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突围,32小时……(上) -- 双石
双石
5月17日,得闻地震重灾区绵竹清平山区的磷矿有数百名矿工被困的消息后,笔者立即赶往汉旺镇。
从负责这一带搜救任务的“乌蒙铁军”几位首长和已下山的一些磷矿职工口中得知,除了少数看守矿区设施财产的少数人员外,磷矿大部分职工日前已与数千群众一起,在“乌蒙铁军”救助下安全转移下山。目前山中仅余少数群众和伤员——成都军区总医院的医疗队此前已经对伤员进行过临时处理。17日晨8时,周洪许团长所率“乌蒙铁军”一营200余名官兵已经扶助226名老弱病残群众向山下转移,现在正在转移途中,预计下午时分就可以到达……
笔者随即跟随“乌蒙铁军”的几位首长来到了绵远河谷的金鱼嘴等候。在这里。见到了几位下山的群众,从他们口中得知,清平乡大多数群众已经转移下山,剩下的群众和“乌蒙铁军”的官兵们在一起,这几天还不致于断粮,但一些重伤员和老弱病残却急需转移出山救治。而由于地震及其频繁发生的余震造成的影响,山体严重扭曲变形,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沿绵远河谷向山外延伸的公路已经完全损毁,绵远河上游和下游还出现了多处堰塞湖,水位每时每刻都在上涨,原来距山下仅17公里的行程变成十分遥远,而且艰险重重……
由于通讯联络中断,在场的师副政委庞龙、团政委曾祥明等也与周洪许团长联系不上。
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在场等候亲友的群众也开始躁动不安,有些群众对部队还有抱怨之言。
作为一个老兵,笔者当然不能接受对部队的任何不恭之辞,当即以“老百姓”的身份向群众解释:周团长带着400多名官兵在山上和群众在一起,有危险也是一样的危险,就是有当兵的饿死也饿不死一个老百姓,子弟兵在不会丢弃一个群众,周团长一定能把群众带下山来……
话是这么说,可笔者心里还是在打鼓:这样的情况这样的地形条件,这支经过战火考验的部队要下山当然没有太大问题,可他们还带着200多名老弱病残的群众啊!他们真的能够全部安全返回么?现在余震不断,到处都在飞石头……
在金鱼嘴,我们还看到了一队进山不果被迫返回的海军陆战队员。
据悉,德阳救指首长前后已6次派部队上山接应,均被迫折回。
但是在此间靠前挥的师副政委庞龙大校仍然显得很沉着很有信心:
“放心,周洪许什么人哪,他一定能把部队和群众带下来……”
18时许,在久候周团长不至的情况下,庞龙副政委和“乌蒙铁军”曾祥明政委决定:由团副参谋长梁刚刚率20名官兵摸黑上山接应。一会儿功夫,笔者就看见一群战士一路飞跑赶来。庞、曾首长交代任务后,梁刚刚副参谋长即带领这些战士向山里进发。
庞、曾首长也紧随他们之后,笔者按捺不住,也跟了上去。
这一路严格而言根本就不是路,全是乱石——有大个儿的至少有几十吨上百吨,间或还有被砸坏的车辆横亘其间,那些黑黑瘦瘦的战士们就在这些乱石上跳来跳去的往上窜,不一会儿功夫,就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笔者自衬还算是体魄强健,这时候也不能不承认:岁数不饶人,不复少年轻腰脚了……
前行两公里不到,不知道是不是看到笔者老跟不上队伍,庞、曾首长说我们跟不上他们了,就不用上去了,梁刚刚这小伙子精明强干,完成任务肯定没有问题。笔者虽然心有不甘,但想到硬跟上去没准儿是跟人家添乱哩,也只好灰溜溜地跟着他们回到了金鱼嘴。
“你走的这一段其实是这条‘路’最好走的一段……”
曾祥明政委告诉笔者。
