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碰撞测试-便宜的车也耐撞(添加照片版) -- 波波粥

共:💬52 🌺10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履带是挂胶的

就是在履带的金属板上挂上橡胶层,保护路面。而且德国的高速公路标准很高,本来就是可以承载坦克的重量的,所以他们在路上飙起来不奇怪。

好文
家园 这种数据有个漏洞

无法排除驾驶者的因素。

比如Volvo有安全的名声,在乎安全的人选择的可能性大。还有些贵,购买者年龄偏大,收入偏高,比较惜命,反过来统计数字强化它的安全的形象。所以把这种统计数字理解成任何人开Volvo都是安全的,就错了。

家园 厂商都是要追求最大利润的

低价的车更是如此。毕竟提高安全标准是很花钱的事情。

国内的相关安全标准比外面要相差不少,连南非的都不如,更不要说欧美。中国产的车进入南非市场,所需要增加的安全设施,就使得车的价格提高了将近一半!这也就不要怨这些黑心厂商利用法律允许的便利降低安全标准。中国没有要求,厂商就没有违法违规。

提高标准,目前不利于国内自己品牌的车辆发展。不过早晚需要改变的,不能永远是廉价低质。

家园 我盼着中国制造贵起来

咱们不能总是拿纺织品去换工业品啊!我想,中国制造贵起来还是有好处的,这样会逼着国内的制造业升级,让厂家更加重视研发,会让国内的薪酬水平上升,变得更有竞争力,我们也要像美国一样,吸收全世界的人才到中国来工作!

家园 【原创】碰撞测试-如何设计一辆安全的汽车(加图加料)

安全的车,呵呵,那还不简单么,前盖厚度200mm,中间是陶瓷复合层,内外两层装甲钢,倾角60度,飞碟型乘员室,厚度250mm,怎么,还不够啊?那好,再加上爆炸反应模块。。。。。。

等等,兄弟,咱们不是设计汽车么,这都什么啊,不是活脱脱的一辆坦克嘛!咱要的是---汽车!

呵呵,开了一个玩笑啊,请大家见谅。言归正传,设计一辆安全的汽车,不能靠重量取胜,虽然有不少河友认为重量才是王道,但是在设计中,设计师们为了减少每一公斤重量而努力奋斗啊!重量意味着什么:价格,油耗,排放。。。

车的重量上去了,意味着对底盘,悬挂等装置要求更高,制造费用直线上升,售价么,也是相应水涨船高了;更重的车,需要更大马力的发动机,油耗也就上去了,现在油价已经是126美元/桶了;油耗上升,则排放更多的CO2,要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就要多交税了。总而言之,车更重,意味着消费者兜里的银子哗哗的往外流啊。未来十年里,轿车希望能够达到百公里耗油3升的水平,除了挖掘发动机的潜力,减轻车身重量也是十分重要的。

汽车安全,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的目的是减少事故发生,托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的福,现代汽车在主动安全技术上的进步是显著的,比如ABS,可以保证汽车在全力制动时还具有可操控性;雷达自动避撞系统,可以在干涉驾驶员的操纵,通过自动减速等手段来避免事故;ESP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高速行驶时稳定转弯。。。通过这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我们尽最大可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而被动安全,则分为对乘员和对行人的被动安全,对乘员不言而明,咱们这个帖子就是在叨叨这个事么。对行人安全,则是最近这些年提出来的,要在汽车和行人不幸相撞时尽量保护行人。我们接下来主要谈的还是乘员安全。

汽车结构按照传统标准来划分,可分为前车身,载员室,后车身三部分,当然,这些年来,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这个划分已经不太准确了,但是这样的划分比较符合我们日常的习惯。对碰撞而言,前车身主要针对正面碰撞,需要它来吸收主要的碰撞能量;载员室则需要保证静态和动态的结构强度,在碰撞后变形,方便乘员逃生和拯救伤员;后车身则主要吸收尾部撞击能量,以及保证油箱的安全。

在正面碰撞中车身结构力的传递示意图:

点看全图

前车身最重要的部件是纵梁,再加上横梁,发动机什么的都安装在这个框架上(轿车多采用发动机前置的布局),最理想的情况是通过纵梁的弹性,可矫正及不可矫正塑性变形吸收掉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撞击能量,从而保护载员室。所以对于纵梁来说,硬,不是它的目的,过硬的话,会把撞击能量原封不动的传递给载员室,那就是大灾难了。我们需要纵梁在变形中形成尽可能多的连续褶皱,这样可以多吸收能量,同时还要避免一次性纵向变形,所以,我们需要它在许可范围内尽可能软一些。

