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古罗马千年史话 -- 顾剑
这不算我写的严肃的历史文章,是游记的一个附录,因为有3万字,我发到这里来了。
我的“两脚书橱”三篇系列游记,伦敦,巴黎,罗马,各自都有英国,法国,古罗马历史的梗概,作为游记背景。既然是科普小文章,我考证不那么严肃,可能会出点小错什么的。大家看着玩吧。
“两脚书橱游罗马”的游记正文在“龙行天下”版,这是链接
****************************
我的“两脚书橱”系列三篇游记,伦敦和巴黎都有单独的法国和英国王室溯源作为游记的历史注脚。本篇,也是“两脚书橱游罗马”的附录,想要对罗马历史的来龙去脉,科普式地理出个头绪,作为旅游的背景知识。
1. 从罗马建城到王政结束:神话传说的时代
罗马城的神话源头,还要从特洛伊战争说起。传说罗马人的祖先是特洛伊英雄埃尼亚斯Aeneas,按照荷马史诗,埃尼亚斯是美神阿芙洛迪特(维纳斯)的儿子,特洛伊王子赫克托Hector和帕里斯Paris的表弟,特洛伊城破的时候,埃尼亚斯率领少数人逃了出来。今天在罗马的伯吉斯美术馆Borghese,有一座巴罗克/洛可可艺术大师贝尼尼Bernini所作的雕像,雕的就是埃尼亚斯携老父幼子逃出特洛伊的形象。据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叙事史诗埃尼亚德 Aeneid 说,埃尼亚斯和他的随行人员在海上漂泊了六年,漂到北非迦太基Carthage,埃尼亚斯跟迦太基女王迪多Dido相爱,在迦太基逗留了一年。但是神使墨丘利Mercury(希腊神话里叫做赫尔墨斯)传达大神宙斯(朱庇特)的命令,告诉埃尼亚斯要去意大利半岛,因为他负有建立罗马的使命。埃尼亚斯不告而别离开了迪多女王,迪多愤而自杀,死前留下诅咒。就因为这个诅咒,后世迦太基人和罗马人世代为仇,这才有了千年之后汉尼拔远征罗马的大战。
埃尼亚斯在意大利半岛中部,今天罗马城附近登陆,当地的国王拉提努斯Latinus接纳了埃尼亚斯,并把女儿嫁给他。这个Latinus,埃尼亚斯的岳父,后来被这个地区的各个城邦公认为始祖,所以这个地区就叫做“拉丁地区”Latin,所以我们就有了“拉丁人”“拉丁语”这个词。而埃尼亚斯呢,也城了拉丁地区的主要城邦国家Alba Longa的创始人。
但是特洛伊英雄埃尼亚斯所建立的,还不是罗马,而是拉丁地区首要城邦Alba Longa。又过了几百年,埃尼亚斯的第十三世后代,国王Numitor有个女儿,是灶神维斯塔Vesta的贞女祭司,叫做Rhea Silva,被战神玛尔斯Mars强奸,生下罗慕洛Romulus和Remus两兄弟。与此同时,国王Numitor被弟弟Amunius篡位,篡权的国王怕老国王的这两个外孙将来长大对自己不利,就把罗慕洛兄弟扔进台伯河里。两兄弟漂流上岸,被一只母狼所救,吃母狼的奶水长大。后来不但夺回Alba Longa城邦的王位,杀死了篡位的国王,把王位还给外公,而且兄弟俩又在帕拉亭山Palatine Hill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为了争夺新城的冠名权,兄弟内讧,罗慕洛杀死了弟弟,于是新城依照罗慕洛的名字,叫做罗马。
这就是神话中罗马的起源。因此,罗马人的图腾是狼,在今天Capitol Hill卡庇托山博物馆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著名的母狼哺育婴儿的雕塑,那是罗马城的城徽。
罗马史的第一阶段是王国,罗慕洛就是第一任国王,相传这一年是公元前753年。按照李维的“罗马史”和普鲁塔克“名人传”,罗马王国共传七代国王,历243年,到公元前510年变成共和国。这段王政时期没有信史,当时的记载都在后世毁于战火,我们现在根据的李维,普鲁塔克这些古罗马作家,也没看到过原始资料,是捕风捉影地记载传说。有点象太史公写上古三皇五帝的意思。
现在的人不知道这七位国王是怎么继承的,至少头四位据说是由人民根据他的品德选举出来,而不是父死子继。我们甚至也不知道罗马国王的权力,究竟是象共和国的执政官那样受到限制呢,还是绝对的君主统治。我们只知道罗马国王肯定是终身制。罗马从建成起,就有元老院,但是王政时期的元老院,只是国王的顾问机构,没有什么实权。
罗慕洛开基的时候,罗马城的男人多女人少,罗慕洛假意大开宴席,诱骗附近萨宾Sabine城的市民前来赴宴,席间罗马人伏兵四起,绑架走了赴宴的萨宾妇女。这就是意大利和巴黎卢浮宫很多古典雕塑和绘画反复表现的主题,“强奸萨宾女人”。之后萨宾人和罗马人开战,被罗马击败并吞并,成为罗马的一部分。第二位罗马国王Numa就是萨宾人。
萨宾人进攻罗马的时候,还有个典故:罗马Vesta神庙的贞女祭司Tarpeia叛国,向萨宾人打开城门。萨宾人答应给Tarpeia“戴在胳膊上的东西”作为报酬,Tarpeia认为是萨宾人戴在胳膊上的黄金环。但城破之后,萨宾人用挂在胳膊上的盾牌,将叛国的Tarpeia挤死,并从卡皮托山Capitol hill的一块巨石悬崖上扔下去。从此之后,这块巨石悬崖就叫做Tarpeian Rock,整个罗马王政和共和国时期,罗马人把最恶行昭彰的罪犯,一般是叛国者,从这个悬崖上扔下去处死。那些智障和严重先天性身体残疾的罗马人,也受到相同的命运。
罗马人从王政时代就向外扩张,先向附近的拉丁城邦开战,彻底摧毁了拉丁城邦的首领,罗马始祖埃尼亚斯所建立的Alba Longa城。他们还基本征服了北边的邻居埃特鲁斯坎人Etruskan。罗马的凯旋仪式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举行。
罗马的第七位国王塔克文 Tarquin,是第五位国王的儿子和第六位国王的女婿。这是个暴君,他除了各种暴行以外,还纵容自己的儿子胁迫强奸一位罗马贵族妇女:他的儿子威胁这位贵妇说,如果她不从的话,就杀死她,把她的尸体和一个奴隶的尸体放在一起,制造丑闻。这件事传扬出去之后,她的亲戚布鲁图斯愤而召集元老院会议,联合其他元老驱逐塔克文国王,废除王政,从此,罗马开始近五百年的共和国时期,布鲁图斯也就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位执政官。
