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打酱油·记账 -- 陈郢客
送花,199朵。
再多注意一些商品包装设计和包装质量(这点国货还要多努力),有些中国产品应该离建立起真正的品牌就不远了。
记得当年还非常喜欢用一个人参田七(还是田七何首乌?)的洗发水也不错,现在不知道怎样了。中华牙膏、海鸥洗发膏是不是也没了/被收购了?
这边中国店里卖泰国产的联合利华的洗发水,折合人民币的话大概是50元/瓶(400ml)。
免煮柿油
一直找不到出处,西河里看文章总遇到,确切含义不清楚。
有时我总觉得在咱们中国,爱国是个很大的词,仿佛只有牺牲,奉献诸如此类的活动才算是爱国。其实真正的爱国完全可以从小事做起。节约点水电,平时注意公德,其实,这些小事能长久的做下去,更值得尊重。
第一反应就是:他还活着?
俺赶紧解释,不是陈寅恪,是陈郢客,一爷们儿……
回去还得解释……
这个不错,感觉很清爽
问题就是很多人未必能够等到/忍到水落石出的时候才开始行动。而且,毕竟人都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我,十余年来都在抵制日货,但却马上要去为伊藤洋华堂增加营业额,无它,洋华堂实在是附近唯一方便的大商场了。
绝对不捏鼻子。
粮食就更少了。
小商品本来就是服务街坊邻居的,小包装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更该有啊。只是柴要换成木炭
我也很认同洪水的意思.但是在现在的国策下,也只能往好的方面想或者采取一些" 补救 " 措施.
民族品牌的零售业仅仅扶持是扶持不起来的.而且各地方为了追求就业税收等等诸多原因往往给外资零售大开绿灯造成竞争起跑点的不公平也不是秘密.
只能希望中国零售业就像已经起步的民族汽车工业一样,在外资和国外品牌多年长时间全方位的高压下,依然初步取得了自己的落脚点.
既然汽车工业有这个先例,那么就有可能会有本地品牌的零售企业在竞争中成长吧.至于被人赚钱甚至短时期以内被人盘剥,从政策上看,是得到各方面一定默许的利益.承受的是消费者.这一点是毫无办法的.
我觉得借鉴汽车工业,有可能有几条方法降低这种冲击.
1是本地化 让这些外资品牌被渗透.不仅仅从中国员工的数量上渗透,而且需要掌握一定的中国市场决策权.
2是从上游想办法.各类上游供货商组织各类商品的供货联盟,将供货联盟的价格区间处于国家监管下,这样也许能够制止零售市场被垄断后零售商的暴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