苦等至22时许,两名战士扶助着两名妇女,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他们是周团长派来向庞副政委报告情况的:周团长一行上午出发后不久就遇上了水位已经涨到快一人深的堰塞湖,原来就崎岖不堪的“路”已经不复存在,有人曾提出过扎木筏或用汽车轮胎泅渡的方案,但考虑到这些老弱病残群众的安全后予以放弃。周团长已决定另觅通路辗转前进,这两名战士是翻山越岭自己砍开一条“路”过来的,途中还遇到了两名迷路失散的妇女,便带着她们一起回来了……
两名妇女一到这里就搂着两名战士痛哭失声:多亏了这两个小战士啊,要不我们死了都没人知道,这路上都是他们又扶又背,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咱们的子弟兵啊!……
这两名可敬可爱的战士一个叫杨启超,一个叫朱俊涛,一个19岁,一个20岁。
笔者向庞、曾首长建议:一定要给为这两位战士请功!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双石
刚把这两名妇女送走,就得闻从救指传来的消息:周团长已通过卫星电话与救指取得联系——就这一部卫星电话,为了省电还不敢多用,已率转移编队向大天池村方向转移,准备当晚在大天池村宿营,次日另觅道路下山。师副政委庞龙与团政委曾祥明马上通知梁刚刚副参谋长率接应队伍折返,这时恰好有两名志愿者前来求援:有7名德阳税务局退休老人和一位志愿者在下山途中被阻,其中一位腿被摔断。庞、曾首长即令梁副参谋长顺路将他们救助下山。考虑到天黑路险,为安全计,建议伤者最好找安全地点暂时就地宿营,留1人照看,等待天明后接应下山。
0时左右,梁刚刚等官兵扶助6名老人下了山。这6名老人年龄最小的63岁,最大的86岁,有的身上都穿着战士们的军衣。见到庞、曾首长,都激动万分地说:“多亏了这些好孩子啊,我们走了两天,都准备等死了……”
此时,余震又频频袭来,伴随着雷鸣电闪,我们的心揪得更紧了:
这一夜,周团长他们在山上是怎么过的呢?
焦虑1天1夜的庞龙副政委终于与战友会合了
次日上午,救指传来消息,周团长他们已经从大天池村出发,绕道老熊沟向山外转移,曾祥明政委即率一部分官兵前去接应。中午时分,笔者也随庞副政委乘车到老熊沟到马尾的公路路口等候。
16时左右,扶老携幼的周团长一行,终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庞副政委等迎上前去,与周洪许团长紧紧拥抱在一起:这32个小时,如同月年般地漫长。而36岁的周洪许团长作这支军民混编队伍的最高指挥员,其间每每确定的一个决心,所承担的重重压力和风险,一般人虽然可以想象,却是很难感同身受的。现在,所有的人员都安全地回来啦!上至九旬老者,下至3岁稚童,没有伤亡一人,没有丢失一人,在这样的地形和地理状况下,说是“奇迹”也毫不为过!
如果说这是一场战斗——这其实就是打仗,那就是一场取得完胜的战斗。
在山下,许多前来迎接的群众在周团长的队伍中见到了自己的亲人,都抱在一起哭作一团,一位接到了自己母亲的群众拉着周团长的手久久也不松开:“周团长,谢谢你们!谢谢子弟兵!你们硬是铁军!”……
笔者问一位群众:你们昨天晚上在山上有吃的么?有住的么?
脱险群众争先恐后地告诉笔者:“有啊,昨天战士们给我们煮了大米粥,他们自己啃干粮……”“他们搭了简易帐篷给老人和孩子住,自己穿着雨衣在外面淋了一夜,周团长也一样……”“这些云南兵真好,有些悬岩路段长满青苔,他们就趴在那里让我们踩在他们身上过……”
这些娃娃把稀饭煮给我们吃了,他们啃干粮……
笔者曾经有过从戎经历,听到这种事情并不意外,子弟兵本来就是这样,也应该是这样!
然而还是压抑不住激动:要把这样一支队伍带出险境,那可不光是有勇气就能办成的事儿呀!
回到营地,笔者从周团长等官兵的口中较为详细地了解这32个小时中惊心动魄的经历!