四百多年以后,罗马共和国末期,凯撒专权,刺杀凯撒的共和派密谋集团首领,马古斯布鲁图斯Marcus Brutus,就是这个第一任执政官布鲁图斯的直系后裔。因为家族在建立共和国过程当中的荣誉,马古斯布鲁图斯才有强烈的动机,去刺杀凯撒这个有可能称王的独裁者,维护共和传统。
2. 共和国早期
以上讲的,基本都是传说,真正比较靠谱的罗马史还是从罗马共和国开始。整部罗马共和国史,就是罗马从一个小城邦,变成一个大帝国的扩张战争史,也是一部英雄史诗。
罗马共和国刚建立的时候,首先设立了执政官,权力和过去的国王几乎相等,就是任期只有一年,而且每年有两位。后来还规定不得连任,同一个人担任两次执政官的时间中间至少要隔十年。如果执政官胡作非为,卸任以后还会被起诉。后来几十年,很快设立了保民官,再后来到公元前300多年的时候,出现司法官的职位。罗马从公元前510年到400年这一百年间,主要战争是和附近的拉丁城市,北面的邻居埃特鲁斯坎人,和萨宾人作战。这正是古希腊的黄金时期,雅典斯巴达为首的希腊同盟和波斯帝国在东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代,也是雅典卫城建设的时代。这个时期,罗马只是意大利半岛中部一个小小城邦,谈不到什么境外的文明和武功的影响。罗马到公元前396年,大致上征服了埃特鲁斯坎人的大部分城邦,并在拉丁城市中取得首席地位,可是地盘并不大。而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南部,是很多希腊人建立的殖民城市,北部则是高卢人的地盘。
到公元前390年,北方的高卢人南下,在Allia河,6个罗马军团2万4千人和数量相等的高卢军激战,罗马大败,高卢军尾追罗马败兵,一直攻破了罗马城本身,只是受阻于陡峭的卡皮托山Capitol Hill,罗马要求停战,答应付一千磅黄金的赎金。死守最后据点卡皮托山的罗马执政官Manlius某天夜里被朱诺神庙里的鹅叫声惊醒,发现高卢士兵正沿着峭壁上的一条小路登山夜袭。这群神圣的鹅,就这样救了罗马城。
正当高卢军队围攻卡皮托山,并劫掠罗马城其它部分的危机时刻,罗马史上第一位大英雄卡米卢斯Camilus率领援军赶到,击退了高卢人。卡米卢斯还改革罗马军制,从此罗马军团作战的方式,从希腊-马其顿式的长矛方阵,改为用盾牌和短剑的三线式战术组织。这个基本形式一直延续到后世帝国时代。卡米卢斯被罗马人称为“第二位祖国之父”。第一位是罗马的建立者罗慕洛。这是此后八百年间罗马城最后一次陷落。下一次罗马城被外族攻破,要到公元后410年,罗马帝国崩溃的前夕。
公元前4世纪的后半期,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大帝的那个时代,罗马也渐渐开始征服了意大利半岛的中部,公元前343年,已经控制了附近伊特鲁里亚Etruscan城市和拉丁城市的罗马,与更远的亚平宁山上的部族萨姆尼特人开战Samnite,这就是第一次萨姆尼特战争。这场战争只打了两年,罗马人在战场上刚刚获胜,占领南部的坎帕尼亚地区Campania,就匆匆结束战争,让萨姆尼特人撤回去了,因为罗马人的拉丁盟友城邦叛乱,罗马匆匆回身对付拉丁盟军,在公元前340年到338年的拉丁战争中,罗马彻底击败拉丁联盟,确立自己在拉丁城市中的统治地位。十几年之后,公元前326年,萨姆尼特山民再次袭击坎帕尼亚平原,罗马人再次应当地坎帕尼亚人的邀请,和萨姆尼特人开战。这个第二次萨姆尼特战争打了22年之久,期间几起几落,又被称为“大萨姆尼特战争”。起初,罗马军团在战场上连连获胜,萨姆尼特人求和,罗马不允,罗马执政官率军进攻萨姆尼特本土,在山地中伏,全军被困陷入绝境,被迫求和。萨姆尼特人在营门上用缴获的罗马长矛,搭建了一个挽牛马用的轭,强迫投降的罗马军团士兵逐个从轭下弯腰走过。这就是“轭下之辱”的来历,是古代侮辱对手,让对手表示臣服的一种手段。罗马人不服输,次年和第三年卷土重来,在战场上挣回了一点面子,但是没有获得决定性的胜利。此后战争进入5年的间隙,5年以后,罗马实力渐渐恢复,重开战端,却在Lautulae战役又一次惨败于萨姆尼特人之手。从公元前314年开始,罗马人时来运转,他们屡败屡战的坚韧勇气,终于托垮了萨姆尼特人,从公元前314年到302年,罗马军队在战场上连战连捷,公元前304年萨姆尼特人再次求和,罗马人用胜利结束了这场艰苦的22年战争。可是罗马与萨姆尼特人之间的和平仅仅维持了六年,公元前298年战端重开,就是第三次萨姆尼特战争。这次,萨姆尼特人联合了罗马以北的伊特鲁斯坎人Etruscan和高卢人——罗马的宿敌,罗马遭到南北两面夹击。在公元前294年的决战Sentinum战役中,罗马大败萨姆尼特,伊特鲁斯坎,高卢三方联军。可是萨姆尼特人仍然坚持了4年无望的抵抗,最后终于在公元前290年投降。延续半个世纪的三次萨姆尼特战争下来,罗马人基本控制了意大利半岛的大部分,所有城邦都至少在名义上被迫成为罗马的盟友,只有最南部的塔兰托等几个希腊城邦殖民地,和半岛最北部高卢人控制的地区除外。
(未完待续)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3. 向地中海扩张
到萨姆尼特战争结束,罗马已经是意大利半岛的老大了,可是整个地中海世界,罗马还是二等国家。当时真正的地中海强权,一是东边的希腊,二是北非的迦太基。在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的辉煌刚刚过去,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帝国四分五裂,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叙利亚的塞琉古王朝,马其顿本土,希腊西北部的伊庇鲁斯王国Epirus,都是马其顿帝国遗留下来的强权(托勒密埃及的创建者,就是电影“亚历山大” 里面安东尼霍普金斯演的,向史家讲述亚历山大故事的埃及王。这个希腊血统的埃及托勒密王朝后来一直延续到两百年后的凯撒时代,它的末代传人,就是埃及艳后克利奥佩特拉)。罗马刚刚打完萨姆尼特战争之后十年,就和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希腊城邦发生冲突,希腊城邦向当时最善战的伊庇鲁斯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表侄皮鲁士Pyrrhus求援。公元前280年,皮鲁士国王率领2万5千希腊大军,登陆意大利半岛,开始了“皮鲁士战争”。
