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张春桥的文章闲话中国的造船业(上) -- 陈郢客

共:💬126 🌺43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我知道嘛

我的意思是,要辩证看待,尤其不宜上纲上线,远者如文革时,近者如运十神教以及一些“左派”和“民族主义者”

家园 同理可证,在一定阶段里,就是要一小撮人先富起来

然后再上市卖给外国人,忽悠剩下一大部分人。

家园 问题那时候已经不是晚清了

问题那时候已经不是晚清了,也没急着打仗,主要的也不是军舰。

客观背景大相径庭,拿晚清说建国后风马牛不相及啊。

你还特意来个“至少在晚清中国海军发展的背景下如此”,既然如此

把这个链接拉出来不知道有什么作用?

再说了,对于甲午海战的失败的后来人的批评好像很少有人提到“买船不如造船”的吧,

所以特不理解有什么好“极其有力地回击了”,唐吉柯德呢。

家园 请楼主回一下我这个帖,我等得花儿都谢了

链接出处

家园 对这个系列有些失望,揽的这个话题实在大了

MM在借用别人的文字时, 不想直接标注出处, 也请标明成文时间,那段高文:

而我国“国轮外造,外轮国造”的矛盾十分突出。我国航运部门每年有80%的出口定单流到国外,因任务不足,船舶工业每年又要拿出80%的能力承建出口船舶。1994-1998年,我国外流定单共计922万吨,超过同期完工出口船舶的30%。1998年定单外流呈上升趋势。1~9月份,流失定单179 万吨,总计12.5亿美元,比1997全年分别翻了一番。我国用户在日韩订购的大批量散装货船、集装箱船,其实都是我国技术上十分成熟的常规出口船型,其中有享誉国际市场的“中国江南型”7万吨散货船。我国目前如此规模的大进大出,在世界上实属罕见。

差点把高梁05年的"目前"当作了08年的现状.

07年长江证券的中船报告中已经提到了改善措施:

优惠出口信贷

中国进出口银行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建造

出口船舶提供优惠出口信贷。2003 年1 月1 日起,这一政策实施范围扩

大到所有船舶出口企业。

出口退税

国船舶出口实行零税率政策,即对建造出口船舶免征生产环节增值税,

已征的全部进项税先征后退,船舶出口退税率维持在17%。

财政补贴与融资支

政府对内地船东在内地船厂建造船给予船价17%财政补贴、为支援制造

大型油轮,国家给造船厂提供贴息贷款,在税收和融资方面给予优惠和

支援。

国家为了解决造船企业融资困

难,促进造船业发展壮大实施

的出台的鼓励措施,并没有对

国际造船市场的其他竞争参与

国造成任何实质性损害;而且

对船舶出口实施优惠的信贷措

施,也是当今世界主要造船国

家普遍实施的内国经济政策

工业上的问题, 多一点理性分析, 少些口号化, 往往只会有更多的好处. 国船国造的问题, 出发点是好的, 但是极端化就有点泛政治化. 美国造船排名世界40位, 也不见得在航母这些高科技船舶上的能力就退化多少.

对讨论利益如何左右买国船这个话题没有太大的兴趣,但对船舶业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希望能有河友参加讨论.因为这些技术问题, 也在其他工业领域似曾相识.这里提几个问题, 抛砖引玉一下:

美国造船业在萎缩之下, 如何保持其竞争力? 是否国舰国造已足够保持核心能力?

如何改善配套设备的国产化? 想当年051上电磁兼容一度问题多多, 雷达一开头痛事来 ......

中国是造船大国, 但还不是强国, 劳动力效率的低下往往抵消了劳动力单位成本的低廉, 出路在哪里?

贯穿于造船业的竞争力主线, 究竟是什么?

