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打雪马里,我们缴了英国人三十多辆坦克 -- 萨苏
在这个物质生活快速发展的今天,好多国人已经忘记了历史,萨兄的文章让人知道了昨天的艰难和今天的来之不易。
老萨要不采访一下老人,关于当时部队伤亡的具体情况
他们是先头部队63军负责突击的,他们的动作很坚决果断,强渡阶段没有受到太大损失。
但是另外一个方向的64军突破不力,新投入的65军又上不去,5个师拥挤在20平方公里的地域上,遭到了远程火力的重大杀伤。导致63军打开的突破口没有用处,从歼灭战变成了击溃战,只吃掉了英军一个营。
具体那5个师到底伤亡多少,我也不知道,不过可以请教手上有那个卫勤统计的大牛,那本书应该是权威了。6万是不可能的,整个第五次战役,包括后期惨烈的阻击战,损失也只有8.5万人,其中还包括1.7万被俘。
全连剩了几个人,他是炮兵。
盖掉几万人那肯定是胡说八道。
真正渡江时候损失最大的就是63军,确切地说是189师,为此师长都被换掉了,其损失是师属炮兵被敌军飞机打掉。其他几个军师都没有这样的人事调整,由此可见损失尚不及63军。
抗美援朝战场上对战术指挥要求几乎可称苛刻,很多军官因为小小的失误被一撸到底,那些失误今天要是抗美简直可以称作功勋的。我了解到这个情况的时候很是惊讶,但确实是事实。
记错了,打得好的突击部队是徐信的187师,10分钟突破临津江防线,志司都表扬的。
189师师长被撤换,应该不是因为损失大,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完成战术穿插任务,导致英29旅只有一个营被包围。实际上,该营事后得了美国和韩国的嘉奖,还挺能吹的。“The 1st. Battalion, Gloucestershire Regiment, British Army and Troop C. 170th Independent Mortar Battery, Royal Artillery, attached, are cited for exceptionally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duty and extraordinary heroism in action against the armed enemy near Solma-ri, Korea on the 23rd, 24th, and 25th of April 1951.”
损失大的还应该是64,65军那五个师,军史上都有伤亡惨重之语。
没有完成战术穿插被撤职的,不是师级指挥员,是另外一个人,我前几天还采访过他。
后来带着189在铁原死扛的蔡长元是代理师长兼政委。
摘自《将星长歌》
一,杨老所在部队的番号问题,
参加雪马里战斗的部队应该是志愿军63军187师560团,以及配属的189师565团一个营,566团应该是跟随189师主力在土桥厂方向,未参加雪马里战斗。
外链出处地图
二,缴获的坦克数量,是18辆还是三十多辆?
这一战,志愿军歼灭29旅“格洛斯特营”和一个炮兵连、一个重坦克连,毙敌中校营长以下官兵129名,俘敌副营长以下459名,还缴获火炮20门、坦克18辆、汽车48辆和一批其它军用物资。
原来的189师师长是个文气儒雅的眼镜将军,而蔡长文一直是做政治工作的,可这个做政治工作的这一回在铁原打得气壮山河.
只是这位师长的离职据我了解是因为炮兵被打掉,而不是穿插问题.
此外,您提到杨老部队番号的问题和坦克数量问题,现回答如下 --
566团主力的确在土桥厂方向,团政治部主任展化南亲自带步兵打坦克,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打掉了来援联合国军(可能就是那个菲律宾什么什么几个国家的联合部队)的首尾车,这一下中间的车都跑不掉了,换过来该“联合国军”损失惨重。
只有老杨在的一营尖刀连一部(含连长)跑错了方向,他曾说过这样的事儿,连长报告 -- 我已经在土桥厂了。上面很疑惑,再问,还是说已经在土桥厂了。上面说你报告一下地形。连长说我这里面前有两条公路平行,左边有一个大烟囱的厂房(好像还说了别的,我没有记住),上面大吼 -- 不对,你误了我的大事儿了!
所以,他们只好就地参加了攻击雪马里的战斗。
这个“上面”,据我推测,应该是566团团长朱彪,一个极为剽悍的军人。这人打仗凶,话不多,很有男性魅力(这个里面有故事的,也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反正不是和当地朝鲜金达莱,而是他的上级提着枪找他 -- 那事儿还是人家自愿的,不该怪朱彪)。
而缴获坦克的数量,我曾跟河里安兄讨论过,觉得英军当地不该有这样多的坦克。然而老爷子就是这样说的,很肯定,自己部队开不走,交给四野的兵开走,细节也颇不似作伪,故此我全盘照搬。后来我和安兄讨论,认为情况可能是志愿军战士当时不能分辨履带式装甲车辆和坦克,统称为坦克了。
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那就是杨老回忆抓了一帮英国兵有男有女,而格罗斯特营的战斗记录中有营长在战斗后期下令医护人员和伤病员留在当地(应该是随时准备投降)的命令,还有一个少校自愿留下照顾。很可能他们抓到的这三十多个英国人,就是这批医疗人员,这样两国的战史就对上了。
非常感动,这才是中国的脊梁。
一定要讲!
不想麻烦萨苏。若实在没有,也只好麻烦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