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疏途清眺(一)——长春起义之磊落曾泽生 -- 清抒

共:💬31 🌺7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疏途清眺(一)——长春起义之磊落曾泽生

疏途清眺(一)——长春起义之磊落曾泽生

人生随时面临许多选择,但决定命运的关键抉择时机却不多。当面临人生重大转折的抉择时刻,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决定。在这样的时刻,或坦荡、或戚戚,彰显品格性情的迥异。

曾泽生(1902-1973),云南省永善县人,就读于昆明省立中学。一九二二年入唐继尧办的建国军机关枪军七队学习,因成绩优异,于一九二四年一月免试进入云南讲武堂十八期学习。一九二五年任黄埔军校区队长,次年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为黄埔三期生。

党史记载,在辽沈战役第一阶段的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至十五日,东北野战军四纵在塔山地区浴血奋战六昼夜,成功地阻击了从葫芦岛援锦州的敌军“东进兵团”。十四日至十五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经过三十一个小时的激战攻克锦州,扼住了国民党从东北沟通华北的咽喉要道,把蒋介石在东北反动统治的“生命线”一举切断。十七日,曾泽生率第六十军起义。十九日,第一兵团部及蒋介石嫡系部队新编第七军投降,蒋介石认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伪满洲国首都”长春宣告解放。

早在三月间,解放军攻占四平,曾泽生的第六十军当时驻守永吉,为保存实力,卫立煌等决定放弃永吉,令曾泽生向长春撤退。国民党吉林省主席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将长春以中山路为界,划分两个守备区,东边归六十军负责,西边归新七军负责。两个正规军及兵团直属部队以及勤杂人员约十万人。当时经过解放军长期的封锁围困,国民党采取“杀民养兵”政策,长春已逐渐成为一座饥饿之城,新七军尚有些屯粮,从永吉撤退过来的六十军,缺粮严重。空投粮食杯水车薪,士兵面黄肌瘦,步伐不稳,老百姓连树皮草根也快吃完了。至十月十九日长春解放,长春市民饿病死者共达十二万人。后期,解放军采取措施,成立数十个难民所,大量救济难民,围城期间,共发放4000吨救济粮及大量钱物。

第六十军系滇军,历来受“中央军”排挤,官兵早就不满。早在一九四六年五月三十日,第六十军一八四师在师长潘朔端带领下起义,一九四七年二月,滇军将领张冲投奔延安,以及解放军持续开展的政治工作,对滇军官兵均有影响。滇军内部较为团结,第六十军高级军官对卢汉、龙云比较忠诚,感情较深,正是由于顾虑云南方面的安全及牵连影响,曾泽生等六十军高级军官对于起义之事颇多踌躇。

在这样的背景下,时任国民党第一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第六十军军长的曾泽生之起义,虽有不得已的因素,但作出起义的决定,却大胆而坚决、而彻底。同时长春起义决心之贯彻部署,充分显示了曾泽生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

九月,曾泽生脑海中即强烈盘旋着六十军的出路问题。或困守长春、或突围沈阳,这两条路,都是坐以被歼,或者,直接反蒋起义。这个极其敏感的念头一旦产生,旋即成为目标。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二十二日晚上十时,曾泽生召集一八二师师长白肇学、暂编第二十一师师长陇耀商量部队前途问题,沉默良久,曾泽生坦率说出了自己的决定——率部反蒋起义。陇耀师长当即表示支持,白肇学师长伤感地表示,自己要解甲归田,两师长在曾泽生处激辩至凌晨五时方散。略微休息几个小时后,曾泽生又专门去找白肇学。白回住所后,不能入睡,见到军长,百感交集,再次交流后,终于表示,赞成军长的决定。两人都很激动,禁不住涌出泪水。随后,曾泽生分别试探郑洞国和新七军军长李鸿,判定新七军已无力阻止六十军的起义。

十月十三日夜,曾泽生与白、陇师长商定,于十四日派出被解放军俘虏后释放回来的团长张秉昌和另一团副团长李峥先作为代表,携曾、白、陇三人亲笔签名的信件与解放军联络起义事宜。预定十六日夜开始行动。并由陇、白两师长分别向新七军布防,对不太听从命令的暂编第五十二师,则安排张维鹏副官长扣留师长李嵩及其三个团的团长,逼其分别下命令,让暂编第五十二师听从指挥,拥护起义。

这中间有个插曲,正值锦州战役宣告胜利之时,蒋介石于十六日令郑洞国及曾泽生、李鸿立即突围。郑洞国决定当晚即开始行动,十八日正式突围。电令突围时间与曾泽生预定起义时间相同,但直到十六日下午,派出联络起义的代表才回来,曾泽生当即着手起义事宜,向二十一师营以上军官讲话,获得一致支持,并控制住李嵩等人。当晚(十七日凌晨一时),曾泽生即在烛光之下分别给郑洞国和李鸿写信。信曰:

