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上海人的潜规则,你知道多少? -- laska

共:💬134 🌺9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别光顾了潜规则呀

咱这还有明规则 -- 法律管着呢!磨叽违反了某些地方的潜规则,可动手在哪儿都是违法的。

家园 老兄,出门在外,

找这麻烦干啥?没事和别人斗这气,不干正事了。

我只是指出它是个潜规则,没说它犯不犯法。

上海的制度健全,保安马上来了,尽管可以上嘴。

大城市中心地区应该好些,保安巡警多。何苦呢。

家园 是啊

我在下面也批评那个上海男拎不清来着。

其实“动口不动手”这个上海规则就是以法律界限为基础的,当然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吵吵勿会少块肉,打起来肉要痛的”。

家园 所有规则的概括就两个字——文明

如果摩擦可以老拳解决,大家还要道德和公义作甚?反正有理的也会被打成没理的。

家园 还是有很多上海人管日本人叫东洋人

其称谓可以与“日本人”间歇性互换,以达到一种aliteration的效果。有时候也比“日本人”更带有轻蔑性和戏谑性。就像在上海不少学校里学生也时而称“老师”,时而称“先生”。

家园 是吗?还真不知道

上海住了十几年,从来没听到过上海本地人说过“东洋人”。也许我的生活圈子还是太小了吧?你听到的说“东洋人”的上海人中有年轻人吗?

而且“东洋人”好像没有更蔑视或戏谑的意思,一般上海人蔑视日本人的称谓也就是“小日本”了。

家园 听到过

有段时间住在虹口。那里因为上外的缘故有很多日本、韩国的年轻人,头发黄不拉叽的,身板特别瘦,脸色特别焦黄(估计在海滩上晒的),衣服看起来特别破特别难看但知道特别贵的那种,拖个拖鞋,挎个特夸张的大书包,三五成群特别吊儿郎当地在夏日的清晨或黄昏走在灰扑扑的东体育会路上,也堪称一个景致。旁边的中国学生难免不屑地冒出一句:“东洋人,侧那。”

家园 你试着用上海话说说“小日本”看

很多普通话词汇在上海话里是非常拗口的。

家园 虹口以前是日租界

是不是与日本有联系的历史遗存就多一些,包括这个称谓。

我在比虹口更东北面一些的一所大学待了四年,从来没听见我的上海同学说过“东洋人”。那时候,这所大学里有大约三分之一是上海本地生,现在好像超过三分之二了。

家园 是有些拗口

不过也听到有人说啊,我在发前几个贴的时候自己嘟囔了好几遍呢,也说得清楚的。

当然雷兄如果是在上海土生土长,在这方面您是比我更权威的,除非我把我的LD搬来做救兵。

家园 不是真的日租界

只不过日本人很多。

家园 各地大概都不一样。在上海

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尽量不要动手。小孩之间打架,先动手一方是要失理的,即使你本身是占理的。

付帐这个,基本都是aa的。如果是很熟的朋友,会轮流做东。

哈日韩的,80年代上海哈日的可能不少。现在已经很少了。在我看来,喜欢日韩的似乎现在在东北和山东居多,毕竟那边比较近。

上海人虽然精明,但论务实,未必比得上浙江和广东人。

“乡下”这个说法,本身只代表地理概念。因为上海人本来有不少是来自所谓的乡下,回乡下就跟回家乡差不多意思。而“乡下人”是有一定贬义的,不过这个仍然只跟素质有关系,上海同学间还经常开玩笑或自嘲为乡下人。

另外地域歧视在上海年轻人中间应该已经相当淡了;很多人的父母,本身就是外地来沪的,而且因为当年入沪困难,能留下来的多是人才,一般社会地位至少在社会中层。

家园 呵呵,我就是“乡下人”

从小在一个当时来说很边远的区长大的。那个时候大人要去趟市中心(主要是黄浦区),也称作是“去上海”。

家园 关于“日本人”

上海话里日本的发音应该是“则本”--则本宁。

“小日本”的话应该也是“小则本”,但会有不少人 念成“小了本”(开口小一点)和“小腊本”(开口大一点)。这个就不好好说了,从渊源上来说,“了本”和“腊本”,应该是“发国楞”(苏北人)的发音,但现在如果还有人这么说的话,要不就是家里祖籍是苏北的,而且还有人说苏北话,要不,就是现在很多小青年上海话发音都不准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人叫日本人为“小日本”的确实不会多。

但是,反过来说,上海话叫日本人是“东洋宁”也肯定是极少极少的,可能有些老人家还会这么叫,如果是年轻人的话,有可能是受到家里老人的影响。

但从总体上说,上海人对日本人没有什么普及的称呼,只是轻描淡写谓之--则本宁(日本人)

家园 烘虹口更东北面的大学--

不是同济就是复旦了。同济可能性更大。同济应该是离虹口最近的一所大学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