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祖国和人民牢记你们的功勋! -- 从北苑到太古
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批人大部分是在世纪之交前后这一段时间大规模上位的,文革前的老先生们到了这个时候都五六十岁了,眼瞅着就要退二线,可是众所周知四十多的文革代又顶不上来,只好跳过这批,直接扶持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了。各个研究所包括高校基本上都是这样。
至于西工大、哈工大、北航么……90年代的时候军工不景气,但凡有点本事门路差不多都四处流窜了,这些学校出门的学生呢,学的过于专,比如专门学发动机的,专门学雷达的,专门学火控的,换行不太好换,虽说也跑了大半,不过孬好还是比其他工科院校剩下的多。
我毕业之后,尚志读的博士,所以说是我师弟。
我不是张,不知你说的是哪个张?是不是在九江的张?我毕业之前就这一个,之后的我就不认识了。
其实炸馆前,人才流失也很厉害。我姐夫当时在长峰,一个月300多,这钱在北京生活的困难。后来也是到米国。不过如果坚持下来了,他同届那些人现在做的事情可比在硅谷当民工有意义多了。去年回国跟家人以及他们的朋友吃饭,一个大所的管预研的跟我同龄,网上传的邪乎的某型号的总师,都不到四十岁。心里挺替他们高兴的,虽然单位还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大家的精气神都不错,关键是对自己的工作有归属感,这点很让我羡慕。这是事业,不仅仅是份工作。没有归属感就没有长久的幸福感。
其实清华、北大很多专业,也是航天或者国防军工需要的,但很少有人去。听朋友讲,他们单位近来也开始有清华的博士了,可还是因为水土不服,最后辞职了事。 航天这种行业,出成果不容易,而且这种行业向来是需要大协作,沉不下来、交流能力再欠缺点,这事情就难了。
说起学历,前些日子同事晚上一块吃饭,聊起了学历,四个人Stanford、UBC、TJ,还有一个哥们说了个学校,我没概念另一个local 的解释说,那是西温的一个名高中。这哥们高中毕业,自学了两个初级的IT认证,在HSBC VANCOUVER干了一年,就跑到伦敦的J.P.Morgan干了8年,四个人里他学历最低,手艺最好 .学历很多情况下,只是说明了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内接受了一段教育,跟个人素质和能力,并无必然的联系,更不是区分人群素质,能不能在西西河发言的一个标准,呵呵跑题了。
我一亲戚,从小在基地长大,上北航的时候,导师原来就在他们那个基地干过,人头比她都熟。研究生一毕业,到单位一看,室领导在北航就认识但不熟,春节要回家了,领导叫过来,你方便能帮我给xxx带点东西吗?太方便了,就对门啊!原来这两人是哈工大的本科同学。
俺们内时候(80年代中期)三机部院校的互评结果。
新的读书无用论可能会导致一个从85年到95年新断层。
北航西工大这种院校不应该追求大而全,而在现有的高教体制下,不追求大而全地位就年年下滑。从北航和华中工学院地位的变化就可以看得出。
“推研”是没有包括在选项中的。“推研”和“直博”都属于继续读书,不属于就业选项。
北航的就业选项是(按四年的学分从高到低排列):京内任意、京内系统内(这个选项您给丢了)、京外任意、京外系统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记得我北航的同学转述给我就是这么说的,我不是指的就业的分类,而是到了大四的时候去向的选择。
就是为看自己能分在哪一类……
京内系统内就是,想拿北京户口可以,必须去北京的系统内单位,二院三院五院等等。
我同学说过他班的一些同学为了北京户口去北京系统内比较差的单位的事情,应该就是京内系统内。不过好像是考研不在这些要求的范围内。
回错了,删除。
也可以随便考研(前提是能拿到学位证)。如果考上研,那一切束缚都烟消云散了……直到研究生毕业。
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如果你是公费研究生,去了系统外的单位,要缴纳一笔培养费。不过这个费用后来取消了。自费研究生不用交,因为他们读研期间没领国家的津贴。
我毕业的时候西工大没有这么多说道,连出系统内都没人管了,估计不在北京的关系。不过好像对于一些省份(我记得有贵州、江西等省)生源的毕业生若不回本省,需要交一笔钱,我记不清楚我毕业时(01年)还收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