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孟良崮战役” -- 履虎尾
俗话说“马瘦毛长人穷志短”,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切向钱看”时期,是“实用主义”最为猖獗时期。十几年前的一次期末考试后,俺在灯下批改考试试卷。试卷上有一个名词解释题,其中得一个是“孟良崮战役”。俺左手端着茶杯,一边喝水一边改卷子。改到一份试卷时,考生的回答刚看一半,噗的一声,嘴里的一口茶水全都喷到了卷子上。当时啊,笑得俺差点儿岔了气。这时至今日,还记忆犹新。今天课堂上,为了解读启功先生的《说八股》,帮助学生理解“破题”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俺突然回忆起这份试卷,于是给学生举了这个例子:
比如,比如,有一个名词,“孟良崮战役”。解释这个名词,应该怎样开始呢?十几年啊,你们有位师哥,他回答这个名词解释曰:所谓孟良崮战役,就是发生在孟良崮的一次战役。
听到此处,座位上的二流虎尾们一齐哈哈大笑起来。等笑声停止,俺接着复述十几年前那位师哥答案的后半部分:
在“孟良崮战役”中,我军将士发挥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无不以一当十,奋不顾身地向敌人发起了猛烈地进攻。敌人在我强大的打击之下,军心动摇,惊惶失措,狼狈逃窜。我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孟良崮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战局,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流虎尾听俺介绍完师哥的回答,相视莞尔,忍住了笑,等着俺对此名词解释的总结评论。
俺不急着作结论,问曰:如此回答,大家以为应该给多少分呢?
俗话说“分儿分儿,学生的小命根儿”,二流虎尾当然最关心俺所给的分数。听见俺问,大家吞吞吐吐,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其中较为聪明者于是反问俺曰:
先生,您说应该给多少分啊?
俺不再卖关子,直截了当地曰:
零分!
啊?几个二流虎尾一齐惊叫,意思是嫌少。人家回答了那么一大撅子了嘛,而且一点儿错误也没有,多少你要意思意思吧?怎么能给个“鸭蛋”呢!
俺曰:考试题不论大小,在每一道题的回答中,都要求考生写出一定数量的信息资料来。这位师哥的回答,除了原来试题里已经给出的信息外,一点儿自己的东西也没有。譬如,回答中的我军,什么我军,到底是哪支我军?是北伐军,工农革命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抗日联军,解放军,还是志愿军?敌军,又是哪支军队?是吴佩孚孙传芳的北洋军,还是蒋介石的国民党军?是倭寇汪伪,还是联合国军?此战役发生在什么时期?发生在什么地点?交手双方各是谁?战役结果如何?是运动战还是阵地战,是击溃战还是歼灭战?考题所要求回答的问题,他一点儿也说不出来;对于“孟良崮战役”本身,他一点儿也不了解。就算俺想给他加分,也无处可加也。
分析完这个名词解释,俺加以引申曰:
推而广之,像这份试卷的答题方法,所谓孟良崮战役,就是发生在孟良崮的一次战役;所谓五四运动,就是发生在五月四日的一场运动;所谓双十协定,就是在十月十号签署的一张协定——呵呵,类似于这样的回答方法,套用在八股文的“破题”上,这就是启功先生所介绍的“骂题”……
老虎屁股摸不得?献花可以吧?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我们答历史政治之类经常用这个办法混分儿,我们自己聊都叫辛苦分儿,大答题不会的就往上写一两百字,就是这类套话,有时候5分题,老师给两分就赚了。。
军训时,有次考试,题曰:
_____是_____之本、_____之基、_____之源。
偶当场雷翻~~
这样,如果不是专业课的话,用这个办法应付本来无可厚非。譬如,他们考心理学教育学德育法律等等课程时,俺也一贯性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他们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中国现代史(1919——1949)是绝对重要的专业课,是看家本领,是吃饭的本钱。如此应付,对不起自己啊——
俺也曾经监考此类考试,俺的办法是,站在教室门口,给二流虎尾“观风”。一有情况,咳嗽一声:咳咳——注意考场纪律!等巡考的过去,俺再咳嗽一声:咳咳——回答问题要仔细……二流虎尾自然心领神会……呵呵——
我当年有些课就是突击出来的,三天学完,有些课成绩也还行,但其实这么学,马上就忘了,因为没动脑子,没有思考过程,到最后其实还是自己吃亏,但这个东西很多时候都是当局者迷,毕业后才明白。
对于“孟良崮战役”,如果回答中有1947年5月,给一点分(比如说半分或1/4分);华东野战军,给一点分;全歼,给一点分;整编74师,给一点分。照此标准,那位师哥确实是该得零分。
就是穿着鞋踩到老虎的尾巴的老师。
请问该得多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