下面这张图就是纵梁的内部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保证在碰撞时形成连续褶皱变形

点看全图

载员室可以看作一个由A柱,B柱,C柱,车门,天花板,地板,前墙(仪表盘那个地方),后墙(后排座椅靠背以后)构成的正方体盒子,我们希望这个“盒子”在撞击过程中有足够的刚度和扭转强度,从而保证这个“盒子”保持形状,不至于塌陷,否则,载员室变形会导致内部的各种部件触及到乘员,从而造成异物损伤。同时,这个“盒子”还要吸收通过前车身传递过来的未吸收撞击能量。

后车身在行李舱这个位置,要求和前车身一样,需要它尽可能吸收尾部撞击的能量,最理想情况是,载员室把由前车身传递来的能量一点不差的传递给后车身,自己一点不吸收,而由后车身全部吸收,在撞击中就形成,前后车身变形,而载员室完好无损的格局,不过目前的技术还做不到这一点。因为油箱通常布置在车体后部,那么在油箱这个位置,要求它周围的部件刚度高,变形小,来保证油箱的安全。在严重车祸中,油箱由于撞击爆炸或由于燃料泄漏造成的起火爆炸是重要杀手。

前面罗罗嗦嗦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们用那些技术手段来实现这些要求呢。唉,这个说来话就更长了,以后有机会的话要单独开帖子来讲,现在我们就说说对车身材料的要求吧。

我们要设计一辆既轻又“坚固”的汽车,有哪些材料可供选择呢?

钢,兄弟,这个也太土了吧,地球人都知道汽车是钢的,不是说“铁包肉”么。嗯,那好,再说说别的,铝合金? 呵呵,对了,铝的密度约是铁的三分之一,达到同样的强度要求,铝合金付出的重量代价小的多,还有一个更有潜力的材料就是镁,镁的密度比铝还要小一些,镁合金是更好的选择。这两种金属材料中,对镁合金更重视些,毕竟它最轻嘛,现在的一些概念车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镁合金作为车身材料。

钛合金,这个做车身太有优势了,强度高,韧性好,耐腐蚀,而且能量吸收能力超强,不过,它的价格也是超贵,如果全用钛合金的话,大家对这样的车也只能望而兴叹了。很重要的一点是,钛在地球上的储量并不多,而铝和镁,则丰富多了。铝是地球上含量最多的金属,比铁还多,来源不成问题。不过铝合金,镁合金的价格贵,现在还没有更大规模的应用,希望金属冶炼工艺上有所突破,这样轻金属合金在汽车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还有一位种子选手是复合材料,特别是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是汽车车身的理想材料:一次成型方便,可以按照车身受力分布来排列纤维从而达到最理想强度,比金属材料更轻,价格降低的潜力更大,对碰撞而言,可以通过主要受力方向上的纤维不连续排布,来达到结构分段变形,从而更好的吸收能量/能量分布。但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材料性能与纤维排布方向高度一致;损伤容忍性很差,就是说,车身上很小的损伤,也会极大地降低车身的强度,我们不能简单的加以修复,需要更换整个部件甚至整个车身,如果车身是整体一次成型的话。

针对各种材料的特性,我们在考虑成本因素的条件下,尽可能的把这些优点综合起来,针对各个部件的要求,正确的选用材料,是提高汽车被动安全性能的重要手段。同时,在材料工艺上也作了许多改进,比如在金属薄板上喷涂塑料母材,再埋入纤维。这样既减轻了重量,增加了板材强度,又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损伤容忍,在车身装配工艺上的改进也避免了复合材料的一些缺点,比如复合材料上的各种安装孔必须是预制的,否则在复合材料已经成型以后再去打孔是不行的。现在我们可以先在金属基层上安装好,最后再像喷漆那样,最后再喷涂复合材料层,再埋布纤维。

为了实现安全驾驶和乘员安全,工程师们殚精竭虑,想了许许多多的办法,今天谈的这些只是非常非常少的一点。只是想和大家说,碰撞安全,重量并不是王道。

家园 【原创】碰撞测试-后记与多余的话

写完《如何设计一辆安全的车》以后,发现还要写的东西越来越多,毕竟,汽车安全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太多了。后面越写,每篇文章会越来越长,越来越像论文,呵呵,我觉得那样的话,就不是轻松谈论的话题了。

