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报国欲死无战场 – 记东北军名将黄显声 -- 萨苏
短视,对外懦弱,对内蛮横。
能大不能打和打不打的问题,打有着巨大的优势.至少日军兵力严重不足,装备也不行.打了死人多那是当然的.但东北军也不全是废物,至少老毛子都不敢轻易去招惹.而沈阳事变后东北军还在当地为什么不打?非要等到马占山在没有补给,没有支援的时候才大.
还有锦州,也是轻易地放弃了!
蒋韦国有个说法是关于凇沪为什么开战是这样说的,如果日本在华北以主力向山西河南一线打下来.以有力一部延津蒲路杀来,那国军和主要的经济就垮了.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在上海开战让日本人不能集中兵力于北线.这是三七年蒋中正的想法.结果是大家看到的.而九一八后的一二八,国军急着没事找事在上海打一仗,那一仗证明日军连支持两个师作战的消耗都支持不起.
所以,十九路军抗战胜利,第五军卖国胜利!
而日军拿到锦州后如果按正常的逻辑,那他应该象辽西一线打去,但他没这样干,他只找张学良的防地来打.
象长城会战,华北那些小军阀加上国民党的一些部队还能打出个何梅协定.有数十万装备在亚洲一流水平的东北军怎么会这样?
参加长城抗战的很多小部队原来都是给东北军收拾过的尚能和日军一战,但东北军张学良系为什么就不能?
这里的东西民族大英雄是讲不清楚的,其实,于学忠,还是参加凇沪会战的东北军那几个师的战斗比中国其它军队强很多.但那只是张英雄下大狱后的事情.
象吕正操将军.没有张学良的领导他就敢带人迎着鬼子上,他才是东北军抵抗者的一个真正代表.代表着东北军的命令执行情况.
其实,不管是东北军还是三省百姓乃至全国,一片希望东北军顶住.但咱们看到的是张学良的防地一个个地不战自溃.而那些脱离张控制的部队几乎都愤死抵抗.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张对抗日的态度.
在张出国那段时间里,三省抗联多少人盼望着他们的大帅回去领导他们抵抗,但小张想的是什么谁知道.他要真的要抗战,他的百姓和军队就再那里.连动员都不用就可以打回去了.
但我们看到的是他到西北抗日去了..............
若苏联胜则削弱了东北地方军阀,小张胜则削弱了共党势力,这算盘怎么都划得着,很符合老蒋一直喜欢打小算盘,不看大势的特点。
中东路事件是中方主动挑起的,蒋真的是保卫国家主权,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么?如果是的话,为何仅仅一年前,济南人民生命真正被日寇践踏,国家官员被日寇残杀的时候,他不保护呢?
他的算盘打得很精,可常常不顾大节。我觉得以前有位仁兄说得很好,蒋是一个机会主义者。
其背景是当时整个国民政府的“革命外交”路线,其中收回租界,路权等就是目标之一,选苏联下手,而不是日本,当然也是有原因的,一是当时苏联外交上比较孤立,重点在欧洲,等等,当然这种估计当然是错误的,实力不如人,内部还不团结,采取这样的行动当然以失败告终,但不能否认的是当时南京政府确实有这种努力。 主动确实是主动的,但是无非也是要收回本来就应该属于中国的主权而已。
济南惨案日军的目的是阻止北伐军进入继续北上, 最终目的是阻止南京的势力进入华北,东北。 蒋当时绕开济南北上,看似确是忍一时之气,但大局来看未尝不是合理的。
理所当然。
大概也正因为如此,所以现在不少国军后代或者国粉们回忆过去的各种失败,常常将原因归结于别人,比如共军间谍厉害拉,什么英国佬拖后腿啦,等等等等,就是没有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责任。
审势度势,量力而为本没有什么不对,
重要在于是否审度得是不是准确。
看看老冰的军国幕僚就知道,对当时的日本军部,只有痛打他们才能让他们有所收敛。
量力而为也许是不错,可蒋就是在这不断的“量力”之中迷失了,说得更不客气点,在经济上他的这种机会主义导致了国民党彻底的买办化(当然这也跟他背后的靠山买办资本家有关)。国民党的所谓”黄金十年“”造不如买“后果是什么?国际联盟一个禁运,我们就连炮的零件都不能有补充。
这种所谓的“量力而为”实行一天,国民党就一天不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包括经济底子,政治底子,军事底子。经济靠买办,政治靠投机,军事靠阴谋整合。蒋的政府完全是从黄埔时代倒退了。
而且是非常出色的机会主义者。
戡乱战史可是国防部编的官方性质的战史。
戡乱战史15卷第25页
“我们不能说大陆沦共,完全是美国的责任,但雅尔塔协定,马歇尔的调停,以及最后
其政府停止对中国政府的军经援助,无疑地都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中东路这个事情明显就是小张被老蒋摆了一道,事后918小张也有这个心理阴影在里面。
国民党没有。
否则,TG早就被苏联葬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