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经济战 -- 电子赵括
1929年开始,国民政府开始自主设立关税.1933年,作为对民族经济的大力扶植之标志,同时有对抗日本的用意在内,国民政府大幅度增加了进口关税,其中砂糖纺织品等的关税一下子升高了两倍.同年10月,作为对伪满州国的不承认,再次增加对日满的惩罚性关税.
华北的自然资源,如煤,铁,盐,棉花等对日本有极大的吸引力.为此,日本在1935年由满铁出资组建了"兴中公司",试图从经济上进行争夺.但由于中国的抗日情绪以及公司本身资金不算雄厚,一直没有什么进展.同时自从1933年开始实行的排日关税对日本打击巨大,日本对华出口剧减.和前年度相比,1933年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棉布类纺织品出口下降60%,1934年在1933年的基础上再次下跌一半.毛纺砂糖等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为此,日本作出了对抗措施:走私.
中国有五千公里的海岸线,当时各地军阀林立,政治上的分崩离析也给走私带来了巨大的方便.1933年一年的走私额,根据大连(当时为日本占领)方面的统计,纺织品550万日元,砂糖300万日元,高峰时每月大约200万日元,全年总额超过1000万日元(日俄战争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日元相当于0.5美元,这里沿用这个汇率.事实上日元的暴落是二战战败的结果).走私最简单的途径,就是从大连等地的海岸线驾船,一个晚上就可以在山东河北等地登陆.海上走私的货物60%以上在山东半岛卸货,其余的则在河北,有的则远到江浙一带.作为有组织大规模的走私,只要对当地的军阀行贿就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默许甚至庇护.1934年下半年开始走私活动扩大,除了海路,延北宁线走山海关的陆路走私也开始了.陆地走私货物大多数先运到天津日租界,然后销赃.根据日方在天津的统计,走私高峰为1935年6月.1936年初,陆地走私公然成了武力走私,大约200人(日,中,朝鲜以及俄罗斯人)一队,前后有20名"骑兵"护航.小的关卡对此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些人大摇大摆地越过长城.走私品的猖獗对中国当时脆弱的民族工业是釜底抽薪般的打击,经营陷入困境,日本趁机出手收购.同时,进出口关税是当时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头,正常的税收都成了问题.根据日本战后出版物估计,仅1935年8月到1936年4月期间由于走私给中国税收带来的损失共达2550万元,而作为伪政权的"冀东自治政府"却发了大财.这当然引起了中国方面的不满.1935年5月,中国向日本方面正式发出抗议.在日本战后的公开出版物中也承认这样的走私活动为经济侵略.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日情绪渐渐高涨.走私活动虽然在1936年中后期渐渐衰退,中日在华北的争夺已经白热化.
日本对中国经济客观上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了列强在华利益.中国税收的减少(英国方面声称,一个月减少了12万英镑),危及到了对华贷款的偿还能力.自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于1854年开设的海关一直由外国人管理,首脑为英国人,重要岗位均为外国人把持.关税的大部分直接存入英国资本的香港上海银行,作为偿还各种不平等条约赔款以及贷款的抵押,其余的部分才能到达国民政府的手上.为此,中国的税收减少严重触及各国利益,其中影响最大的英国对此无法坐视.雪上加霜的是,1934年6月美国政府宣布将以1盎司0.5美元的价格收购11.5亿盎司白银,白银立刻成了走私抢手货.国民政府虽然竭尽全力阻止作为硬通货的白银外流,但其脆弱的控制力使得这项努力注定泡汤.仅1934年一年,中国市场上流通的银元(估算为16亿)六分之一外流,仅上海一地的银行就减少了3.5亿元,占上海流通银元(6.4亿)的一半以上(其中一部分是流向了中国其他地方,并非全部流失国外).其结果就是金融业纷纷破产.1934年上海倒闭的工商企业为510家,1935年增加到1065家.同时1934年和1935年的进出口贸易下降到了1920年以来的最低点.1936年底,欧美各国在华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了18亿美元.其中英国一家就有10.8亿,其次为美国2.2亿,法国1.8亿和德国1.4亿.由于牵扯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英国作出了最为积极的反应.在英国的帮助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决定,自从11月4日起进行币制改革.原来分散在各处的货币发行权统一集中到中央,中国和交通三大银行,并以1元相当于1先令2.5便士的币值(从这个汇率就可以看出,英国是有所担保的)发行法币.各地分散在民间的银元以政府规定的汇率强制回收,此后税收信贷一律以法币进行结算.这个政策标志着国民政府统一经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货币的统一不但对各地的军阀是重大的打击,同时为中国后来以一个整体抗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且对日本的分离华北阴谋是釜底抽薪般的打击.在国民政府的一系列经济外交政策中,这是为数不多的在当时的新闻舆论中好评如潮的政策之一.