从5月2日开始碰撞系列,一周以来,吸引的河友也不算多,我自己也做过比较,这个系列的浏览量的上升率比不上我自己前天写的另一篇随感《我也造过警察局》。我自己很惭愧,这个系列写得比较枯燥乏味,我和大家的交流还很不够,没有抓住大家的“眼球”,没有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今后的原创中,我会继续改进,也希望广大河友的帮助与捧场。

最后谈谈多余的话,在一些回帖中,颇有些朋友对碰撞测试有些不以为然,如何来理解碰撞测试,1cat河友的帖子里说的很好,我就不累述了。我只想说,为了让大家开上安全的车,俺们是兢兢业业花了大量的心血的,而碰撞测试是汽车研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从单个零部件的到整车,碰撞测试贯穿始终其中,光是整车就是上百次,计算机上的模拟计算更是海量。今后对于碰撞的认识会更加深入,碰撞安全的技术手段也会加速提升,驾驶,会更加安全!

一辆安全的汽车,要从设计开始,如果发生问题以后的修修补补,效果也不会好,付出的代价也更大。衷心的祝福中国汽车能够在碰撞测试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家园 估计大家看完了

都去琢磨自己车的安全性去了。所以没时间回你的帖。

我正想问个问题,你主帖里那个32分是怎么算出来的?我这儿琢磨好几天了。

家园 看来把大家吓着了

NCAP通过对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两次实验,对实验假人的损伤情况进行评估,每次实验4项,两次一共是8项,每项的最高分是4分(完全没有受伤危险)加起来一共是32分。

家园 写得很好啊

我每篇都看、都送花了的,学到不少东西呢。

家园 看来课后答疑还是有用的

你这么一解释,我回去再看,一下子就明白了。可是以前自己看却总是糊涂。

家园 谢谢晨枫老大的送花

我可是追着您才认识了西西河啊!当年在空军之翼网站上经常看见您的文章,然后都标注有“转载自西西河”,才发现了西西河这一片大好天地啊。

如何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我要向您学习

家园 过奖了,无地自容中
家园 哪里能查到ADAC的官方数据?

国内买车的时候大多数车都标榜自己是安全4星以上,都不敢相信了。另外这个测试的车子是从产线上随机抽取的还是厂家自行提供?如果自行提供的数据就不可信了。

家园 【原创】碰撞测试的原始数据

刚才看见有河友在讯问ADAC的原始数据,我就把ADAC的CrashTest的网页链接发给大家,大家可以在里面找到在ADAC做过碰撞测试的汽车的资料,

外链出处

不过遗憾的是ADAC只有德语网页,会给大家带来麻烦,大家可以在网页中的“Alle Testergebnisse”这一栏中,找到自己想看的车型,呵呵,车的名字还好都是一样的,大家拉动菜单条可以很方便的找到,还有要提醒大家的是,并不是每一种汽车都在ADAC做过测试,ADAC测试的都是在欧洲市场,特别是在德国市场销售的车,比如Ford有很多车没有在德国销售,所以没有这些车的测试结果,在美国的朋友们可能会失望。

关于试验用的车,ADAC都是在市场上自行购买的,看过"碰撞测试-ADAC与碰撞测试"的河友可能还会有印象,ADAC可是一个很有钱的组织哦,每年光会费就收好几亿欧元,它买车的钱可不发愁。

一个小故事是,ADAC是华晨在德国的第一个客户哦,华晨在德国市场上销售的第一和第二辆车都被ADAC买走了,用于正面和侧面碰撞测试。

中国汽车要想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碰撞测试这一关是个拦路虎,我想这个事情的好处是迫使国内厂家提高自主研发,自主设计的投入。一辆安全的汽车,并不是找个“意大利著名汽车设计公司”设计出来的。

我最希望的就是看到从中国自己土地上“长”出来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不是“买”回来的自主知识产权,一字之差,内涵可就差太远了。

关键词(Tags): #ADAC(当生)#Crash Test(当生)
家园 保险公司应该不在乎这个漏洞

比如开volvo死亡率就是低就可以降低保费,并不用管这车是不是真的安全,开某型车就是为了飙车的就保费高,并不用管这车可能碰撞测试成绩5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