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华国锋的五大贡献和两大争议 -- 达雅
华国锋上台以后,又是组织各级人员密集出访,又是建出口加工基地,走出去请进来都做了,外面是什么情况上上下下早就都知道了。
从他当时的举措和上的项目看,他是想走卖资源积累资金,发展重工,带动轻工,反哺农业,使各部类基本平衡的路子。
这条路理论上倒也可行,问题是我们没有10个大庆。
这些装置的很多至少在九十年代中期,仍然是国内先进水平。引进这些装置要西方的专家进来的,这是文革结束之前的事情。
即使在文革期间,出访也一直都没有停,公派留美生也在文革末期就派出去了。但是这些又证明了什么呢?上上下下早知道了,不过是很少一部分人知道罢了。
齐奥塞斯库下台之前宣布罗马尼亚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蒙博托下台前扎伊尔内部也是一片大好,人均GDP超出非洲标准不少,现在北朝鲜人民还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好的国家里面。这些国家,同样有走出去了,有请进来的。
那个时候的做法,只要想让全国人民相信已经实现了四个现代化,还是可以做到的。实际上即使华国锋下台以后,大多数老百姓知道原来世界上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口不需要去解放,也还是花了几年时间的。
重工业优先,需要人民甘愿位之付出,我国当时能采取这种策略,一是人民的主体有旧中国亡国灭种边缘的惨痛记忆,二是当时正是冷战高潮,我国国力尚弱,的确形势险恶,三是领导人有崇高的威望,能够压的住矛盾。
华国锋当家的时候,这三条都极大的削弱了:人民的主体已经换成了新中国长大的人,不再有亡国灭种的感性认识,我国国力日强,自保已经有余,毛泽东逝世,无人再有绝对权威,这种时候重工优先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齐奥塞斯库完蛋了,蒙博托下台了,不能证明走出去请进来没有作用吧,作为反面例子倒挺合适。
朝鲜人民好象也不认为自己生活在世界上最好的国家里面,据我所知,到延边地区来讨生活的人不少。
我的看法和村长正好相反,我认为,文革期间的零星交流,导致了华国锋时期的大规模交流,华国锋时期的交流,又导致了后来的开放。门一旦打开了,是肯定不可能再封锁住的。
这些例子说的是愚民是可以做到的。至于愚民的后果,那就是另外的问题了。至于总有一些不被愚弄的,那本来也就是事实。愚民从来不可能百分之百成功的,但是大部分被愚弄确是不难的。
朝鲜的事情,想起来看过的BBC的片断。姐姐跑到了南韩,回延边要帮忙把妹妹偷渡出去。找人把妹妹弄过了江,姐姐却死活说不通妹妹,最终妹妹还是回北朝鲜了。
我当年组里面有一个北朝鲜的留学生,谈起来自己的祖国,那可真是最好最好的。这个人在我认识之前留过德,留过英。虽然他临走的时候我们组捐了三四千块钱的东西救济他家人,人家仍然认为朝鲜的制度是最棒最棒的。虽然我掏钱让他去看志愿军援朝的片子,人家仍然认为打美国人是朝鲜人自己干的,中国人凑热闹而已。洗脑的威力,这是我第一次感受。
这个话题没啥意思。华毕竟只有两年的时间,究竟他不下台会怎么样,你认为一个样子,我认为是另一个样子。争不出个结果的。我倒是曾经很认真地问过老师是不是应该喊华主席万岁的,老师说不能喊,华主席不让。
我以为你说的是华会不会愚民呢。
村长说的还是有道理的,华在台上的时间太短,以此来判断他以后怎么样有点不靠谱。
现在党内整体偏右,偏得还很厉害,也没见大家发觉~~~
关键是有利益共同体在里面,尤其是领导阶层。
- -- 系统屏蔽 --。
他说:
[/COLOR]
“我倒是曾经很认真地问过老师是不是应该喊华主席万岁的,老师说不能喊,华主席不让。”[COLOR=blue]
可见华对于搞个人崇拜也不是很热心,是宣传部门的惯性使然。
华国锋当家的时候,这三条都具备:
人民的主体中,那些40岁以上的人是社会的主导,他们有旧中国的惨痛记忆;
其次,中国当时仍然面对苏联的强大军事压力;
第三,华国锋作为毛泽东接班人,以毛泽东的威望延续毛泽东道路是没有问题的。
倒是邓小平主政以后,迫切需要迅速改善人民生活以证明自己的正确,于是一手计划生育一手改革开放了。
华是好人,也是老实人,但老百姓更需要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