法币的发行对后来的抗日有巨大的影响.芦沟桥事变后日本虽然在军事上顺利占领华北,但至少到1939年对华北经济上的控制软弱无力.农村有游击队的抗争,为大家所熟知,日本自己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战斗力也有相当高的评价,反过来就是对自己控制失败的默认.城市里的情况也不令人满意.由于法币的信誉以及民众的爱国情绪,实际上法币比日本人发行的货币(收银券)通行得多.法币通行的意义就是国民政府仍然能够运用经济手段占有沦陷区的资源并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当然遭到了日方的大力取缔.日本发行了连银券作为自己的货币并大力回收法币.但因为当时沦陷区的工商界要人大多居住于各个城市中的外国租界,没有各国的支持取缔法币实际上根本做不到.估计当时在华北流通的法币有三到四亿,而回收上来的仅仅有两千万,日本人自己估计不到6%.回收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在日本对华北资源掠夺性的经济政策使得连银券没有任何用处,另一方面在于关于取缔法币的要求遭到了欧美各国的阻挠.英国不但反对,认为对收银券的认可就是对伪政权的认可,还在伦敦和中国驻英大使商讨稳定法币信誉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连日本在欧洲的盟国德国都和英国立场相同.英国外相为此还找了一位德国专家来研究这个问题.1939年3月,中英双方合作设立了总额为500万英镑的法币安定基金.这笔钱虽然6月就用尽,法币的币值也在1939年跌落到当初的三分之一,但法币作为可兑换货币始终在流通.当时的经济界对法币的币值有如下的看法,
"战争的胜负大概要决定于货币战.法币如果能够保持稳定,即使日本加强军事压力,也很难逃脱失败的命运;相反法币如果崩溃,不但对人心的稳定是重大的打击,日本将能够自由支配占领区的资源."
为此,无法忍受的日本人终于于1939年6月封锁了天津英租界,借口虽然是英租界窝藏抗日人士,要求却是勒令英方交出现银并禁止法币流通,引发日英对抗,进一步恶化了原本就已经矛盾重重的日英(欧美)关系.双方的谈判最终破裂,只有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个问题才在华北地区基本上以武力压了下去.而在华中华南,一直到战败日本人对法币的流通都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实际上默认了国民政府对占领区的经济政治影响.同时,在封锁租界事件中日本的无礼被大肆宣扬,原本就倾向于英国的美国于当年7月26日在没有通知任何一方的情况下突然宣布废除于1911年2月签订的日美通商航海条约,6个月后正式废除,不久后取消日本贸易最惠国待遇.当时日本的军用物资一半以上通过美国进口,美国的突然"反目"令日本措手不及.中国方面反应强烈,7月30日蒋介石即在重庆发表谈话表示赞赏.实际上,作为欧美各国中对中国的第二大投资国,对上海一地的进出口额美国占有三分之一左右,甚至超过了英国的10%.由于战争爆发,1937年6月总额为3100万美元的上海贸易,到了10月只有670万,1938年上半年为平均每月830万美元.涉及到自身的利益,美国对日本侵华早有不满(即使德国在这个问题上和日本都有矛盾),并在此后的日美谈判中态度强硬.1939年秋德国入侵波兰引发欧洲战火,11月在经济方面英国虽然作出了一些妥协,但日本已经无心纠缠了,因为他们有了更头疼的美国问题.