这场战争最突出地表现了罗马人的坚韧不拔。皮鲁士国王率军打赢了几乎每一场战役,在意大利半岛向北打到罗马城下,向南一直打进(迦太基人的)西西里岛,可是罗马人就是不投降,每次战役,罗马人都迫使胜利的皮鲁士也同样付出惊人的代价。所以,后世西方谚语里形容得不偿失代价高昂的胜利,就有了“皮鲁士的胜利”这个典故。5年以后,皮鲁士面对罗马人又一次新集结起来的优势军队,选择了退出意大利半岛。皮鲁士大王尽管一生几乎从没打过败仗,却敌不过罗马人的牛皮糖战术,罗马人自此证明自己有实力和能力,和地中海世界最强大的军队与最高明的将领过招。仅仅一年之后,控制了整个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和北非的迦太基帝国发生战争。从公元前264年开始的三次迦太基战争,几乎动摇罗马的国本,可是一百三十年之后,当罗马共和国最终毁灭迦太基的时候,它已经可以把整个地中海,视作自己的内湖了。
我自己写的“罗马英雄传”系列,就从迦太基战争讲起。
公元前264年,皮鲁士从罗马撤退之后仅仅11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为争夺西西里岛,爆发了持续23年的“第一次迦太基战争” ,主要结果是罗马摧毁了迦太基的舰队,夺得西西里岛,和地中海的制海权。但是这场战争的结果并未让双方伤筋动骨,反而激起迦太基军队统帅汉米尔卡巴卡对罗马的刻骨仇恨,卧薪尝胆。巴卡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汉尼拔在父亲死后,接替姐夫哈斯德鲁巴,出任迦太基军队统帅,于公元前218年,统兵从西班牙出发,出其不意地翻越阿尔卑斯山脉,从罗马人认为最不可能的背后方向,出现在罗马的战略后方,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爆发,罗马人不得不在本土接受汉尼拔的挑战。
汉尼拔是西方历史上与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拿破仑并称为四大军事伟人的名将,连罗马人后来都尊称汉尼拔为“战略之父”。汉尼拔达成对罗马的战略奇袭,从背后进军罗马,一路上接连在提西努斯河战役Ticinus和特雷比亚河战役Trebia,击溃了两位罗马执政官分别率领的军团。两年之后,公元前216年,汉尼拔面对两倍数量优势,并由两位罗马执政官联合指挥的大军,以少数包围多数,用两翼突破的战术,几乎全歼罗马野战军团。这就是不朽名战“坎尼战役Canae”。后世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德军总参谋长施利芬元帅,一生研究这一次战役,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一次大战德军作战计划的总蓝图,这就是著名的“施利芬计划”。
此后十六年,汉尼拔纵横意大利半岛未尝一败,只是因为罗马城防坚固,无法强攻,所以没有拿下罗马城本身。罗马将领们再也不敢在战场上与汉尼拔正面对垒,他们把两位执政官的权利集中于一位独裁官之手,由费边Fabius出任独裁官,采取坚壁清野的持久战打法,隔离汉尼拔与迦太基本土的联系,试图断绝汉尼拔的补给来源,而罗马军团则尾随汉尼拔的迦太基大军,坚守不战。从此以后,西方人把坚壁清野的战略,称为“费边战略”。
在意大利本土与汉尼拔苦苦对峙的同时,罗马人也会釜底抽薪,他们派出前任执政官西庇阿Scipio,率领一支军队,挺进汉尼拔的来路西班牙半岛,以阻止迦太基人从西班牙向汉尼拔增援。老西庇阿经略西班牙半岛六年,在快要胜利的时候,一次作战不慎,全军覆没,自己阵亡,罗马在西班牙的势力将要土崩瓦解。正在这时,罗马人推出了自己的大英雄,当时还默默无名的24岁青年,老西庇阿的儿子,接掌西班牙战场。这就是日后以“阿非利加的征服者”著称的大西庇阿Scipio。
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出道之时只有24岁,在无人敢于出头的情况下,担任独立的西班牙战场统帅,面对着西班牙半岛的三支敌军,数量居于劣势的西庇阿出手不凡,以近似三国演义里“借东风”的奇招,借助潮汐和风力,跨越水面一举攻占迦太基军队在整个西班牙半岛的补给中心,新迦太基要塞。之后,西庇阿反客为主,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三支分散的迦太基军队,公元前208年的贝库拉战役Baecula,206年的伊利帕战役Ilipa,奇计叠出,连战连捷,两年之内平定西班牙全境,完全占领了汉尼拔的战略大后方。从西班牙战场逃出来的2万迦太基军队,由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Hasdrubal指挥,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北意大利,试图与汉尼拔回合,增援汉尼拔,但是罗马大将尼禄(不是后世那个著名暴君)以“减兵增灶,增兵减灶”的战法,从与汉尼拔对峙的正面战场抽身出来,连夜向北奔袭,在梅托汝斯河战役Metaurus,哈斯德鲁巴全军覆没。从此,汉尼拔尽管从未从未在战场上吃过败仗,但在战略上被彻底孤立了。
