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加拿大的大学工程教育出了问题 -- 晨枫
话说回来,我也19年没回裤子大,不知现在的课程如何。
当年?理论超级多,电子工程系,四大力学一样不少。计算方法和声学测量,电声换能器倒是也有,读了五年书,也差不多就是最后一年半有用。虽然BASIC, Fortran 和c都学过,但是上机时间太少。
因为有专门的清洁工。一个工作要10几个小时,记录有电脑,工作就是把测试件放进去到时候再拿出来。
80年代初见过后来调入清华的程式先生,中大电机系四大金刚之一。
要是大三、大四的coop还做这个,有点不像话了。
关键是从小培养的观察、记录、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现在的家长,多半都期望着孩子成为社会竞争的成功者,但是到底什么是成功,到底该怎样达到成功,就不那么在乎了。也就是说,大家多半都是管结果(要成功),不管过程(怎么干、干什么),至于意义(什么是成功),管他去呢。
小时候就不停的上课,这个班那个班,奥数、计算机、钢琴、舞蹈。。。。。。。。小孩子几乎完全没有自己主动去干点什么的机会,永远都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主导下活动。
最后到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念过的书不知道怎么用,现场看到的东西跟书本知识对映不上,算盘珠子一样拨一下动一动。至于学校里没念过的,不会的,不会自己学,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前兵部尚书拉氏的名言就是对他们的最佳描述。
教育改革什么的国家大计,我们升斗小民说什么都必然是人微言轻的,管好自己孩子,带他看看小草是怎么生长的,蜗牛是怎么爬行的,展示完了之后就尽可能给他自己的空间,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去吧。
我一直想涂一篇为什么现代北美人“怕数学”的问题,涂了一半又放下了。写飞机、写旅游好玩多了。以后还是接着涂吧,应该和你说的问题有关,关键在于现代年轻人在“快餐文化”中成长,instant gratification压倒一切,所以对需要思考的事情已经陌生了。
在德国,周末可以看到不少父母带着孩子,骑着自行车在田野里乱逛;博物馆周末总是很多人;买东西时候售货员会主动要求你给他凑零钱。
而在北美(LA),周末通常全家去逛Mall,或者看电影,收银员只会按照收款机上的数字数给你零钱。
二战以后美国的生活方式,尤其是祖孙两辈的关系的淡化,以及父母在子女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是现在这些危机的社会基础。
没想到俺们东大的学生对母校评价挺高。
俺在基础学科,对这方面感受不深。
看你的ID就有点面熟,前面是南京,后面是电源,开关?(认不得几个英文)。
现在东大整天喊要建成研究型大学,不知以后的路怎么样。
这是说到点子上了。许多常识,其实不学人也知道,但是这些常识变成科学知识就保证了我们知道什么时候这些常识发挥多大的作用,会有多大的影响。所以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是也。
这里每个学期只有12到14周时间。往往是第一个月松松垮垮懵懵懂懂,第二个月初尝滋味,第三个月应付考试。其实没有什么时间去体会和思考。
而国内每个学期是20个星期,这个合理的多。刨去头尾各三个星期和其他事件,还有至少有12个星期的学习和思考。这样就可以把学习稍稍深入一点了。
的数量不多,这都说明大学教育总体上重基础轻实践的现状一时还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