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忍不住了 -- 萨苏
我姨52年的大学生就给我提过复旦解放前野鸡得很.复旦的很多院士包括萨提到的谈家帧都是浙大, 交大院校调整的时候过去的.
翻拍专用三脚架是像放大机那样的,老萨不会有那个东西,不费那个话了。
翻拍的光源很有讲究,但这是黑白片,对光色就没有什么要求,五金店、汽车零件店里的机修灯(加拿大叫flood light)就可以,像这样的
左右两侧光源,调整角度注意消除反光,注意距离,避免高温引起着火。不要用机内闪光灯,反光厉害。
相机最好用DSLR,设定在手动对焦,ISO100或者200。要是没有快门线,用2秒自拍,避免震动。有的DSLR可以tether连接,直接连到电脑,这样就没有记忆卡的限制,也可以直接看效果。要是可以插外接电源,进一步省却了电池用完的麻烦。镜头有能够拍微距的最好,没有的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只要变形不大就可以,色差什么的不用考虑,老照片翻拍对清晰度没有多少要求。
三脚架不要用太便宜的,摇晃的三脚架比没有三脚架更坏。三脚架的腿要长,不搬着到处走,所以重一点没关系。云台要特别坚固,长时间90度不能松动。
可惜我太远,否则可以帮老萨一把。美国、加拿大的大城市相机店里都有出租,不知道日本是不是一样?可以出租相机和其他器材,要是老萨没有相关器材而买了又不常用,不妨考虑临时租赁。
天津的门户大沽口
说起来,萨也算半个天津人。按照长辈的说法,天津是个独特的城市,它既是个典型的水陆码头,又因为曾经存在多个租界而拥有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以至于带有一丝异国情调。
在国外发现的一批老照片,摄影者记录下了三十年代时天津的市井,无意间让我们对它当时的风情能够管中窥豹。
10路有轨电车,乘车的人和今天一样步履悠然。这玩意儿北京叫做当当车,不知道天津人当时怎么叫。 天津祥子 – 那时候的洋车,就是今天的出租 除了拉人的,还有拉货的,他们或是天津当时劳动者的最底层 当街怎么拉了铁门?这就是典型的半殖民地社会景象 – 那边是华界,“反帝爱国”的游行正在进行,而这边是租借,关上门就是两个天下 天津法租界入口处在检查行人,可以看到法国人典型的高筒式制服帽和欧洲风格的雨衣,不过从他们腰间的警棍看,这应该是警察而不是士兵。 这是卖西瓜的,让我想起侯宝林先生的相声,一下八个全宰了的金少山先生,是在天津卖西瓜么? 那个孟晓泉的广告,指的又是什么? 剃头的,这样掐着顾客脑袋理发,让人想到那副对联 --问天下头颅几许? 看老夫手段如何 冷不丁发现,当时天津人很喜欢剃光头。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天津街头已经有了报栏,《新天津报》和《益世报》不知道是谁家办的,从这么多人围观看来,当时天津人中识字的比例并不低
下面是三张连续照片,照的是天津华界地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把它们连起来看。
照片本身没有更多的意义,但是它承载的历史遗迹,或许就是那种所谓无形的文物了。
[完]
看着手中的照片,只觉得自己在暴袗天物,大多还是重拍的好,但随时去人家那里去拍,哪有这样大的面子呢?痛苦。。。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不过老萨需要一些时间琢磨这个呢,谢谢晨大
这样好的机会,不要浪费了。需要我做什么,吱一声。
还正有事请他帮忙呢
也叫摩电车,解放后还有,一直到1972年才停运,73年把轨道拆除。
现在又开新的了。
可那又是明显的挖坑行为
都已经向您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