弹:绿剂

神经性毒气弹:褐剂

此外,烟雾弹被称为白弹

还有组合弹,比如用窒息型毒气弹和烟雾弹复合装药,就构成了毒气战中指示风向用的测试弹 ?C 蓝白剂

轻型/重型专用发射筒

重型发射筒,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英国“里本斯计划”,它开发的150毫米重型发射筒是一个钢筒加底座,类似烟花发射筒,中间放置发射药后,可以把炮弹发射出1500米远。

日本开发的毒气用重型发射筒比英国的稍大,口径160毫米,筒体和底座用螺栓连接,内部增加了膛线,因此弹丸可以旋转,射程增加到3000米。弹丸内含“蓝1号”毒气十公斤。其弹体类似普通炮弹,但是底部有一条柔软的铜制弹带,发射的时候弹带嵌入膛线,保证火药气体的密闭和带动弹丸旋转。

当使用这种重型发射时候,需要将其埋在土中,埋设时筒口仰角根据目标的远近而不同,而后装填弹药,用电发火装置引燃发射药,发射毒气弹。其最有效的使用方法是集中几十门发射筒齐射,毒气即可严密覆盖敌军阵地,造成大量杀伤。

这种发射筒的投射毒气量超过普通野炮的十五倍,因此,使用十门左右的重型发射筒同时发射“蓝白剂”,预期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发射筒在1930年试制成功,但这时日陆军技术本部认为使用有翼迫击炮弹更为可靠方便,因而未将这种武器作为制式生产。

同期开发的还有轻型专用发射器,其发射药只有两公斤,但是轻便灵活,发射速度快,火力集中炙烈。

轻型专用发射器的口径100毫米,从步兵使用的八九式重型掷弹筒发展而来,由筒体,托筒,瞄准具,击发装置组成,射程3000米,发射速度15发每分,可采用脚踏击发,或者利用弹体从炮口填充落下的冲力击发。

迫击炮用毒气弹

采用九四式90毫米轻迫击炮作为发射器,运动性好而且发射速度快,适于毒剂的集中攻击。其使用最多的毒气弹是“红剂”和“黄剂”,形如带有尾翼的榴弹,另外还开发了用于迫击炮的“蓝剂”和“褐剂”毒气弹,都制造出了实用产品。

如果使用迫击炮击发的毒气弹进行作战,当三分钟内向一平方英里范围的敌军阵地发射100发炮弹的情况下,可以产生毁灭性的打击。

手掷毒气弹

手掷毒气弹在日军中是批量生产的制式武器,包括九二式拉发“红剂”弹,九二式拉发“绿剂”弹,八九式催泪弹(甲种,乙种),以及“褐剂”瓶。

九二式“红剂”弹为近战中对人员马匹杀伤用武器,形状和普通拉发手榴弹,全重590克,带毒量“红1号”毒剂40克,引爆药为苦味酸炸药30克。

九二式“绿剂”弹使用绿1号和2号毒剂,其他指标和“红剂”弹相近。

手掷“褐剂”瓶为玻璃制,球形直径11厘米,装“褐1号”毒剂,因为假想目标是苏联的BT战车,因此反其名而赋予代号:TB弹。

手投的褐剂毒气瓶的使用方法是,当坦克进入射程,通常是7米以内,即将其投掷,在战车炮塔或车体枪眼附近破碎散毒,通过毒剂渗透进入车体,造成其中人员的死亡。其填毒量为硒氨酸200克。

日军对这种毒气瓶冠以“机密武器”的称呼,前后生产十二万枚,发送南洋和北方战线使用。

燃烧弹

这种武器不属于毒气弹,而是化学燃烧武器。和普通燃烧弹不同,它采用黄磷和二氧化硫,掺杂橡胶和少许煤油装填。

日军试制简称为百式“手投火”的燃烧弹,采用带弹柄的构造,投掷距离25-30米,这样可以增大装药量,提高燃烧效果,一九三九年开始在中国战线投入使用。但是实战中发现弹柄和弹体需要焊接,因而有药剂渗透的问题。为此,日军将其改进,研制可以使用掷弹筒发射的新型弹,这种新型弹上部为百式燃烧弹的弹体,下部有发射药,射程150米,简称为百式“筒投火”。

此外,日军还装备九九式化学燃烧弹,因其形状得到绰号“茄子”,有翼,采用九十毫米臼炮发射,发射的时候尾部加一押杆插入炮口,弹体和弹翼在炮口外。发射的时候押杆和弹体一同飞出,中间押杆脱离,弹头射程340米,在目标上方30米空中爆炸,形成的橡胶燃烧破片共计三百七十五片,可以形成较大的燃烧面。这种化学燃烧弹在南京战役中曾经使用,实战中从城壁外向城内发射,造成了大面积的燃烧效果。

此外,日军还试制过野山炮用,轻迫击炮用,五十公斤航空炸弹类型的化学燃烧弹。

航空毒气炸弹

飞机投掷的毒气弹外观和普通炸弹一样,采用悬吊自由落体方式投掷。一九二九年,日军开始研究制造“蓝白剂”和“黄剂”50公斤航弹,接着试制“红剂”航弹。

因为“红剂”的化学特点,装填药中炸药的比例较高,因此破片杀伤效果也比较大。为此,日军决定采用15公斤杀伤破片弹为其母体,这样作战中可以收到毒气和弹片的双重杀伤效果。

一九三五年,液体稀氨酸的有效性得到证实,日军据此开发50公斤“褐剂”航空炸弹,接着开发了带有喷淋式撒播效果的“黄剂”航弹。 航空炸弹的开发因为和航空部门关系密切,其开发后来转交航空第三技术研究所负责,此后,开发的化学航弹共包括:

百式50公斤“蓝白剂”炸弹。

百式50公斤“黄剂”弹

九五式“红剂”航空榴弹

百式50公斤“褐剂”弹

九四式喷淋洒播器

一式50公斤撒播弹

以及其他毒气发烟弹,火箭毒气弹也有制造。

家园 萨兄辛苦,估计他们也不会到处写那段隐私的,毕竟是见不得光的勾当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