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占领整个西班牙以后,并未率得胜之师回罗马与汉尼拔决战,而是用围魏救赵的手段,渡海直接攻击北非的迦太基本土,大平原之战,“火烧连营”,全歼迦太基本土军团主力,兵临迦太基城下,逼迫汉尼拔率领远征军回到北非。西庇阿反客为主,以逸待劳,公元前202年,汉尼拔和西庇阿两位战神级的人物,在最后决战的扎马战役中正面交锋Zama,汉尼拔平生唯一一次败北,奠定了以后六百年西方世界的格局。迦太基向罗马求和,第二次迦太基战争结束,罗马从此成为地中海世界的统治力量。(汉尼拔和西庇阿的故事,详见拙著“罗马英雄传”第一篇,“西庇阿——比拿破仑更伟大?” http://www.zg01.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14176&extra=page%3D1
)。
罗马扩张的脚步,决不会就此停止。还在第二次迦太基战争艰苦进行的过程中,罗马与东方希腊世界的霸主,马其顿国王腓力普五世发生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15年),起因是马其顿在战争中援助迦太基。这场第一次马其顿战争虽然名义上打了十年,其实罗马忙于和汉尼拔作生死搏斗,所以在马其顿战争中没有什么成果,没有决定性战役,双方于公元前205年停战,算是平手。第二次迦太基战争胜利以后,公元前200年,罗马再向马其顿兴问罪之师,爆发为期三年的“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最后罗马统帅,执政官提图斯弗拉米尼乌斯Titus Flaminius在西诺塞法拉战役Synoscephalae战役决定性地击败腓力普五世,这是罗马短剑步兵军团体制对马其顿长矛方阵体制的成功(拙作“古希腊的对外战争兼论希腊罗马的军制和战斗力” 对双方的军制和战役过程有更详细的评述http://www.zg01.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14172&extra=page%3D2) 。
这场战争,罗马以解放希腊世界,反对马其顿霸权的名义进行,战争以后,马其顿在希腊世界的霸权瓦解冰消,马其顿名义上保持独立,但实际上沦为罗马的保护国。亚历山大大帝时代独步天下的希腊威权,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三十年之后,公元前168年,腓力普五世的儿子,新马其顿国王柏修斯Perseus,与罗马间又爆发了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经皮德纳战役,马其顿被完全征服,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这就是马其顿王国历史的结束。
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之后,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之前的公元前191年,罗马又和占据叙利亚的另一个东方霸主,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所创建的安条可王朝发生战争,当时号称“王中之王”的安条克三世提兵入侵希腊,罗马大军在阿非利加的西庇阿胞弟,卢修斯西庇阿的指挥下,击败安条克并轻易地入侵叙利亚本土,3万罗马军和安条克的6万2千步兵1万2千骑兵会战于马戈尼亚Magnia,罗马军大捷,一战击溃塞琉古大军,小西庇阿也因战功被加以“亚洲征服者”Asiaticus的封号。
再回头说一代战神汉尼拔的结局:第二次迦太基战争失败以后,汉尼拔回到迦太基出任执政官,致力于战后重建,但是罗马人仍然惧怕汉尼拔,当有人告发汉尼拔准备重新开张的时候,罗马派出使团,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汉尼拔流亡。汉尼拔后来流亡到安条克大王的叙利亚宫廷,在安条克战争中作为顾问,安条克战败之后,汉尼拔流亡到小亚细亚半岛的比提尼亚王国Bithynia,最终被罗马人逼迫自杀。
迦太基本身呢,第二次迦太基战争失败后的半个世纪,一直在卧薪尝胆,意图东山再起。罗马人也一直都不放心这个最危险的敌人。元老院最著名的首席元老,监察官加图Cato,在几十年当中的所有演说,无论讲什么题目,跟迦太基有没有关系,最后结尾都要来这么一句“无论如何,迦太基一定要被毁灭”。(这个加图也是罗马史上一个有意思的人物,后世新闻检查censorship这个词,就是从加图的官位,监察官censor这个词来的,因为加图热衷于用监察的手段,来确保罗马人过清苦廉洁的“正确的罗马生活方式”)。公元前146年,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迦太基战争爆发,罗马统帅是当年阿非利加的西庇阿之孙,阿米利乌斯西庇阿 Amelius Scipio,罗马这次彻底将迦太基夷为平地。
(未完待续)
真的是顾剑兄啊。。。
我觉得还是看别人的历史轻松!
网上大抵如此,比如说写希腊罗马,怎么写都行,就是别碰希腊文明跟中国文明比较,说谁先进,你看吧,一定捅马蜂窝。哈哈。
其实有什么可比的?文明都是在自己的地理和气候,人文因素里形成的。没有学贯中西的底气,谈这种题目都是贻笑大方。
纯国史呢,人人都知道一点,于是人人都以为自己的观点最正确,还想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你看,越是近代史,现代史,网上吵架骂人的越多。象温相那样真正能占有材料分析材料的能有几个?偏偏大家火气都大得要命。
等而下之,一笑罢了。
最近一两年一直热衷于环游世界,游记写的很多,历史和战争的文章写的少了,哈哈。在旅游版,我现在倒是很活跃呢:)
个人的偏见哈,别介意:我虽然知道配图效果会比较好,可是我总是想,我写这些东西,只是为了自娱,不为让别人欣赏,不是出书。贴出来呢,大家愿意看就看两眼,文字太长太枯燥呢,不喜欢也没关系。历史,本来是件挺严肃的事情,网文虽然可以写得通俗有趣,但我对配图这事儿,还是存着点“精神快餐”的偏见。