这段文字是综合官兵们的口述拟就的,可能有点乱,而且还不一定完全准确,有些细节只好等他们忙活完了再进一步核实或充实。
17日晨8时,“乌蒙铁军”一营210名官兵扶携着226名老弱病残群众组成转移编队,从清平乡政府所在地五郎庙出发,准备循日前顺利救助数千群众下山的绵远河谷向山外转移。行前,周团长等对210名官兵和当地政府工作人员作出了任务区分:周团长亲率探路组负责探路开路,一营长刘国华率营主力为救护组居中扶助群众,一连指导员张建法,二连指导员金家旺,三连指导员郑立波等率收容组殿后。要求:不能丢失一人,不能伤亡一人。
(2008年5月17日~5月18日)
绵远河谷中原本有一条约17公里长的公路,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地震所造成的塌方、滑坡、堰塞湖次生灾害也将河道严重破坏,山体也严重扭曲变形,就连生长在此的当地人也认不出模样来了,队伍常常得在暴涨的绵远河两岸涉来过去,行进速度十分缓慢……
即便如此,按日前的还算“正常”的情况,转移编队也能在天黑前完成这段其实已经远不止17公里的行程,进至山外汉旺镇的平原地带。
而这个时候,最稀罕的恰恰就是“正常”二字。
9时左右,转移编队行进到小湔坪以南时,遇到了日前救助转移群众曾经涉过的一个堰塞湖,那时水位还在脚脖子上,仅仅过了一夜,现在就已经齐胸,而且还在不断暴涨。虽然绵远河东岸至御军门的一段大坝已经遥遥可见,却是可望而不可及。周洪许团长原拟尝试扎制木筏或利用附近公路上损毁车辆的轮胎组织泅渡过河,但经试渡后认为难以保证随行老弱病残群众的安全决予放弃;继而又派出探路组拟在绵远河西岸开路前进,争取在水势较缓处徒涉过河进至东岸大坝,但探路组在用砍刀、铁锹砍开荆棘前进五六十米后,却沮丧地发现前头是壁立的断崖……
5月16日御军门附近的绵远河谷,17日的水位就很难过人了。(摄影:王飞 徐涛)
而且现在回头也难:刚刚涉过的绵远河水已经在暴涨,清平以上的绵远河上游已经形成的堰塞湖有可能决口,如果返回,风险更大不说,群众情绪也可能出现严重波动。
从出发至此,转移编队已经近4个小时徘徊于这前后不过数百米的险段,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附近的山体到处都是呲牙裂嘴的裂缝,在余震频频的情况下,随时都有滑坡塌方的可能。
周洪许团长果断变更部署:从西岸山岭的陡坡上开路前进,进至山顶再另觅行进路线。
据官兵和被救群众称:这座山峰高不见顶——他们登上山顶时直升机就在脚下飞,就是当地七八十岁的老人一辈子也没有涉足过,探路组的官兵们不断地奋力砍开荆棘和灌木,1个多小时才能上行一小段,而继进的官兵们和乡政府工作人员则背负着、肩抬着这些老弱病残群众,一步一步艰难向上攀行。
最难办的是转移编队中的两名孕妇和两名残疾人,他们都只能抬着上山……
这个战士名叫邬正伟(这个名字霸道哈,一生下来就是“政委”的命),他是湖北荆州人,99年参军的“老战士”,当年是被救灾者,如今是救灾者!——这次他背着一个13岁的孩子山上下来,他缠着笔者:“首长,你一定要把我的照片放上网,希望我家里人能看到……”,他的这个愿望,笔者没有任何理由不予满足!虽然没有拍到他背负孩子艰难转移的场景,但还是得给他补拍一张单人照,我想,他的爸爸妈妈和亲人们,一定会为他自豪和高兴的。
又经过4个多小时的艰难攀行,队伍终于进至山顶。却发现脚下又是深不见低的深渊。
四处觅路,四处碰壁,转移编队中群众的情绪也出现了波动,有些群众悲观失望:实在走不动了,干脆就让我死在这里吧!周洪许团长和官兵们一路走一路还得又哄又劝,大家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带着大家安全地走出去,大家每往前走一步,就是朝希望朝生命走近一步……
周洪许团长是作训参谋出身,相关业务十分娴熟,他在用指北针定向后并仔细观察了地形后作出判断:山体与山体之间肯定会有连接处,不会全是断崖,现在已是接近傍晚时分,当天到山外已经不太可能,遂决定向沿山体边缘辗转向东南方向前进,进至距此最近的大天池村宿营,次日再觅路下山。
