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求助】中原地带是指的哪里?? -- 小洒新家
总是说“现在中原时间……”
布丁兄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关于河南的事,说的也很清楚。我只是借着话头,给关心河南的朋友们说两句,希望能有助于大家全面地了解河南落后的原因。
河南的落后问题有它的历史根源。
从远处说,明清之际,从美洲引进的高产作物(尤其是玉米)直接导致了人口超载和土地恶化。明末农民战争期间,开封被李自成水灌,百万人口,几乎无存。从此河南失去了地区经济的发动机。康熙以来,黄河水患日趋严重,单是应付水患,已经民力衰竭。
民国以来,中原大战、国内革命战争、黄河决堤、水旱蝗汤,导致居民外逃严重。陇海、平汉两条铁路的修通,为河南人口外流创造了便利。
由于周边省份人口也趋于饱和,外迁居民(往往无城市生活技能)和当地居民(铁路沿线的城市人口,相对素质较高)之间的矛盾相对突出。这是河南形象问题的根源。放在现代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看,部分居民的形象恶化、丑化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就像爱尔兰人背负的恶名一样(除了土豆和奶子,什么也没有)。通过妖魔化别人,来找寻优越感,为自己的问题找台阶,古今中外都不稀罕。河南的突出之处在于,河南人全国跑,所以那里出点破事,都能找到河南人头上。
解放后,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为了稳定粮食生产,基本上没有搞大工业,这是国家决策问题,不能全部怪到河南人头上。
文革中,中国科技大要迁到河南,当时的省头考虑到一万人的吃饭问题,挡了回去。除了没有远见,当时确实是自顾不暇。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经济发展还是比较迅猛的,但是出于稳定原因,利好政策很难轮到河南头上,毕竟地处中枢地带的16万平方公里上的1亿人口不能轻动。河南必须把农业放在第一位,这是和国家利益保持一致。根本上说,河南是工农业剪刀差里农字那一块,整体经济越发展,从河南剪掉的越多。
非典期间,如果不是河南的饺子,北京人还要自己煎摊饼吧。治理五小、治理淮河,都是拿河南的中小企业开刀。从全局意义上讲,河南做出了相当的牺牲。随着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河南过去的牺牲也许会有一定的补偿吧。
离开这样的前提,孤立地讨论“土”、“诈”、“穷”(多用在河南人身上),没有任何意义。
我听到过的最可笑的问题,是一个朋友问我,“当个河南人,你是不是觉得很羞耻?”我直接反问他,“我没做错事,我不羞耻。你读到研究生,这样问别人,你是不是觉得很羞耻?”
我父母分别来自四川和山东,我生长在湖北,上学后到的河南。在河南生活了很久,我只能说自己是河南人。拿河南人开涮,我见得很多,不过洞悉小小的心理安慰之后,实在懒得置一词。这次河里从“中原”扯到“河南”,再有人扯到“河南呗”,就说两句吧。
另外说一句,艾滋村,不光河南有,“阜阳艾滋村”、“秭归艾滋村”,都不在河南,也和河南人的所作所为没有关系。只是河南的问题暴露最早,被盯住了,安徽、湖北的领导们就松了一口气。话说回来,他们也算是广义上的“中原”呀。
河南人在中国的遭遇,以及乡下人在城里的一些遭遇,外地人在上海的一些遭遇,和华人在海外的很多遭遇,多少有点像。
不就是人口多,穷,没见过怎么糟蹋东西,让一些有了点钱的人看不起么。
跑了很多地方,乡下也很多,觉得穷的一样,不比其他省的贫困乡穷,就是有钱的都是政府公家国有单位的人,生意人地位不高,也富不了多少,大家挤破头去,官本位太重了。
某不法团伙,发现有卖血盈利之途后,旋即动员家乡邻里,或利诱,或拐骗之。但是也有少部分人是自愿的,有社会流浪乞讨人员,或以捡卖废品为生之人员。有的1个月卖一次,有的1个星期卖一次,记者乔装至秘密卖血场所拍摄,环境极肮脏,轮用针头那是更不新鲜……触目惊心。对了,印象中拍摄地是在湖北某地。
归根结底,一是当时有制度缺陷,血站没血了,血液来源渠道管理松懈,给不法之人以可乘之机。二就是,农村老百姓是真穷啊,若有办法,谁愿意眼睁睁的从自己身体里一次抽一大包血出来??
有些事情,有些人……反过来想想,要是真跟他们太较真了,还真是丢了咱们自己的脸,犯不上。
老乡,握手~呵呵
而且处于经济劣势。
犹太人在德国受歧视是因为一战后东欧独立排犹,大量东欧犹太平困人口作为难民逃亡德国。实际上那时候德国本土的犹太人已经完全同化,而且绝大多数是中上阶级,后来是受到外来犹太人的牵连。爱尔兰人在英国受歧视是因为十九世纪爱尔兰大饥荒,大量爱尔兰难民涌入英国。后来英国人歧视爱尔兰人的做法又作为风尚传入了北美。
河南人的遭遇也类似。上海人一般不歧视河南人,因为上海很少河南人。河南人长什么样说什么话上海人都不大清楚。
中国就三块儿,上海,上海南和上海北,个人感觉玩笑居多。
占有地势优越的人都以当家中宝为荣,以装足不出户的白痴为乐趣。真足不出户是不可能的,这实际上是炫耀族群优势的一种形式(足不出户某一中程度上代表他血统纯,优势集中),是一种动物本能。
人口多,经济总量还可以,一人均就完了。其他地方笑河南人,真是和笑自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