象神州遗少写民族大迁徙史里面配了那么多图,那是因为写的时候就照顾出版的需要。我写这些,只是自己喜欢写而已,就不怎么费心找图照顾读者了。
4. 共和国走向崩溃:格拉古兄弟,马略,苏拉,斯巴达克,凯撒,庞培的英雄史诗年代
彻底击败迦太基的第三次迦太基战争之后,罗马已经对外战胜了迦太基,马其顿,塞琉古三大地中海强权,在整个地中海世界确立霸权,可是随着对外征服越来越多,海外土地都给了大贵族,本土的农夫却受到海外进口粮食的竞争大批破产,罗马城本身贫富分化。保民官格拉古兄弟Gracci先后力图搞土地改革,缓解社会矛盾,想为罗马的平民办点实事,结果兄弟两个先后被贵族叛乱所杀害。因为共和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和军队的兵源,都依赖罗马存在一个平民阶级,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其结果就是这个平民阶级破产,罗马共和国的国本动摇,共和国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
公元前111年,在地中海再无值得一提对手的罗马人,遇到北非前盟国努米底亚的挑战,努米底亚是盛产骑兵的北非柏柏儿部族所建立的王国,当年在迦太基战争中为罗马出力不少,迦太基灭亡以后,努米底亚在北非独大,国王朱古达因为王位继承问题起兵攻击罗马的非洲行省。这场朱古达战争迁延了4年,不是因为朱古达军队的强大,而是因为朱古达总是以非常规手段打击罗马人,他一方面贿赂罗马政客和军人,另一方面发挥北非游牧骑兵机动灵活的特点,用游击战术和罗马的步兵军团周旋。这场战争的胜负其实没有悬念,罗马毕竟击败并擒获了朱古达,可是这场战争成就了两个日后罗马史上可怕的人物:马略和苏拉Marius and Sulla。马略Marius是平民出身,在罗马受到平民党的拥护,一开始是罗马远征军的副将,公元前107年回罗马当选执政官,出任朱古达战争的最高统帅,他是击败朱古达的关键人物。而苏拉Sulla呢,出身没落贵族,在马略大军中以财政官的身份,指挥马略的骑兵。可是战争最后阶段,马略把朱古达逼得走投无路,向北非毛里塔尼亚国王求救,而苏拉出使毛里塔尼亚,成功地运用外交手腕,让主人把朱古达抓住献给罗马人。结果,好像马略忙了几年,最后结束战争的功劳,都让副手苏拉抢走了似的。这是马略和苏拉结怨的开始。
在北非朱古达战争的同时,罗马北方野蛮民族日尔曼人族群中的条顿人和森布里人数次南下犯边,击败罗马执政官大军,当时罗马没太在意。马略载誉回到罗马不久,罗马派出8万大军征服森布里人和条顿人,结果在阿劳西奥Arausio战役惨败,全军覆没,16个军团灰飞烟灭,两位统帅阵亡。这一战是汉尼拔的坎尼战役之后,罗马最大的军事失败,全罗马的自耕农公民士兵,几乎被杀光。马略临危受命,赶赴北部抵抗森布里人和条顿人。他先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坚守三年,用临时招募来的无业游民,训练出一支具有战斗力的新罗马军队。马略在这几年了推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后来凯撒,庞培,屋大维,安东尼这些名将所依赖的军团,都是马略改革的结果。但马略也因此奠定了共和国灭亡的基础:过去,只有拥有财产的自由民,才能当兵服役,因为你有财产,才能和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所以罗马军团是自耕农组成的。后来平民大批破产,兵源越来越少,阿劳西奥战役又基本杀光了这些罗马士兵,马略只能招募大量破产的自由民当兵。这些士兵有奶便是娘,只要他们的将军带他们打胜仗,可以劫掠就好,所以新型军队的战斗力虽高,但是忠心不是向着共和国,而是向着他们的将军。这样的军队,造就了军阀拥兵自重的现象。共和国后来就亡在马略,苏拉,凯撒,庞培这些军阀的手里。
不过当时马略没想这么多,他用3年练出一支精兵,公元前101年,条顿人来犯,马略先坚守不出,然后尾追奇袭条顿人,连续三天的六条河之战,12万举族迁徙的条顿人被包围,几乎无一投降,全体阵亡,战况紧急的时候,条顿妇女也上阵参战,最后的关头,这些妇女杀死本族的老人和儿童,然后自杀。第二年,更大规模的森布里人来进攻,费尔凯莱战役 Vercelae和六条河之战一样惨烈,12万森布里人被杀,6万被俘。从此以后,这两个日尔曼部族完全消亡,而马略也赢得了“森布里人和条顿人的征服者”称号,史无前例地连续5次当选罗马执政官。
在这次战争中,苏拉仍然是马略的副手,此后将近10年平安无事,马略的战功和声望渐渐低落下去,公元前91年,罗马的意大利盟邦集体反叛,因为他们多少年来为罗马提供军队东征西讨,可是征服来的土地都归了罗马人,而罗马甚至拒绝授予盟邦罗马公民权。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盟邦对罗马进行了三年多的“同盟战争”。这场战争中,苏拉崭露头角,成为战争明星。后来罗马用授予盟邦公民权的政治办法,逐渐平息这场战争。同盟战争之后,罗马与东方小亚细亚半岛上的本都(在现在土耳其境内)国王米特里达提斯Metridathes 六世交恶,陆续打了三次米特里达提斯战争。当时米特里达提斯的本都王国势力如日中天,不但征服了黑海沿岸地区,而且进攻罗马控制下的希腊。公元前87年,罗马决定派远征军,这是个建立战功并通过劫掠致富的机会,苏拉和马略都红了眼,拼命争夺远征军总司令的位子,马略受到罗马平民党支持,苏拉受到元老院贵族党支持。
马略的平民党暴动,差点杀了苏拉,并扶马略坐上远征军统帅宝座。可是苏拉更狠,他逃出罗马,率领集结在港口准备出发的远征军团进军罗马,用兵变控制了罗马政局,大杀平民党。马略只身逃亡北非。因为马略缔造了只听将军调度,而不忠于共和国的新型军团,而他本人没有政治敏感来运用这个可怕的工具。苏拉有这个政治敏感,苏拉叶更狠毒,所以苏拉赢了。但是苏拉也必须满足军团士兵劫掠和发财的需要,否则苏拉自身难保,所以苏拉匆匆在罗马作了些政治安排,就率领远征军东进希腊,开始第一次米特里达提斯战争去了。