现在回头看看,日本在侵华战争中虽然在1939年取得了军事上的顶点,但不但强弩之末无法达到让中国屈服的战略目的,而且已经众叛亲离,在国际上成了"人民公敌".日英对抗,日美反目,另外一个远东大国苏联的态度也相当不友好.自从19世纪末的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和苏俄在远东就成了死敌.918事变后苏蒙和日满军队多次交手,因此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关东军一直是日本最为精锐的部队,远东苏军也从1934年的23万人激增到1937年底的37万,飞机坦克数量增加将近2倍.芦沟桥事变后中苏两国关系迅速改善,1937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同时还得到了1亿美元军事贷款的口头担保,用以装备24个师.实际上苏联的军事援助远远超过这个口头保证.根据何应钦的回忆,抗战前期的军事援助主要为苏援.整个抗战期间以苏联贷款购买/获得了战斗机563架,轰炸机322架,总计885架(后来从美国获得/购入1394架,英国36架).1939年初仅仅2个月就有3万吨来自苏联的军用物资在成都卸货.1938年1月26日,苏联志愿飞行员第一次在空战中被日本击落和俘虏;根据4月初顾维钧(当时为中国驻法大使)对美国外交官的说明,3月24日以后在中国新出现的坦克火炮等均为苏联援助物资;1938年4月29日的武汉空战中,苏联志愿人员击落日机21架.这样,中国虽然看起来虚弱,但在农村有游击队,在城市有法币,在国际上有外援,自从1939年起日本的高层人士就已经明白,自己陷入的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战争.
本帖一共被 1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当时的日本人比现在可痛快多了,虽然对侵华的原因多有狡辩,但至少承认对中国的经济政策实际为侵略,也承认在南京的暴行(原文为atrocity)的恶劣影响不但令国际社会大哗,而且"毫无疑问",使得后来对蒋介石的劝降"事实上变得不可能".
详实,有据的好文章!
本来陈策那篇文章想拖一拖再写,被赵括撩起来了,国民党也搞过对日经济战,情节也挺精彩的呢,您等着,必有以报之。
不仅对以后的抗战有很大作用,对地方军阀集团的控制作用也是极大的,故受到某些实力人物的大力抵制,其中就有以后大大有名的29军集团,坚决不肯将白银南运。
日本其实早已知道,打击蒋介石的抗日决心的最好办法就是打击中国的经济,使得中国无力支撑对日战争。而中国经济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贸易。因此日本有计划的侵略上海,广州,封锁住整个海岸线。事实上这一着相当有效。国民政府收入大减,不得不靠印钞票维持,导致通货膨胀。国民政府已经没钱买武器。当时国统区发起的全民募捐买飞机,妇女把首饰之类的都捐献出来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的。日本最后攻击印缅,试图把中国与外界离起来,也是沿着这一思路。那时“一滴汽油一滴血”,一是原料难以进来,另外也是很贵。看台湾发行的史料片【一寸山河一寸血】,其中有详实的数字分析。可惜没有记下来。赵兄不妨看看那部片子,会有更全面的视野。
1。日本对华出口 有没有算满洲国? 按照日本的算发, 被占领国算在占领国下。 下表中,USA就包括菲了PHILIPINE
2。 满洲国出口最多是日本, 第二德国, 第三中国? 和日本有巨大逆差? 日本在做慈善事业?
3。 二十年代中期后, 进出口大曾,32年到底点, 33年又进出口大曾, 当时大事?
4. 下表中15 种钱, 中文名子是十么? 当时对换情况如何? (HARBIN 哈尔滨 TIENTSIN 天津?HEILUNKIANG 黑龙江)
PAGE 195
Imports Exports Total Balance
1907 ....... 30,685,152 22,042,323 52,727,475 - 8,642,829
1908 ....... 53,112,034 47,585,123 100,697,157 - 5,526,911
1909 ....... 69,159,331 83,026,018 152,185,349 - 13,866,687
1910 ....... 81,731,940 88,999,432 170,731,362 + 7,267,482
1911 ....... 94,797,846 103,733,492 198,531,338 - 8,935,646
1912 ....... 102,232,018 100,166,041 202,398,059 - 2,065,977
1913 ....... 125,683,660 113,041,999 238,725,659 - 12,641,661
1914 ....... 112,409,981 109,331,936 221,471,917 - 3,078,045
1915 ....... 108,111,646 130,084,502 238,196,148 + 21,972,856
1916 ....... 129,555,872 130,807,129 260,363,001 + 1,251,257
1917 ....... 158,562,010 161,120,501 319,682,511 - 2,558,491
1918 ....... 177,219,156 166,856,166 344,075,322 - 10,362,990
1919 ....... 231,303,593 212,008,762 443,312,355 - 19,294,831
1920 ....... 205,129,156 225,926,429 431,055,880 - 20,'796,978
1921 ....... 218,187,674 234,407,8.92 452,595,566 + 16,220,218
1922 . . . . 196,432,072 274,661,906 471,093,978 +78, 229,834
1923 ....... 207,055,228 293,928,940 500,984,168 - 86,873,712
1924 ....... 200,648,460 269,018,082 469,666,552 + 68,369,612
1925 ....... 244,721,505 312,368,194 557,089,699 + 67,646,689
1926 ....... 276,840,619 370,742,398 647,583,017 + 93,901,779
1927 ....... 268,913,586 408,036,179 676,949,765 -139,1122,593
1928 ....... 302,955,904 434,035,424 736,991,328 -131,079,520
1929 ....... 329,603,869 425,651,491 755,225,360 + 96,047,622
1930 ....... 306,354,620 396,714,056 703,068,676 - 90,359,436
1931 ....... 218;948,972 463,868,941 692,817,913 +254,919,969
1932 ....... 192,991,900 394,969,070 587,960,970 -201,977,170
1933 ....... 514,540,455 423,326,229 937,866,684 - 91,214,226
The excess of imports in 1933 is due to steady purchases from Europe, America and Japan of material for constructive activities in Manchoukuo, :particularly for building, railway arid highway works.