长春被围,环境日趋艰苦,士兵饥寒交迫,人民死亡载道,内战之惨酷,目击伤心。......蒋介石政府祸国殃民之罪恶,有志之士莫不痛心疾首。察军队为人民之武力,非为满足个人私欲之工具,理应救民倒悬。今本军官兵一致同意,以军事行动,反对内战,打倒蒋氏政权,以图挽救国家于危亡,向人民赎罪,拔自身于泥淖。

信并诚恳劝郑洞国与李鸿与其共同行动。十六日夜间,暂编第五十二师副师长欧阳午虽然表示服从指挥,拥护起义,却同时向郑洞国报告,六十军于当夜起义。十七日晨,曾泽生派人将信送给郑洞国及李鸿。上午,郑洞国派出副参谋长杨友梅等人来见曾泽生。杨说,军人这样做,是不够恰当吧。曾回道,我们背叛的是无义,走向的是正义,难度不应该?再次表明了起义的决心。

十月十七日,六十军全军三万官兵正式起义。起义部队撤出长春的行进途中,国民党派飞机对六十军防区进行了轰炸。由于已有准备,部队未受损失。此后,李鸿和杨友梅也分别决定投降,郑洞国亦被迫放下武器。长春得以顺利解放,曾泽生功不可没。

一九四九年元旦刚过,曾泽生起义部队,被完整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曾泽生仍任军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后来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战争。在抗美援朝期间,曾泽生主动要求入朝作战。五十军功勋卓著,成为第一支攻进汉城的志愿军部队。在第五十军中涌现出白云山英雄团、帽落山英雄营、修理山和文衡山英雄连等光荣群体,曾泽生荣获朝鲜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1973年 2月,人民解放军中将、国家一级解放勋章获得者,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的曾泽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

对于曾泽生之起义,许多人认为是被迫而为之,我却感慨于其本性之纯厚,敢于打破顾虑之在高级军官中统一思想,以及组织工作之周密,同时向对自己有威胁的郑洞国、李鸿的坦白之磊落。其历史抉择,有利于三万官兵、有利于长春人民,有利于国家民族。非抛开小我,不能看清这一点,故记叙之。

关键词(Tags): #疏途清眺#一#曾泽生

本帖一共被 5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沙发!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赞一个,花一朵
家园 共产党的小郁闷

第一个攻进南京的和第一个攻进汉城的都是国民党起义部队。

家园 吴化文的军里只有三分之一是起义部队。

  三分之二是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

家园 郁闷的该是国民党啊
家园

愿以后再无内战,兄弟相残。

家园 长春最不地道的就是郑洞国

整天躲在司令部养猫玩,猫吃的都是牛肉罐头。明明走投无路想起义,到真起义的时候推卸责任,不想带头。

老百姓死的七七八八当然也不关他事。

家园 长春围困时候我家族有前辈就在城内

却没有太挨饿.邻居们也没有挨饿.

原因很简单.开始的时候确实粮食开始紧张.结果围城中间国民党军曾经组织空投,有2大袋粮食(据说有好几百斤) 从天而降砸在我这位前辈家的院子里....

结果这位前辈家里10几口子和邻居不少人就靠这点粮食硬是挨了过来.粮食刚刚消耗光的时候长春解放了.

家园 没被发现。

运气够好,抓住必死。

解围后,很多人逃往哈尔滨投亲,有人第一顿就吃多了米饭撑死。

北平围城时,有巡逻队,拿着大刀,卡车摇着警报器,嗷嗷的在街上转。家里有长辈在城里,看着空投掉下来,老百姓去抢,大刀队抓住立即杀掉。

家园 关于35军的问题

据说吴化文的部队投降时有两万人,那么剔除一些坏成份,怎么着也该有一万五剩下来吧,为什么后来和我地方武装合编时,35军总数才两万上下,而且是投降部队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这就奇怪了,那么多吴的部队怎么才剩下这么点?一直不解之中,哪位知情的朋友帮我解解惑?

家园 吴化文部有两次整编

第一次整编为“老”35军,第二次是和鲁中南纵队(六个团、1.4万人)合编为“新”35军,吴的老部队只保留了三个团。人数上的差异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吴部起义的时候人数有花头,而且起义过程中部队也曾经发生过混乱、有溃散的现象;二是两次整编,裁汰了不少人,吴部的不少军官也离开了部队。

家园 能不能讲讲白云山英雄团

149师都成山地旅了,这个团还在吗?要是裁了太可惜了,朝鲜战争我们可就这么一个英雄团啊。

家园 花曾泽生将军。
家园 现在西藏的山步52旅就是原50军149师,

白云山团的根还在52旅。而现在的149师则是原进藏18军52师于69年和原50军149师互换番号。

所幸的是这两支部队均未被裁撤,现都为军委特种应急部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