苏拉走了没多久,马略回来,重新控制罗马局势,又大杀贵族党人。马略本人第7次被选为罗马执政官,并宣布在外作战的苏拉为人民公敌。然后马略病逝。苏拉这时在希腊和米特里达提斯拼命作战,无暇顾及后院起火,直到在战场上打败了本都军队,苏拉匆匆签了一个非常宽大的和平条约,领兵回转意大利本土,经过短暂但是激烈的第一次罗马内战,苏拉最终成为罗马的主人,并变本加厉地屠杀平民党人。
说到这里,就接上大多数人所熟悉的罗马史内容了:很多人看过乔万尼奥里的小说“斯巴达克思”,小说的开头,就从苏拉晚年成为独裁者讲起。当时苏拉掌握罗马大权没几年就病死了,东方留守的罗马将军无端挑衅已经臣服的本都国王米特里达提斯,引起反抗,被米特里达提斯杀死,可是苏拉无意在东方再次打仗,指示讲和,平息了这场短暂的第二次米特里达提斯战争。当时苏拉的注意力集中在清除占据西班牙的马略派残余。苏拉的手下大将,包括克拉苏,庞培,卢古鲁斯,都是小说“斯巴达克思”里面赫赫有名的人物。那时候凯撒还是个小年轻,他的姑父是马略,所以凯撒当时流亡在外。
苏拉病死之后,罗马世界声望最高,势力最大的人,是庞培。庞培先是经过苦战,在西班牙平定了马略平民党的残余,然后回罗马,在3个月之内就肃清了原定3年才能肃清的整个地中海海盗,确保海外对罗马城的粮食供应。然后,庞培回兵,和克拉苏一起平定斯巴达克思的奴隶起义,最后又东征,取代卢古鲁斯,在第三次米特里达提斯战争中,彻底击败本都国王,完成了对东方的征服。
斯巴达克思是怎么回事呢?大家看乔万尼奥里的小说,和库布里克执导,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电影,那是被夸大拔高了的戏说剧。其实普鲁塔克,李维,阿庇安等古代作家的原始资料里,对斯巴达克描写得很少。我们知道他是巴尔干半岛的人,但是不知道他是因何成为角斗士的。他从卡普亚的角斗士学校起义以后,在维苏威火山奇袭打败了前来镇压的罗马大队,也是见于正史的记载。斯巴达克本人是一位英雄,带领起义军打败了几次罗马派来镇压的队伍,包括两个执政官军团。但是不要忘了,当时罗马的精锐军团,都在海外同时打两场战争:一半在西班牙半岛,庞培率领下跟马略党的残余作战;另一半在东方,卢古鲁斯率领下打第三次米特里达提斯战争。意大利半岛的罗马军队,是匆匆临时征召来的。而当时斯巴达克的军队也根本是一群乌合之众,其中主要成分除了奴隶,更多是流氓无产者,破产农民,退伍军人等等社会各个阶层,组织得非常混乱。这些人不听指挥,主要目的是劫掠发财,斯巴达克带领他们北上走到阿尔卑斯山下,本来想越过大山离开意大利半岛,各人回家投奔自由,可是这些人不干,非要回头在意大利半岛劫掠。斯巴达克没有办法,只好再向南杀回去。这时候罗马震动,赋闲在家的前苏拉手下大将克拉苏出山,以司法官身份担任统帅,征召一支军队,连同被击败的两个执政官军团,围追斯巴达克到半岛最南端,筑起长墙围困。斯巴达克本来想借海盗船渡海去西西里岛,结果被海盗放了鸽子,只好乘长墙没有合龙之前,跳出重围,又向北杀回去。整个过程中,斯巴达克表现了惊人的勇气和组织能力,可惜他的军队不听命令,一再自动分裂,而这些分出来的支队,都被罗马人一一消灭。这在小说里也有所表现。最后,庞培平定了西班牙,而东方的卢古鲁斯的作战也告一段落,米特利达提斯逃亡亚美尼亚,这两员大将提精锐之师启程回兵罗马。斯巴达克以前曾经在卢古鲁斯手下服过役,作为一名士兵,自然对统帅敬畏有加,他知道卢古鲁斯有多厉害(论军事指挥艺术,卢古鲁斯当年在苏拉手下独当一面,后来对本都作战统帅大军,所表现出来的水平,绝对不在庞培和凯撒之下,而高于克拉苏)。在绝望中,斯巴达克赶在庞培和卢古鲁斯到达之前,和克拉苏作最后的生死决战,在战役中阵亡。克拉苏虽然平定了斯巴达克起义,但是庞培刚好赶到,在北面截杀起义军突围的5千人,所以克拉苏竟然要和坐享其成的庞培,分享胜利的荣誉。因此庞培和克拉苏从此不合。
斯巴达克起义之后,庞培又做了两件事:指挥平定海盗之役,并接替卢古鲁斯去最后平定米特里达提斯,因此卢古鲁斯也怨恨庞培。在苏拉死后,贵族党和平民党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克拉苏肯定是贵族党,而马略的内侄,年轻的平民党人凯撒,也回到罗马。庞培虽然出身苏拉部将,可他也受到平民爱戴,这三个人,加上一个著名的喀提林,都是个人野心家,党派背景不明显,只想获得权力来控制罗马政府。与这几个人相对,元老院的贵族派加图(当年监察官老加图的孙子),大演说家西塞罗,和西庇阿(当年阿非利加西庇阿的后代),是坚定的共和派,他们没有兵权,但在元老院权力很大,想限制庞培和凯撒这些军阀的势力。庞培有军功,克拉苏有钱,而恺撒因为马略的关系,在平民里有人望。这三个人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元老院,而因为庞培和克拉苏不合,就给了年轻的凯撒在政坛上升的空间。与此差不多同时,不得志的野心家喀提林,密谋发动叛乱来推翻罗马政府,被时任执政官的西塞罗识破,及时镇压。这就是著名的“喀提林阴谋”。西塞罗在共和派中赢得很高声望。而恺撒,利用各种矛盾和政治手腕,不久也成功地登上执政官宝座,为对付西塞罗和加图掌控的元老院,恺撒,庞培,克拉苏结成“三头同盟”。
恺撒比庞培和克拉苏资历浅很多,也没有值得一提的军功。他在执政官任期届满以后,谋得山内高卢行省总督职位,此后8年,恺撒发动了征服高卢(今天法国和瑞士)的战争。这场战争恺撒打得艰苦卓绝,公元前58年到55年,恺撒先后征服从法国南部到比利时海岸的高卢全境各部,甚至打过莱茵河以东,震慑日耳曼部族,54年和53年,安定高卢被征服的部族,两次跨过英吉利海峡远征不列颠岛。公元前53年高卢人维钦格托列克斯Vercingetorix领导高卢各部族总起义,恺撒东征西讨,终于在公元前52年的阿莱西亚围城战中,以8万左右的罗马军,围困8万高卢守军,并击败包围上来的25万高卢援军,维钦格托列克斯投降。罗马完成了对高卢的最终征服。据普鲁塔克说,恺撒在8年的战争当中,“凯撒在高卢的10年间,攻下800座城池,征服200个国家,统治3亿人口,杀1百万人,将另外1百万人卖为奴隶。”
