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见证者·幸存者·阵亡者:魏巍 -- 陈郢客
我曾专门拿《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问一个比较谨慎的学者,被人家耻笑了。关键倒不在于研究权威不权威——现在的成果能立在那里十年的还真不多——而在于在“客观性”的掩饰下不就是另一场意识形态大战嘛。
用小历史讨论大历史,现在是一种风潮,找到了可疑的裂缝,同时,又用更可疑的猜测修改了历史。有时候得不偿失。
你能说说是哪个学者, 怎样耻笑了吗? 我是门外汉, 不过google和上论坛还是知道, 还没看到有谁轻易否定杨奎松的这些文章.
立不住十年, 难道就不研究不讨论了, 没有这些细节还怎么建构大历史观念, 而且这个词本身就太宏大了吧.
我以为高华的这本书的可贵在于他在肯定延安整风的主流的基础上,把延安整风出现的负面影响和支流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还把问题的根结追本到江西时代,得以令读者看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以往的教科书中只把延安整风的统一思想这一段给予浓重的笔墨介绍,而后随之而来的抢救运动、审干运动和锄奸运动只不过一笔代过,这三大运动中的冤假错案也统一用“扩大化”等字眼高度概括,那么,扩大化到了什么程度?为什么毛泽东会行“脱帽礼”,难道真的是康生背着毛泽东和党中央进行了扩大化?这些一连串的问题始终在一些关注党史的同志们的脑中盘亘,现在,当我们看到高华这本书时,至少有些问题可以看得比以前清晰的多了,可以找出一些蛛丝马迹来,这是高华对于党史研究中的两大段落(江西与陕北)不小的贡献。
从该书的上半部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毛泽东是江西肃反的始作俑者,这点和我们以往得到的印象有所不同,实际上关于这方面的介绍,正规的党史读物中也有披露,但是,这种披露一是没有系统化,二是过于简单化。所以,我们不少人都会把江西时代的肃反和王明等人的左倾路线干扰联系到一起,当然,江西肃反和王明路线的确密不可分,然而,早于王明和共产国际的指示到来之前,毛泽东就已经针对江西苏区内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肃反的举措,由于具体执行情况的李韶九等人的蛮干导致富田事变的发生。从而引发任弼时、项英、周恩来和毛泽东的初次交道,而这初次交道和以后他们之间的政治上的起承转合又有着极大的关联。
高华在书中再一次引用了黄克诚转述何笃才的那句话,何笃才作为一名具有鲜明思路的红军战士,他赞成毛泽东政治路线的同时反对毛泽东的组织路线,他说毛泽东喜欢用比较听话的人,而这种人获得毛泽东信任以后往往会借助毛泽东的信任胡来。这位何笃才以后被肃反处决,然则他的论断却一直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黄克诚的这段回忆最早是在庐山会议期间同李锐等人说起的,从李韶九到康生再到谢富治,毛泽东一生三大政治运动中的三个主要侦察兵的出身、背景、手段以及毛泽东对他们的信任程度难道不是对何笃才这句话的一个验证吗?
