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那年庐山 (一) -- 史文恭
黄就任军委秘书长确实和粟就任总长同时,是我记忆有误。
但并不等于黄克诚在批粟中就没作用,实际上黄的作用很大。
58年军委扩大会议之前的传达会,黄就绕过粟裕。军委扩大会议期间,黄多次向毛泽东单独汇报并向会议传达指示,把会议导向批粟。另外,扩大会议决定的粟裕三大错误中,“一贯反领导”是聂提辖发明,“向国防部争权”是彭总发明,“告洋状”一项则是黄发明的(这个没把握,是耳食之言)。
从情商上来说,彭估计是零以下.
抛开动机等等原因,从最理想的角度来说,彭为民请命, 但开会开到这样都已经是往右转了,做啥还要把大家都已经认同的事实再强调一次?
换了谁都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不是? 更何况太祖是什么人呐?整个就是一皇帝么.
孰不知宰相可以犯错皇帝不能犯错?
一次战役之后有二野的部队吗?
识人方面彭不见的比别人强,毛又那么难以全面认识。
其它人也认识不全面,要知道自己后来的下场……,事情也不会这样了。
“我要死了。许多同志对你有恐惧感。怕你造反。”
要是都这样了还认识不足的话... ...
私心猜想还是不服啊.
我有个体会,看党史,不要把任何人当圣人,也不要带着对圣人的期待去看任何人。
否则,当你发现事实和期待相差很远的时候,就要承受打击。高文谦研究了半辈子周公,最后受不了这个打击跑美国去了。
关于庐山会议,除了彭帅个人性格为人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寸劲”集中到一起让他翻了车。
一个是周小舟、周惠、李锐几个人聚会私议,被罗大将发现并告密,而这几个恰好是在小组会上对彭帅来信共鸣最多的。由此引起了“非组织活动”的怀疑,这个罪状其实在党内是相当厉害的。
第二是前总书记张闻天对彭帅来信也表示赞同,而毛泽东基于党内斗争历史对张闻天一直有较深的疑虑,因此给张去信讽为“文武合璧”。
第三是彭帅此前陷入高饶事件,在毛泽东的保护下才得以过关,但是这给彭帅抹上的阴影总是挥之不去的,至少刘少奇对此就始终不能释怀,政治局“帮助会”上反复强调。
第四是彭帅来信在参加会议的党内高干中引起某种程度的分裂。比如柯老、李井泉之流的地方大员、大部分省委书记和部长,对这封信的观点是强烈反对的,支持彭帅的是少数。所以毛泽东原本打算散会的那天上午,一帮高干还在围着彭帅对骂,以致于将毛泽东从睡梦中惊醒起来发一通骂,而这通骂反过来又成为高干们攻击彭帅的武器。
黄大将作为权力很大的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也支持这封信,对最高领导层的影响不会小。
但要明确的事实是,早在毛泽东表态之前,参加会议的多数人已是激烈反对彭帅来信的,这点很重要。也就是说,不能用“毛泽东专断不民主而压制彭帅”这么一个范式来理解庐山会议的进程。
建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只有党的军委,但军委的意志要转化为国家的行动,必然要通过一个政府部门,国防部就充当了这块招牌。这种情况直到成立了国家的军委才改变。
彭主军时也是主持军委工作的副主席,为何他的权力就是个人因素,而不是职务因素?
你这里说的是矛盾爆发以后。
我却认为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党史也和其他历史文献一样,最终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司马光等人著《资治通鉴》就是为了以史为鉴。历史本身的细枝末节,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很难达成共识。打个简单的比方,发生在我身边同样一件事,几个人对当事人的评价和事件的看法就大相径庭。但如果集体中多人对某人的评价是一样的,只能说他并不与这个集体相溶。文弓兄的此系列已列出了许多不曾涉及到的珍贵文献,引人深思,发人自省,善莫大焉。
能够完全做到客观叙事的当事人几乎没有,都或多或少有替自己掩饰的地方。历史研究者的主要工作就是从这些叙述中找出真实的东西拼合出事件的原貌。
彭上书是直接在太岁头上动土,严重违反“主席永远正确”这一普世真理,影响主席威信,也就是影响所谓党心军心民心动摇国本,这还了得!
说句实话,庐山会议是谁揭盖子谁倒霉,换了谁都一样!主席自己高姿态做做自我批评也就罢鸟,别人想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门儿都没有!更何况还有那么多跟风大跃进的乌眼鸡在盯着,所以不管有意无意,彭都是要倒霉的,区别顶多是主席早发作还是晚发作、大发作还是小发作。对于彭,太祖早已记在帐上埋好伏笔,58年林成为政治局常委即是明证。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