恺撒征服高卢的战功,引起庞培和克拉苏的嫉妒。为了和恺撒庞培竞争战功,克拉苏率4万5千罗马军东征远在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结果在著名的卡莱战役中全军覆没,克拉苏身死。这是罗马史上著名的败仗。克拉苏一死,三头同盟的稳定结构被破坏,庞培和恺撒直接敌对,庞培其实和元老院也有仇,但这时被迫倒向元老院的共和派,主张剥夺恺撒兵权。恺撒以快打慢,仅仅率领一个第7军团,就敢渡过自己行省和罗马本土的界河,进军罗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谚语典故“渡过卢比康河”,意思是孤注一掷不能回头了。
其实庞培在战场上的指挥艺术,不弱于恺撒,而且两个人各自都有忠于自己的精锐军团,只是都不在身边:庞培的大军在西班牙,而恺撒主力在高卢。庞培比恺撒差的地方,一个是政治手段不够,二是行动不够迅速。当时庞培在意大利本土没有值得一提的军力,而恺撒身边也只有一个军团,庞培料不到恺撒就敢带一个军团进军罗马,措手不及之下,只好放弃罗马,逃向东方的希腊。庞培想一方面自己手下大将带领驻西班牙的主力军,一方面自己去东方掌握帝国的财源,并招募训练一支新军,对恺撒占据的意大利半岛实行两面夹击。可是恺撒行动仍然快一拍:他没有理睬庞培招兵,而是先带兵进军西班牙,只用3个月时间,以机动把西班牙的庞培军团逼入绝境,连仗都没打,就解决了庞培的主力精锐军团。恺撒说,庞培是“一支没有将军的军队,和一个没有军队的将军”,不是想两面夹击我吗?我先掰掉你两股钳子中的一股。
与此同时,庞培在东方也已经召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恺撒连续作战,以数量劣势的疲惫之师,东渡希腊寻找庞培决战。庞培兵多粮足,而恺撒手下都是精锐的老兵。序战迪拉基乌姆Dyrrachium,庞培打败了恺撒。战争拖下去对庞培有利,双方其实都看到这一点,可是庞培身边带着整个罗马元老院,那些元老天天催庞培出战,一举打垮恺撒,庞培政治上不够强硬,终究被迫和恺撒在法萨卢斯Pharsalus展开决战,结果恺撒大胜,庞培逃向埃及,被埃及法老杀死。理查德伯顿和伊丽莎白泰勒的电影“埃及艳后”,就从法萨卢斯大战之后讲起。
当时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不是埃及人,是亚历山大手下大将建立的希腊王朝,为保证血统纯正,法老家族世代兄弟姐妹通婚,所以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是小法老托勒密十三世的姐姐兼妻子。当时克莉奥佩特拉被托勒密逐出都城,正巧恺撒追赶庞培来埃及,埃及和罗马是相互独立的,恺撒敌友不明,托勒密杀死庞培就是为了讨好恺撒,而克莉奥佩特拉则是把自己作为筹码,来笼络恺撒。恺撒最终帮助克莉奥佩特拉登上法老王位,击败了托勒密。恺撒等埃及局势平定下来,取道中东巴勒斯坦和今天的土耳其回到罗马,路上迅速击溃了博斯普鲁斯国王法纳塞斯Pharnaces的叛乱。这仗胜得非常干脆利落,在恺撒给罗马的捷报中,他用和打仗一样干脆利落的六个拉丁词,写出了千古名言“我来临,我见到,我征服”。
恺撒回到罗马以后,又提兵远征北非迦太基地区,消灭了元老院派的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西庇阿后代),然后再赴西班牙,消灭了庞培的儿子格奈乌斯 庞培指挥的元老院派军队。从此天下大定,恺撒回到罗马,被任命为终身独裁官,威加海内。罗马贵族既惧怕恺撒的势力,又害怕他会称王,共和派元老马古斯布鲁图斯Marcus Brutus(是罗马共和国第一任执政官,共和国的缔造者布鲁图斯的后代),和卡西乌斯Cassius合谋,于公元前44年3月15日,将恺撒刺杀于元老院会议中。据古书记载,有预言家事先说恺撒会死于3月15日,恺撒那天去元老院开会的路上,碰到预言家,讽刺地问“今天不就是3月15日?”,预言家回答“是的,但尚未过去”。
这一部分罗马史多数朋友都耳熟能详。影视作品呢,除了“埃及艳后”,我还推荐这两年HBO和英国BBC合拍的电视连续剧“罗马”,总共只有2季。第一季从恺撒渡过卢比康河,开始内战讲起,直到恺撒遇刺结束。第二季从恺撒遇刺,讲到罗马帝国建立为止。这部片子故事的大致轮廓比较尊重历史,但是人物关系完全是虚构的,很多关键地方也是戏说,可是连续剧“罗马”有一点特别好:它反映那个时代生活,服饰,饮宴这些细节,考证特别讲究,确实很接近罗马社会的真实。
(未完待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恺撒死后,罗马城里的局势一度非常微妙,恺撒派和共和派谁也不敢乱动:那年的执政官一个是恺撒,另一个是恺撒的副手安东尼(就是“埃及艳后”里那个),而罗马市长是恺撒的骑兵司令雷比达。所以恺撒派掌握罗马城防。而共和派的另一个布鲁图斯时任山内高卢行省总督(Decimus Brutus,不是刺杀恺撒的那个布鲁图斯),换句话说,他是当时离开罗马最近的手握重兵的军阀,恺撒派怕他进军罗马,所以不敢乱动。元老院当然是同情刺杀恺撒的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可是惧怕安东尼和雷比达,也不敢明说。安东尼代表恺撒派,和元老院达成妥协:为恺撒举行葬礼,但是也不追究刺杀恺撒的人。在葬礼上,安东尼发表了一篇特别煽情的“在恺撒葬礼上的演说”,把罗马平民煽动起来,罗马的平民本来就拥戴恺撒,这时发生了暴乱,火烧元老院,刺客元老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逃出罗马转往东方,招兵买马准备和恺撒派开战。这时,罗马城里来了第三股势力:17岁的恺撒养子,屋大维。
