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上海有约-当乡巴佬到了大上海 -- 静然如此
北京土著是从来不会看不起外地人的。作为北京人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本身就是太子党,有本钱看不起包括北京人在内的所有人,要么就是碰巧生在北京,没本事看不起外地人。以山某的经验,所有在北京看不起外地人的都是外地人。
给你一个北京人的标准:老北京,49年以前住在北京的。这是一个改良标准。要说象老舍笔下的北京人,那就要推到民国初建了。北京人,打的宽一点,生在北京城里就可以了,用北京人的老话说,关了城门还回的去家的才算。
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
事实上,北京城区和郊县尤其是远郊县也存在不平等现象。
上次住院,旁边一病友(老头)的儿媳妇(快40岁了)是北京郊县的,而老头是朝阳区平乐园附近的,未拆迁,算城中村吧,老头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挤一个四合院。老头的女儿是超市收银员,绝对的社会最底层,体重200多,每次来看老头都有意无意的挤兑自己的嫂子,还说人家郊县的如何穷,嫁到他们家如何幸运。反倒是那家儿媳,十分孝顺,每天早到晚回伺候老头,跟她聊天,得知其开了个小卖部,高考因为是农业户口,得比非农业多考几十分才能上大学,所以没考上。不知真伪。
不过这儿媳气质比较好,素质也高,而那女儿一脸横肉,不招人待见。
我虽然不是上海人,可也觉得老给上海人贴标签来嘲笑也没啥太大意思……
因为当年的北京和其他城市区别不大,也都是工人阶级的天下.后来变天了,90年代北京的工人阶级们也大都被消灭掉了.现在北京确实多的是外地人.而又因为外地人进北京多是通过高新产业,所以总体来看,在所谓的高层次工作中,外地人的比例要比北京本地人高,甚至可能高得多.
中南海外地人最多, 牛逼上那儿骂去.
英国佬说过“人类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高高在上地歧视他曾经的邻居”。
至理名言!!!
怎么突然就拐到北京了呢?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上海的外企里面高级职员里外地人很多。
而在上海炒房的富主更是外地人(主要是江浙)居多。其实90年代初,在上海消费奢侈品的,一大部分就是周边江浙的企业家。我在上海最早看到的卡迪拉克大概在92-93年,都是浙江或者江苏牌照。
大学和科研单位里也是外地人比例很多。我父母都是山东人,30-40岁才进的上海,在大学和研究所做到教授博导,一个做过上海市的政协委员,一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现在还没有人因为他们不说上海话来恶心他们。
现在上海的小孩子,即使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教育都用普通话。我朋友在加拿大曾在我家暂住,给上海的老婆孩子打电话,对老婆说上海话,对儿子说普通话。
80年代,上海有些商店售货员对于不说上海话的比较不热情。但是即使那时,很多外地客人还是认为上海商店的服务态度好于北京。公共汽车对于不说上海话的查票比较严格。但是,我转学到上海上学,老师同学对我其实是非常好的,比如81年五年级到上海,老师给我安排了一个脾气很好的女生做同桌,有时候老师急了说上海话,她都给我翻译成普通话。中学也是如此,并没有因为上海话说不好受到歧视。开口闭口“乡下人”的反而是学校里少数差生,或者教育比较差的人。
我70年代末到81年,在天津住过,天津管外地人叫做“老坦”,还有什么顺口溜,
老坦进城,身穿条绒;头戴毡帽,腰系麻绳;买瓶汽水,不懂退瓶;
看场球赛,不知输赢;没有厕所,旮旯也行。
可见对于外地人的歧视,还不是上海一家的专利。
河北老坦,我们不是在天津也这样叫,嘿嘿
其实哪都有这种现象。记得去山西五寨县里逛,我们一开口普通话问价,鞋垫多少一双,立马一块变五块 了。摆摊的还以为我们听不懂前面一个当地人问价。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京沪广都如此。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木有高低。俺去京、沪,都遭遇过白眼。初来广东时,更是被歧视。呵呵,这些地方的低素质,都是只剩下了一个自豪点儿了,呵呵。
至于港澳,就更别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