In the above table, it will be seen that the most encouraging aspect of Manchuria's trade is the excess of exports over imports in most years, quite contrary to the trade in China proper, Japan, and Korea, where imports invariably exceed exports. Manchuria has experienced an excess of imports only in those years marked by heavy purchases of rails, rolling stock, and machiinery from
PAGE 197
grades. Again, Japanese products could be landed in the Manchurian market at much less freight. These natural advantages of the Japanese cotton industry, particularly in the Chinese market, could not', be offset by the American, English, or even the Indian mills.
Before the outbreak of the European war, the Japanese cotton industry had so successfully competed with its rivals that almost all cotton goods, except the finest kind, were supplied by Japan. The Great War, crippling the cotton mills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also ocean transportation, gave Japan indisputable supremacy in this Far Eastern market. The Japanese cotton industry today is so highly organized that its products can successfully compete in almost any part of the world. But it should be remembered that the more Japanese cotton goods are exported to Manchuria or elsewhere, the greater will be the purchase of American and Indian raw cotton by Japan.
With regard to the trade of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Manchuria, that of Germany has developed remarkably in the recent years. In 1933 Germany purchased Manchurian products to the value of 66,357,000 yuan, her purchase coming next to that of Japan. Indeed she bought Manchurian products to the value of five times her sales to that country. The trade of Great Britain with :Manchuria has shown a tendency to decrease in recent years, lout this has been made up far by an increased demand for her colonial products, specially Australian flour. In 1933, the trade of the British Empire including India, Hongkong and Australia aggregated 45,936,000 yuan. The trade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the Philippine Islands has increased since Manchoukuo became an independent State, her trade in 1933 amounting to 36,410,000 yuGn. Both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ld more than they purchased. The trade of Manchuria according to countries since the year when the Manchurian Incident occurred, is shown in the following table
1931 1932 1933
Countries Exp. Imp. Total Exp. Imp. Total Exp. Imp. Total
Japan 182,712 94,066 276,778 148,754 112,395 265,149 203,022 338,012 541,034
China 147,781 66,296 214,077 108,953 35,236 144,589 65,210 79,812 135,022
Germany 5,688 4,884 10,472 47,401 3,699 61,100 66,356 10,455 76,811
Great Britain 24,696 18,920 43,616 13,122 23,724 37,146 16,087 29,849 95,936
U.S.S.R. 45.477 14,462 69,939 21,658 4,376 26,034 12,918 7,569 20,487
U. S. A. 7,644 12,624 20,168 4,505 11,398 15,903 7,414 28,996 36,410
Netherlands 45,338 1,917 47,365 7,512 344 ?,856 9,954 3,749 13,703
France 1,533 706 2,239 1,960 667 2,627 2,645 779 3,324
Italy 3,018 643 3,661 1,389 85 1,474 1,847 1,737 3,584
Belgium -- -- -- 967 613 1,480 281 1,294 1,575
Others 10,182 4,430 14,512 33,738 458 39.,602 47,693 12,283 59,981
Total 473,869 218,948 692,817 394,969 192,991 687,960 423,327 514,540 937,867
(Unit 1,000 ynan)
听说
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蒋介石退到重庆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国民党丧失了绝大部分税收,得到的美苏援助也很少。蒋介石能养着几百万的军队同时维持国民党高层的奢侈生活,全靠海外华侨每年几亿美元的捐款。好像捐款占了国民党财政收入的 9x% 。
那位高人说说是不是真的。
但比例没这么大,忘了在哪里看到的,华侨的捐款大概是四分之一的比例(指重庆政权八年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