屋大维Octavia是恺撒姐姐的外孙,也就是恺撒外甥女的儿子。恺撒看重屋大维从小表现出来的政治才能,把他收为自己的义子(罗马人是不讲究辈分哈),在遗嘱中立屋大维作自己的继承人。这个所谓“继承人”,只是继承财产和姓氏,绝对不是继承官位,因为当时还是共和国,没有“王位父死子继”这一套。屋大维当时只有17岁,既没有名望也没有战功,恺撒遇刺的时候还在希腊留学呢,论地位论武力,跟安东尼,布鲁图斯这些人根本没办法相比,就算继承来的万贯家财,当时也由安东尼管理,而安东尼根本不打算把这笔钱交给屋大维。但屋大维有两样东西是别人没有的:一,他姓恺撒,这就是政治资源,全国的军队士兵都崇拜恺撒;二,他运用政治手腕的天赋甚至比恺撒还厉害。
甫入罗马城的屋大维,充分施展了无中生有,朝秦暮楚,空手套白狼等等政治技巧,在一年之内,就从19岁的白丁,变成手握重兵的罗马执政官。当时恺撒派控制罗马局势,恺撒派大头领安东尼,强迫元老院宣布山内高卢总督,元老院派的德西摩斯布鲁图斯为人民公敌,领兵征讨。恺撒派各大将分赴各地执掌兵权。可是安东尼一离开罗马,元老院马上变卦,宣布安东尼为人民公敌,命令德西摩斯布鲁图斯,和这一年的两位执政官率军,前后夹击安东尼。住在罗马城的屋大维呢,出人意料地支持元老院,而且踊跃出征,以副统帅的身份,随同两执政官征讨恺撒派首领安东尼。在战场上,安东尼被击败,可是安东尼非常善战,两位执政官也被打死。因此,屋大维就填补空缺,成了元老院派讨伐军的总司令。屋大维再跟被击败的安东尼讲和,这样安东尼也不那么趾高气扬处处压屋大维一头。安东尼联合从高卢赶来的雷比达,消灭了德西摩斯布鲁图斯,而屋大维恢复凯撒派本来面目,回兵罗马,同安东尼,雷比达结成“后三头”同盟,彻底控制罗马局势,以十九岁的年纪,凯撒儿子的身份,顺理成章地当上罗马执政官。
三头同盟在罗马大杀元老院贵族,连老资格的罗马文学家演说家西塞罗也被害。西塞罗虽然是元老院的共和派,但他出身平民,品行端正,连凯撒也很尊重他,虽然政治上是对手,但屋大维奉西塞罗为半师。西塞罗在元老院接连发表演说攻击安东尼,这次安东尼坚持杀掉了西塞罗。这时,共和派只有逃到希腊的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拥有重兵,雷比达留守罗马,安东尼和屋大维联合统兵东征,凯撒派和共和派各有19个军团,大约8万步兵2万骑兵。屋大维体弱多病,而且打仗不行,由安东尼出任统帅,在公元前42年,经过两次菲利比会战Philipi,彻底击溃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的共和派军队,布鲁图斯和卡西乌斯自杀。这次战役,决定罗马共和国注定寿终正寝。
凯撒派赢得最终胜利之后,安东尼和屋大维不可避免地要为谁获得最高权力而冲突。除了后三头的三个人以外,争夺最高权力的,还有庞培的小儿子,塞克斯图庞培Sextus Pompey,他当年沦为海盗,现在控制着地中海的制海权。本来安东尼是凯撒派公认的领袖,而且作战能力比屋大维高出很多,但是此后十年有几件事情改变了力量对比。后三头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得到整个东方和埃及,雷比达得到北非,屋大维坐镇罗马和高卢。不久,安东尼的妻子福尔维娅和弟弟卢修斯安东尼在意大利半岛起兵反对屋大维,被屋大维驱逐,但当时安东尼在全力准备东征帕提亚帝国,为公元前52年克拉苏阵亡的卡莱战役报仇,无暇西顾,而屋大维也不敢惹安东尼本人,所以这次战争以讲和告终,屋大维在意大利半岛排除了安东尼的势力。
然后,三巨头合作,商定会攻西西里岛上的小庞培。安东尼仍然准备东征帕提亚,只提供舰队,本人不出征。屋大维和雷比达分别从意大利和北非,南北夹攻西西里岛。屋大维不象凯撒:凯撒本人是古代四大名将之一,屋大维的政治才能甚至超过凯撒,但却不会打仗,幸好他可以依靠大将军阿格里帕Agrippa。阿格里帕和屋大维从小就是朋友,两人同岁,一起在希腊留学。当时两个人去算命,算命先生先看阿格里帕,说你将来贵不可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屋大维听着不是滋味,就转身想走,阿格里帕说既然来了就算算吧,结果算命先生一看屋大维,直接说“你就是世界的主宰”。
阿格里帕率领舰队经两次海战消灭了小庞培,而战役结尾,盟军雷比达为争夺胜利果实,几乎与屋大维和阿格里帕兵戎相见,屋大维只身进入雷比达的军营,凭借凯撒的名字,策反了雷比达全军。雷比达成了光杆司令,只好降服屋大维,交出兵权,去罗马做了个地位崇高但没有实权的最高祭司,最后得享高寿。屋大维在西部大获全胜,而安东尼那边,远征帕提亚失败,声望和实力受到损害,他还成为埃及艳后克莉奥佩特拉的情人,这让罗马人很不以为然。而屋大维胜利以后,阿格里帕以卸任执政官的崇高身份,屈尊去当官位很低的罗马营造官 Aedile,在任期当中以屋大维的名义,举办大型娱乐角斗活动,在罗马城大兴土木,建造引水道和各种公共建筑,为的就是为屋大维收买民心。
经过十年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公元前32年,屋大维操纵罗马向埃及宣战,他很有策略,不向安东尼宣战,而是向外敌埃及宣战,明知道安东尼肯定会站在埃及艳后一边,但屋大维却不用承担挑起内战的罪名。公元前31年,阿格里帕在决定性的阿克提姆海战中,战胜安东尼,安东尼逃回埃及首都亚历山大城自杀,克里奥佩特拉也用毒蛇自尽,埃及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从此彻底亡国。而罗马共和国的五百年历史,也注定走到尽头。
(未完待续)
发现古罗马人身上的兽性一点也不亚于其作为人的理性。两者那么自然的交织在一起,看的我好是目瞪口呆了一阵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啊
可以作为看罗马史的提纲。
俺原来了解的罗马史都是一段一段的,某些关键段落和精彩瞬间很清楚,总体上谁先谁后也知道,但中间的衔接不甚明了。现在看了这个史话大纲之后就贯通了,哈哈。
献花收藏,继续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