这条“路”也是一条异常艰险的路段,有些地方两面都是悬崖,只有不到一米宽的长满青苔的“路面”,为保障群众通过,有些官兵就趴在上面,让群众踩着自己的身体通过。18时许,在连续通过了几处险隘后,转移编队进至一条通向大天池村的小路。这时,经过14个小时艰难跋涉的官兵和群众都十分疲惫,有些群众要求就地宿营。但周团长在观察了周围地形后,认为这里处在两山夹峙之中,一旦出现滑坡或塌方无处可避,群众安全难以保障,遂坚持既定决心:进至大天池村宿营。
他们是这样进山的……(摄影:王飞 徐涛)
18日20时许,这支军民混合的转移编队终于进至大天池村北侧的一块平地上(当时并不知道大天池村还有更大的一块平台),周团长马上组织官兵们用搜集来的粮食为群众熬了大米粥,并搭设了简易帐篷,安排老人妇女儿童住宿,战士们则身披雨衣在余震频频雷雨交加中啃着干粮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安顿好群众后,周洪许团长又在群众中了解询问从大天池村向山外转移的路线,他从一位当地干部口中了解到,从大天池可以通往山外的马尾,但其间要翻过一座高山,再走很长一段小路。
他们是这样出山的……(摄影:王飞 徐涛)
周洪许团长遂决定:次日晨带领群众向循此路继续向山外转移。
18日晨7时,“乌蒙铁军”官兵与被救助老弱病残群众组成的转移编队继续向山外转移。经过近9个小时的跋涉,终于到达马尾,与接应他们的庞、曾首长会合。
笔者在路口看见,下山的官兵们好多衣着不整——衣服都穿在群众身上,帽子也跑丢了,装具也不全——为背负群众,好些装具都扔掉了,但情绪十分饱满,眉宇间充满了自豪自信。笔者曾邀几位下山的战士上车,却被战士们礼貌地婉言谢绝了:首长,我们自己能走回去!
他们带着帐篷进山,却这样睡觉……(摄影:王飞 徐涛)
婉言之中透着一派硬气,一股“傲气”。
潜台词其实是:你可别小瞧咱们,咱们是什么部队?铁军!明白不?
真是有什么样的将,就有什么样的兵!
这样也能过一夜……(摄影:王飞 徐涛)
朴实硬气的硕士团长周洪许,带出的了这些朴实硬气的兵!
这些兵,真硬气,折腾了一天一夜,还谢绝坐车,硬要自己走到集合地!
“铁军面前无困难,困难面前有铁军!”
在平时看来,这是一句颇有“假大空”之嫌的豪言壮语,但在这样严峻艰险的重大考险面前,周洪许团长等“乌蒙铁军”官兵们用亲历亲为的铁的事实映证了:这是一句真心话!也是一句大实话!
“乌蒙铁军”,名符其实!
双石
听完了周团长和官兵们的陈述,笔者很是感慨。既对“乌蒙铁军”这样的部队感慨,也为周洪许团长这样的指挥员感慨!面临困境危境,周洪许团长不仅表现出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军人本色,而且沉着冷静,指挥若定!有主意,有办法,突围过程中虽然多次受挫,但依然决心坚定,措置有力,不抛弃,不放弃,终于率领官兵和群众突围而出,称得上是一位“勇敢而明智”的指挥员。
有胆有识的英雄团长周洪许(摄影:王飞 徐涛)
在“乌蒙铁军”官兵们身上,笔者嗅到了一种从骨子里面透出的“傲气”。虽然这几天媒体天天都在报道直升机等重装备到处救灾的新闻,但庞龙副政委、曾政委和周洪许团长等“乌蒙铁军”官兵们,好象从来都没有奢望过也没有依赖过这种帮助,当媒体新闻天天都在浓墨重彩地涂抹渲染这些先进装备的时候,“乌蒙铁军”的官兵们却天天舍命往返于艰险莫测的深山峡谷中,官兵们每次出山都带着群众,清平山区里大多数群众都是在他们救助下转移出山的!
这种场景,新闻中是很难看到的!
在这样的山区靠徒步机动救助转移出来的群众,可是远比直升机这样的稀罕装备多多啦!
在得闻网上一些传闻说某某部队进山搜救“乌蒙铁军”时,从团营首长到普通士兵都很生气:扯淡,我们“乌蒙铁军”要谁救助了?咱们从来都是救助别人!什么时候让别人来救啦?又怎么可能让别人来救?
22日作者曾带着该部几位官兵到本台演播室录制访谈节目,录完以后,一位叫方仕佳的97年老兵,当着面就直言不讳地批评:你们这个节目我就不满意,主持人提问也没提到点子上,轻飘飘的,没有展现出我们“乌蒙铁军”遇到的艰险和克服艰险的神采和气势!
一个老兵,对自己部队有这么强烈的荣誉感!这支部队,他还能错得了么?
征尘未洗的97年老兵方仕佳,直言不讳地对本台节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这种“傲气”笔者曾似相识,笔者曾在许多经历过战争的老将军老战士身上见识过——
打死也不求人!