家园 老兄,把你的观点也和资料一齐摆出来

别人要不然不知你是以事实来支持,来反对,还是来增补她的观点的。

家园 事实是事实

观点是观点。

家园 多半她不知道你想说啥

所以也不知道她怎么回你。

家园 哈哈哈哈
家园 现在的话不可信

与国际接轨,当然是买比造让笨笨的中国人更喜欢;当不能与国际接轨时,你就该咒骂中国的制度了。然后,就是中国的老百姓去死、去受罪。

家园 莫名其妙
家园 居然在这里遇上半个同行

我就是做水声信号处理的

估计是前辈,先拜一个。

家园 航空工业在文革期间最烂,一年之间可以上十几个机型

朝令夕改更是家常便饭,歼九前后改指标两三次。

家园 肤浅地回一下老兄的疑问

美国主要是通过新技术应用和核心技术(基础技术预研一般是政府搞的)发展来保障其竞争力,最早开始计算机设计和网络设计(不记得不是这个名称)都是美国人搞起来的。

国舰国造并不一定能保证核心能力,基础研究不足就没有技术继续前进的动力。作为高端的军舰设计制造也是美国人保障造船能力的一个方法。

配套设备改善涉及整个工业体系的进步,喊口号没有任何用,必须国民经济进步到某种程度时整个配套设备才能上来。发动机曲轴就是其中一例。

电磁兼容只有靠不断试验才能最终磨合,美国人也是这种方法,没办法理论与实际相差太远,无论是不是国产的都一样。

现在中国造船业在管理与新技术应用上还是不足的,交货期时有拖延现象(至05年)可见管理并未达到日韩水平。

基本上以上海为例,造船业与日本交流甚密,从中获益也不少。

家园 中国造船厂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楼主所说的订单流失的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从造船厂---上级管理部门来看,上级管理部门的管理的粗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造船业在90年代就提出了响亮的转模的口号----即以日本为目标进行技术革新,流程革新,造船业领导提出以家电业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损失为借鉴,认真的学习日本式造船法---这就是转模

我在造船厂也呆了好多年,头几年,因为本人身体不好确实是在混,但是最后一年本人身体有了较大的好转还是做了不少事情,得到了比较多方面的肯定,并且对造船厂的管理,对船厂的技术革新的瓶颈进行了思考。

总的来说,我认为船厂有以下的一些问题

一,团队精神不足导致的协作不足

造船生产的特点是越到船舶建造的后期,生产条件越来越差,---即在分段的建造阶段的生产条件最好,在船台条件下次之,到了码头阶段最差,所以船体革新的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预舾装---就是将原本在船台和码头阶段进行建造安装的项目提前到前面的阶段来完成,这个就要求各个部门的协调性做得比较的好了

设计部门,船体生产部门,轮机部门,以及涂装的部门要进行很多的协调,如果各自本位主义的话,那么设计部门认为以前的人就是这么划图纸的,所以我接着这么划,造船的人则对设计部门划的图纸造成生产工时的增加而大声呵斥----这样的吵架我是见过了的

以我经历过的一个例子来看,在船台生产阶段,要装一个机器的支架,设计人员给出的定位基准是以离甲板的高度差作为高度定位基准的,但是甲板距离基线的高度本身也是随着船宽和船长方向的不同而不同的,设计人员那么简单的根据传统方法给出一个定位基准,结果施工人员就要麻烦很多,如果他们以经过计算机放样出来的数据作为基准的话施工人员就要简单很多了,问题在于,我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去和计算机放样的人协调,获取他们的数据从而在设计图纸上给出施工人员更方便的定位尺寸?---那会更加的麻烦的---这就需要协作精神(船体上的各种机器的支架大到主机支架,小到各种发电机的支架等等很多很多,图纸就是一大摞一大摞的)

当然协作精神需要体现在很多方面,船体生产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在于各种零部件的装焊切割所输入的热量会造成船体零部件乃至船体分段甚至整个的船体发生各种方向的变形,这样为了避免在装焊的阶段能够合拢,需要留余量----问题在于要留多少余量

余量留得很多,那当然不错,问题在于浪费很大,而且后续的工种还要接着把余量给切除掉,所以一种工艺革新就是无余量上船台---说实话,这个我只是在工艺书上看到,但是我在生产现场可以体会到实行那样的生产革新的重要性和技术复杂性,首先下料的部门要下料就要估算准确变形量,这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而要估算准确,各级加工部门所实行的工艺方法又需要相对的固定

二,上级主管部门的管理方法的粗放

比方说上级部门给船厂下达的任务很简单----某年产量比上年增加多少个百分比,就这样简单

这可以认为是目标管理法的一个措施,但是是一种相当粗放的目标管理

如果我是相关的上级管理部门,我会提出更仔细得多的目标管理要求

A,船厂在年度内的造船周期必须要减少多少工时

B,预舾装率达到多少

C, 钢材利用率达到多少

等等

有了更仔细的目标要求,船厂才会有更明确的努力革新的方向,而不是到了年关的时候,为了完成上级任务,没完没了的加班,没有休假的加班,在这个时候是很容易出工伤事故的

完成产量的增加有两种途径

一是加班,特别的是大量的雇佣外来工程队----反正很多工程队们很老实,他们担心找不到活干,干活很卖命,船厂本身能够得到很多的油水

二,是管理的革新

上级管理部门要通过确定更具体的管理目标(用目标管理的语言指目标的细分化)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和管理革新,企业在督促之下就能够进步得更快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