在高华的这本书里面,我们还读到一个不同的周恩来,高华这本书的可贵也在于他用事实说话,前一段高文谦出版的《晚年周恩来》甚嚣尘上,一些人出来以高文谦的书为论据说明周恩来的虚伪与软弱,对于这一点,高华的书中用大量的历史事实给大家展现出周恩来身处危局时的真实写照。周恩来在1943年返回延安时,他已经是整风的对象,用高华的说是“待罪之身”,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的新“最高三人团”中已经没有了周恩来的身影,然而,周恩来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处境而放弃关注那些被冤枉的“被抢救者”,他一面建议毛泽东停止审干等运动,一面不停的给那些被冤枉者写证明材料,考诸历史,由毛泽东提议发起的江西肃反也是在周恩来到了苏区以后才最终遏制了全面蔓延的事态。对于周恩来的形象,《晚年周恩来》作者用先入为主的思路,剪裁历史证据,高文谦是《周恩来年谱》上卷的编写者之一,他不会不知道周恩来在整风运动中的具体表现,然而,在他的作品中这点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只是不厌其烦的告诉大家周恩来是如何软弱的,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软弱的人会那么无私的帮助其他的落难者吗?会在党内首先提出停止审干这种大胆的建言吗?高文谦试图用历史的看周恩来这种观点来诱导读者向他的思维方向走近,然而,我们通过阅读高华的这本书,却得知历史并不是高文谦一个人就可以说教的了的。
我所以说高华此书比较客观,就在于他没有事先假定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是有功还是有错,没有事先给毛泽东的脸谱化,而是动用大量国内公开出版物中关于这一段的历史的描述,让读者自行判断,这是《晚年周恩来》无论如何比不了的。关于注引,高华从不采用自己的判断,即便是有,也要注明判断来自何本资料,并且告诫读者这只是自己的判断,而不是灌输。
这本书除了注重大节以外,对于细节与一些深藏党史之间的往事也给予必要的关注,比如西路军到达新疆以后,李特、黄超的被秘密处死,高华引用了陈湖生的回忆,但是,他没有照本宣科的以陈湖生的回忆为准,而是存疑。并且点出当时身为共产国际代表的陈云的知情以及李先念、徐向前等人对西路军余部的命运的终生讳莫如深。实际上,李特已经在1996年被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下达文件宣布平反,那么,他们那时候何以被邓发秘密处决呢?这件事本身就宣布了一条玄机。这个玄机也就是打开关于四方面军历史的一把不错的钥匙。
“甘做板凳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用这句话来形容高华的这本书我以为贴切。
是北大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另外有些人说高如何如何,我就不转谣言了。似乎有人说高自己的学生都在质疑他,为了观点拼凑史料。书看了,印象相似。具体我不清楚。我不是学历史的。
中国人向来有种偏见,看不到的书就是最好的书。其实那本书完全可以国内出版,非起个大大的书名,好像真会受迫害似的。sigh!
“受迫害妄想症候群效应”,哈哈,另一位老师喜欢这么总结。
争》这一本。
看到一条史料,首先需旁证不伪,还需具相当意义。否则,没太大价值。
譬如说波兰事件,英国和德国间亦有一位奇特的传话人,还接上头了,这会改变历史吗?不会的。《纳粹德国史》很值得一看,就是太厚了。
朝鲜问题不是单独的朝鲜问题,对苏联也罢,美国也罢,
都是一个“远东”地盘的问题。
对于中国,也是关涉到东北、甚至外蒙的问题。
——因为这是“远东”的问题。
你知道蒋介石割让外蒙的条件是什么?
“苏联今后不再支持中共与新疆匪乱”;
保证“东三省领土完整及行政之完整”。——1945.7月
苏联可是高高兴兴答应了。人家先拿下一块再努力继续敲打下一块。
解放战争中,东北地区,美、苏势力均跃跃不已。
朝战对中国的意义是非凡的:
棋盘的棋子,终于变成了棋手!
刚开始看到一条未知的史料难免非常兴奋,以为会影响大局,就跟炒股菜鸟恨不得时时刻刻地盯盘一样。
只有看到相当数量,你才能做出一个较准确的判断。
真对历史抱有事实精神,不妨多看书籍史料,而不是以网文为准,抱着幻想,揣测那微茫的可能性。
朝鲜战争,朝鲜南北双方,不过是个小代理人,——你讲什么国家主权,今日的格鲁吉亚亦是明证。实情残酷,但这就是真的。
我们的“东北”亦是美、苏“远东”地盘里的肉,——朝战之后,谁也别惦记了。
——彭老总为何在朝战后说出“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中国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话是由衷的。美国听见了,苏联也听见了。
幸亏共产党。幸亏志愿军。
蒋雄奇不倒,外蒙丢了,下一步“内蒙”、“新疆”(请注意外蒙割让条件中的不再支持“新疆”匪乱)、东北……压力太大了,斯大林那么狠,将雄奇最好的对策不过是拉上美国搞“势力平衡”而已。
别讲意识形态,45年苏联可是支持国民党,——这么好的肥羊,留着用多好啊!