笔者曾经替周洪许团长设想过,当他们从清平乡出发或到达大天池村宿营时,其实还有另外一种选择,既不用冒风险也可以规避责任,而且可以把皮球踢给上级还在方方面面都说得过去:就地候援,等待直升机空运。清平和大天池村都有相对平坦的场地,而且“乌蒙铁军”的官兵们早在14日进入该区域时就已经开辟了空降场并向救指提供了准确的地标,这些天直升机也来此间空运过物资转运过伤员。但是,无论是被困山中的周洪许团长,还是在山下焦急等待的庞龙副政委、曾祥明政委,一直都没有把希望寄托在直升机救援上——庞龙副政委告诉笔者:直升机这种重装备资源紧缺而且紧张,到处都需要,更重要的是受天候地形影响太大,运送能力也非常有限,看似稳妥其实最不稳妥,象昨天转移出来的数千群众,要只靠直升机,哪得疏散到哪个猴年马月?这种山区,直升机空投的物资大部分都扔到山沟里了,群众也拿不到……
人民军队是长城,战士就是长城的墙
这当然已经不是“打死也不求人”的硬气所能诠释的了!而是真正基于科学务实态度的冷静考虑:如果等靠直升机救援,一则老天爷配不配合很难说,二来要把226名老弱病残群众都转运出山,救援速度也未必能快得了多少,甚至有可能还要延误时机!清平以上的绵远河上游已经出现了一个堰塞湖,一旦溃决,下游群众的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现在需要的是尽快将这些群众转移出山脱离险境,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事,称职的指挥员关键时刻就要敢于冒风险,敢于担风险!一切以人民群众的生命为重,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自己的责任自己担,自已的账本自己清!“乌蒙铁军”的官兵们,执行任务就是这么“一根筋”!
一连政治指导员张建法告诉笔者:我们团长这回可是把前程乃到生命,什么都押上了!
这也是笔者对周洪许团长等“乌蒙铁军”官兵们感佩至深之处!
德阳市常务副市长、德阳救指副总指挥张金明讲话简短扼要:我们这是第一次来看望部队,你们是我们来看望的第一支部队。你们这次创造了“四个第一”。第一支到达汉旺灾区的部队,第一支进入深山搜救群众的部队,第一支次把深山灾区群众转移出山的部队,第一支一次就救助转移了上千名群众的部队,德阳人民感谢你们!
笔者自己也很遗憾,笔者们的媒体同行们,平常在娱乐八卦中泡得太久了,既或在这种时候,也并不了解部队甚至没有想到去了解部队,他们生活的圈子,离这种时候这种状态下的子弟兵们的情感世界太远,又难以真正深入到真正的一线采访,提问虚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别说这些官兵们了,就是笔者本人和他们沟通起来都比较困难。
德阳军分区司令员李木生说,以后“乌蒙铁军”这支部队,要什么我们给什么!——那天,先是总政发来200台收音机,得匀着按班排分。首长夸奖完后,马上又运来800台,哈,这下不用匀着了,一人一个,皆大欢喜!
当然也有自责:笔者离开一线太久了,平常很难有时间与这些年轻编导们沟通交流,这次也与访谈节目编导们沟通得不够,对不起这支部队也对不起自己。前几天访谈组的MM们老找笔者去作访谈,还让笔者穿上出去时的行头作秀,当时笔者觉得挺腻歪的,再加上觉得这种时候自已去当主角在屏幕上夸夸其谈还要作秀,实在是差点儿意思,便婉言推辞了!——笔者认为,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周洪许这样在真正在一线舍命往返在清平山区救人的“乌蒙铁军”官兵们!应该让我们的观众多多在屏幕上看到他们风采!仅从“许三多”红遍全中国男女老幼的现象就完全可以推断:人民需要这样的战士,人民呼唤这样的战士,人民也喜爱这样的战士!
来本台录制节目的一连政治指导员张建法,年轻的学生官!
现在看来,其实还是应该去侃侃,也许能得通过这种形式与同仁们实现更好的沟通呢。
顺便说一句:笔者去灾区的时候,的确带着一顶头盔,但到了那支部队就不得不扔到一边儿了——这支部队可是没有一个人戴这玩艺儿,就光着头就在石头乱飞的山中跑来跑去,跟他们在一起还戴着这么个东西,你说象个什么话?
