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中国饭碗,华国锋,袁隆平,李振声和中科院院士 -- 海纳
2006年6月9日,袁隆平院士在京开会期间,去华国锋同志家中探望,两人手拉手,亲切交谈,网上的这副照片原由袁隆平先生提供。
谈起这段往事,袁隆平院士认为如果没有华国锋同志的支持,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是非常困难的。
2006年6月9日,袁隆平院士在北京出差之际,听说华国锋同志身体欠佳,就特意抽出时间去家中看望他。袁院士告诉我们,当时华老很激动。两位老朋友讲话时,紧紧握着对方的手,半个小时都没有松开。临走时,华老还特地写下“隆平同志:贵在创新”赠与他。
袁隆平院士对我们说:这几个字,弥足珍贵。真心感谢华老!
在袁隆平院士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华老的题词被平整地嵌在玻璃相框里,摆在办公桌上。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翻开新中国农学史,会发现在文革时期中国农学波澜壮阔,出现了众多农学大家,引爆了世界粮食生产的种子革命。其中两位农学大家成为这场种子革命的代表,农学界称之为“南袁北李”,分别是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和杂交小麦专家李振声。“南袁北李”的科研历程,就是一部壮阔的“文革”、“改革”科研卷。将这两人进行一场比赛,会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俺可是在一直在农学界混(包括现在),好像在那个时代从来没有听说过“南袁北李”的说法,那时好像也没有把搞水稻的和搞小麦的拉在一起的习惯。
78年俺进入农学院学农的时候,袁隆平老师的名气在业内可是非常大的,民间好像知道的不多。李在当时好像一般吧。
倒是在当时的小麦界,有“南颜北赵”的说法,南颜是四川农学院(现四川农业大学)的颜济教授,1962年,就选育出当时四川称为“62型”品种的一批矮秆抗倒的高产品种“雅安早”、“大头黄”、“竹叶青”等,70年代培养的繁6、繁7是南方小麦的代表品种,1990年,“小麦高产抗锈的优良种质资源繁六及姊妹系”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至今南方许多小麦推广品种都有其血缘,此公2000年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当年已76岁),要知道,一等奖可是多年空缺的阿,那还不是没有评上中科院院士?院士里面,还不是只有少数人获得过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以上。关于颜大侠,俺倒是听说了许多江湖逸闻,有机会再摆一摆。
北赵就是西北农业大学的赵鸿章教授(现西北农林大学),李在当时好像只有跟着跑的份。
李振声院士在全国出名还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事吧。当然,李也对北方小麦的育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整个七十年代本人都在农村转悠,既没听说过袁隆平教授的大名,也没见过他的杂交水稻,倒是抗倒的矮秆稻已经大面积推广。我并没有贬低袁隆平教授的意思,只是说明当时农村的情况。
我是在七十年代末听到“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这句话的。实际上在此之前,包产到户已经在农村悄悄地推广开来。万里,赵紫阳,以及中央所做的不过是给它正了名而已。
我亲眼看到农民在获得了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后产生的强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你可以吃过炒鸡蛋,不一定知道是哪知母鸡下的蛋。
70年代信息不畅通,也不时兴宣传科学家,我吃了杂交米,不知道谁发明的,没什么奇怪。
就像你在农村转悠,不认识袁隆平一样。
李振声虽然于78年成功完成科研,但他的成果应该是在80年代未才在全国范围推广,1987年他的上书是扭转农业下滑的关键,91年入科学院,李袁并称应该是从那时开始的。
2000年袁隆平、2006年李振声分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算是正式定名,以前还有将李登海算北李的说法,但其他人都没有得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只有袁隆平和李振声。
1、这都是集体努力,80年代不太宣传个人,也没有科学领头人的说法。
2、袁隆平只是找到了一种方法和母本,能有效提高的水稻的产量。具体的水稻种类,袁隆平只负责湖南的,后来东南亚的他也负责了。
中国这么大,各地环境和条件都不一样,没有一种水稻品种能包打天下。比如在防风这个特性上,东北就和湖南的不一样,一个倒伏,一个挺拔。
其他省市、地区的农研所学习了袁隆平的方法,引进母本,作适合本地环境的杂交水稻。当时的品牌意识不强,杂交水稻的名称五花八门,但只要是量产的杂交稻,必是袁隆平的学生。
水稻杂交育种很早就在搞,应该还在袁隆平之前。但那时是为了育出新的水稻品种,而不是袁隆平搞的只用一代的杂交稻种。
水稻是自花授粉,在袁隆平的学生发现野败之前,只能在水稻刚开花时靠人工用小摄子把还未成熟的雄蕊去掉,套上纸袋,等雌蕊成熟后再给授其他稻种的花粉。这样无法得到大批量的杂交稻种,只能从后代中选出性状优良的再试种。
所以,你的这句话
在七十年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不是袁隆平教授的杂交稻让农民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