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讨论】什么叫阳虚?什么叫阴虚? -- 九霄环珮
难道你我之间能讨论出什么科学采油来?
"可能"有大油田, 另一个人拿着罗盘凭风水理论说有油要求投资, 您不会投钱给后者吧. 当然如果喜欢纯风险投资另算.
早几年我就说了,脏腑的五行后面有医学现象,是一种唯象理论,我们要去发掘发展。不是说那是封建糟粕,就一把扔了了事。
前些天,看青方的BLOG。里面提到糖尿病和肝脏脂肪堆积的研究。中医说肝木抑克脾土。中医这么说当然没有具体的机理,但是反映了一种现象。不管你现在研究中得到何种理论,现象就是存在。
研究者如果对中医有一些了解,可以大大减少研究方向的筛选时间,有什么不好呢?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也就是这样做的吧。
车轱辘话说几年,颇为没劲。还是希望LZ能做个全面点的介绍。大家都先静下来,看看古典理论在说什么,现代的工作又是什么,这样不更好?
既然药物在体内发挥药效的机制十分复杂,那么说明书中仅仅写明有毒副作用,是不是意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呢?生理书上写过肝有解毒的功能,所以一般的药物都对肝肾(肾我不知道解不解毒:))功能有些损害,特别是在长期、大剂量服用的情况下。
其实中药都应该写上“副作用不明”,而且不应该以"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来宣传,毕竟“是药三分毒”。
“只高不低”确实是写倒了:)呵呵
实际,不仅中医缺,现代医学都缺少,所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观察诊疗手段是进步最快的。
而现在医学能够使用的手段都是西方首先发明的,中医在使用这些技术时,看起来就象中医西化了,象青嵩素的发明就是中医使用现代医学手段的典型。
国家级投入没有60年,也有40年了吧?
资源浪费无数,谈不上一把扔了,
怎么也得算是吮了七八遍后才扔的鸡肋
我不认为这反映的现象,现象应该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这应该算是中医得出的理论,因为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木抑克脾土”
对中医确认的东西,首先需要核实然后才能确认,这样的核实工作所需要的代价也不小
奇怪的是,河里争论的几乎没有从事中医专门研究的人发言,要么象兄台是转行的中医世家子弟,要么是从事西医的灵素,这是为什么?
很阴谋论的说:不会是因为知道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意义,不打算说吧?这里也没法骗经费、骗名誉
你当年从“八阕”(乱码,我看到的是这两个字)网上转的帖子,我觉得不少都是这目的(不针对你,针对的是文章作者)
就像跳大神的一定会说跳大神好一样/
国内目前的普通西医便是如此
当他们只有一个听诊器时,这时候他西医是否表现得比跳神一样甚至更差了?(观察表征可是各方土医的基础哦,人家肉眼集累这个可比经常用仪器观察的练习强度得多哦)
这时候,你是否该在是实际环境基础说,跳大神很有用呢?
原子真的有壳层?真的有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转圈圈?不是的话,玻尔提出壳层模型就是“瞎搞”了?
前些天没事去一个大集会溜达了一圈,让好几个名中医号了下脉,其中一个说我的脉,什么肾阳太盛,肾阴太虚(或者倒过来肾阳太虚,肾阴太盛,记不清了),总之这阴和阳一个太多一个太少。听得很晕啊。。。
体现在物质的平衡,和功能的平衡。
比如维生素需要维持平衡,所谓上火许多情况下是缺少维生素。当人体在极端情况下,精神紧张,神经绷得很紧,或者某些活动相对应的神经兴奋,在这一类情况下,身体为了满足这种特别的需要,就需要高度消费身体储存的各种物质资源,比如维生素,矿物质,各种酶,各种营养物质等等,在中医里也就是所谓“精气”等等。相反,心平气和就避免了大幅度的尖峰式的物质需求,从而降低了生理系统发生紊乱的可能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养生的。
物质的产生/积累和消耗是和身体的功能相伴相生的,相应的功能失去平衡无非是过于亢进或过于疲弱。
阴和阳(名词)应该是针对生理/病理的具有对立意义的活动,功能,形态等概念的总括。而虚/盛(形容词)则应该是对这些活动/功能/形态的一种相对于正常状态的定性的评估。阴/阳/虚/盛可以是泛泛而谈,也可以是针对具体的一个脏器而言。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在主贴没有下定论,这里我也下不了。随便下结论不是科学态度;模棱两可,含含糊糊,不求甚解也不是科学态度。
中医里的肾,情况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把中医的肾和现代医学的肾等同起来。也许可以这么说,中医的肾,兼有肾,肾上腺,生殖系统,还有一部分神经系统。
以下只是随便聊聊,不要当真,付之一笑即可:
“肾阳太盛,肾阴太虚”:是否是因为近期经常性的神经紧张/兴奋(肾阳太盛)而导致体内相关的物质资源储存出现一定的透支(肾阴太虚)。也就是说物质的消耗大于物质的补给。也可以说是精神/神经性忙碌超出了额定的范畴而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
“肾阳太虚,肾阴太盛”:这个似乎不太好讲。肾阳太虚应该是与肾有关的功能疲弱,我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应该也存在“肾阴虚”。而且,按照阴阳的哲学思想,很可能就是经历了“肾阳太盛,肾阴太虚”之后而出现“肾阴阳两虚”。中医的思维经常就是这样的。
再重申一下,以上只是随便聊聊,绝对不是说雪个你的身体有什么虚不虚的。
总之,我觉得,中医的理论告诉人们的大道理无非是提倡平衡,避免各种过分的行为(过分劳累,过分兴奋/紧张/忧虑/恐惧/愤怒,偏食,暴饮暴食,宿夜,酗酒),避免不适宜人体的各类环境(寒,热)和邪气(细菌,病毒)等等。
中医的一些具体治疗措施(除了中药)也许也是值得参考的,但是都需要在现代科学的框架下进行验证。
所以,相对于那些“废医验药”派,我主张“验医验药”。
借你的话题,又多说了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