请想想建国后我国陈兵东北,79年的战争;请想想外蒙的苏联势力和美日势力;请想想新疆的反恐(请结合左宗棠收复伊犁和《中俄伊犁条约》)。
美国鹰和苏联熊,——都是心狠手黑的主儿。
朝战这一战,真正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站起来了!不会再屈从于棋子的命运!
若非要做世界主义者,那自然看法不同。无需多言。
残酷的说,世界和平,一切好说。
世界不太平,“世界主义者”就不得不检视自己的屁股,到底是美国本位,还是德国本位、俄罗斯本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不可能有人网上就把人家的研究轻易驳倒了的。不过,文章要常学习,但观点还是自己建立比较好。对于超过学术企图的东西,我看还是都划入“讨论”范畴吧。“讨论”总是好的,不要迷信学者,真正的学者一般也不会一次抛出一个大大的观点,我的意思谨此。
许多人对高华教授和他的这本书还是不错的. 更何况, 就算你对他和他的写作态度有些看法, 也不至于因人废言. 对于杨奎松, 沈志华是这样. 我真的建议你有空可以去看看, 至少能看出他们做东西的态度. 我当时知道这些人也是搞历史的人推荐的.
否则,就有些自相矛盾了。
为了魏老,在下不才,也会奉陪到底。
不过我说的不是网文, 只是有人帮他们贴在网上而已. 也不是史料, 我没有可能亲自去查档案, 只是有人分析而已. 或许你说的网文是指温相, 但他老人家绝对是专业人士了. 你讲的这本书我大概零零散散看过, 但是很多都忘了, 因为我对这些本身不太感兴趣.
我不想和你争, 主要观点上没多大分歧, 你要讲到志愿军战士, 我没意见, 你讲魏巍饱含深情写下那样的文字, 我都没意见, 挺支持. 但你引到乌有之乡的东西, 我觉得稍微过了. 那篇"令狐补充:《谁是最可爱的人》撤出课本是明智之举"用语确实有点恶心. 但要如果只是质疑一下给未成年人讲咬掉耳朵什么的, 那也不是没道理. 后面陆天明讲的, "我想起最近有一股风潮,歪批和彻底否定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我觉得这句话也有点刺眼. 就是这样.
我实在不明白您是怎么读沈先生的书的。
虽然我们都读沈先生的书,但是所见仍旧不同。
那么,大家谁也不要拿人名当招牌如何。——沈先生若知被人拎着刻意贩私货,不知心情如何。一叹。
我们就老老实实拼事实、拼道理、拼逻辑、拼视野如何?
不算我欺负外行。
——如果你这样看视历史,那么说话还请谨慎一二。
——您不是为了历史,你也并不关注事实如何,
你是为了表态来的。我多么希望,您直接说出这几句话,这样我尊重您。
而不是“这是悼念之地,不是讨论朝战之地”;然后非就朝战语焉不详几句,别人若郑重讨论您再遁逃而去“我忘了,我不感兴趣”。——最后顺便再表达您的“心里话”!
YY派历史学者总是喜欢如果怎么样, 就会怎么样,然后就有人趁机穿越一下,不管咋样,就属于娱乐, 离学问还很远嘛。
看法不一样很正常,同一个事有人看到并突出积极的东西, 有人看到并突出消极的东西,有些人是和平鸽,有些人是老鹰,更多的人是其他鸟类,嘎嘎。
郢客老师很少发飚嘛, 发起飚其实也很彪撼de,虽然俺8是搞政治的,还是要鼎鼎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