来本台录制节目的一级士官邓荣阳,梁山好汉。
笔者曾经向“乌蒙铁军”所在师的政治委员高伟大校提出这个很多军迷网友都很关心的问题:你们来灾区的时候为什么不配发头盔?这不是太危险了么?而笔者的这位成都老乡答道:从曲靖出发时情况非常紧急,根本来不及配发!再说我们装备的都是老式钢盔,戴着死沉死沉的,你就是发给战士们,他们在这山上山下跑来跑去也还是会嫌麻烦而不愿意戴……
你说笔者这把岁数的人儿了,还能好意思戴着这玩艺儿在演播室里作秀么?
炮兵第18团副政治委员史文宏,专门让人照他的胡须——这几天,没时间刮。
笔者在21日晚上离开这支部队之时,恰逢德阳救指首长前来慰问部队——这也是他们第一次前来慰问部队,德阳市常务副市长给予这支部队以极高的评价:第一支到达汉旺灾区的部队,第一支进入艰险山区搜救被困群众的部队,第一支把被困群众救助转移下山的部队,第一支一次就救助转移了上千名被困群众的部队!
德阳救指副总指挥、德阳军分区李木生司令员说,“乌蒙铁军”这支部队,以后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藏族小战士次丹晋美,这次背了一个孩子出山——他可痛恨“藏独”分子了!
笔者平时最不喜欢听官员讲话,但这次听得十分入耳!这“四个第一”,是对“乌蒙铁军”这支英雄部队的最高奖赏!也是汉旺灾区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最大赞誉!
其实他们可能还有一个“第一”:至21日,他们已经全部完成“进村入户”任务,将清平至大天池一带的灾民不漏一人全部转移出山——笔者还没有从德阳救指获得是否有其他部队完成了这项任务的确切消息,所以还不得不加上了“可能”二字。
炮18团3连连长冯荣,云南大理白族,80后学生官——让爸爸妈妈看看,你们的孩子有多帅!
现在,该部已经转入执行下一个任务:拆除危房,搭设救灾帐篷,安置灾民。
笔者最后想说的话是:人民军队的建设需要标杆,人民军队的将士们需要这支部队的“一根筋”精神,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就是在“乌蒙铁军”官兵们这种“一根筋”精神中得到了传承和传扬的,“乌蒙铁军”的官兵们就应该是这样的标杆,他们完全配得上“铁军”的称号!
这篇文字有可能上不了纸媒,所以可以提一下“乌蒙铁军”官兵们引以为自豪的正式番号: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4集团军第40师炮兵第18团。
行头并不漂亮的的炮18团,应该是人民军队的一根标杆!
一、“乌蒙铁军”进抵清平山区后,曾经从山上救助下来一位特珠的“灾民”,这位“灾民”在震后手执一把匕首趁火打劫,到处在别人倒塌的房屋废墟中刨东西发“国难财”,被铁军官兵一声“放下武器”的断喝给吓趴下了,随后救助转移下山交给了当地公安机关;
二、组织数千人的大转移其实很困难,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些老百姓舍命不舍财,最极端的例子是听说有一位连麻将牌都要背下山。
三、“乌蒙铁军”官兵们进至清平山区后,还有一项任务是帮助掩埋遇难群众遗体和消灭家犬。按当地政府防疫要求,遗体必须深埋2米以上,而此前很多群众的掩埋没能达到这个标准,要重新掩埋需要做许多耐心的说服工作。消灭家犬是为了在群众转移后,防止家犬在新坟中刨出遗体传播瘟疫,有些群众不理解,甚至操刀要跟灭狗的乡村干部拼命,这就需要部队官兵做工作——这个时候,解放军的话,最管用!现在甭管家狗野狗,见着穿军装的就跑。
四、帮助群众从废墟中清理归置家当也很费事,有时候男主人说清好了,女主人回来又要求重新清理归置(自己就不能清一清归一归么?),部队官兵都随叫随到,耐心地帮助清理。
有些图显示不出来,您能重发一下吗?
原来那个NET的进不了了,今天才发现还有个ORG。
就是证明了我们这支军队还是那支令我们骄傲的部队
5月12日晚上给你发短信,一直处于“发送失败”,后来在河里看到萨苏说你去救灾前线了,放下心来。
下次去成都,一起喝酒,听你讲这些激动人心的事情吧!
当然更感谢双石兄,这才是人民子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