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那年庐山(二十六)组织的力量和党的团结 -- 史文恭
在八月四日之后,经过了林总,周公和胡服同志的开导,山上的中央委员们,已经清楚地明白了此次与会的意图。-------举一个小例子,刘伯承元帅在前一年的军内反教条斗争中,曾在彭总的主持下,受到很大的冲击,最后以老迈之年,残缺之躯坚持在全军高干之前做长篇检讨,场面之苍凉,令与会高级将领动容。---------此次刘帅也上庐山开会,会议组当时的住所安排,军队一块是一起的。会议人员有一次听到会后归来住所的刘帅问了叶帅一句:“你们组讨论怎样?”叶帅回答:“野心家嘛!”-------因为会议的内容对所有会议接待人员是保密的,所以这段谈话给当时庐山景区管理员的印象很深,留下了回忆。-------但这也告诉了我们,其实那个时候小组讨论对彭总的定性所在。
既然把彭总定性为野心家,那么为了党的团结,所有与会的高级干部显然必须和彭总划清界限。-----显然,和“野心家”是不应该有任何正面意义上的交往的。-----因此,对于彭总以及他的支持者的声讨就是对党作为一个组织的团结负责。-----作为一个列宁主义建党原则成立的政党,TG和西方意义上的那种松散的PARTY有着本质的不同。------估计任何一个西方政党都没有如此严密的组织,有如此理论色彩丰富的特色,有如此精密的“组织生活”,有如此严格的组织纪律。----这是TG作为一个以改造社会为己任,以建设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革命政党的特色。------因为这一点,决定了在庐山上,一旦彭总的上书被判定为不是工作上的探讨,而是主观上的“操娘”,就激发了这个组织原则。--------于是,作为组织的核心成员,他们必须维护这个组织的纪律。
所以,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所有当时庐山上高级干部批彭的出发点所在。-----那么,可能会有同学问,俺是否在暗示庐山会议的进程也是一个制度上的原因呢?回答是,这个疑问是合理的。但值得指出的是,任何一个制度都是有利有弊的,TG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在革命战争时代保障了TG力量所在的制度,因此,在艰难的斗争岁月,这一制度是必须也是发挥极大作用的。但这个制度显然有它内在的缺陷,它在保障了党的团结的同时,并不能保证党的团结所建立在的基础是否正确。
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表态批彭的中央委员都是怀着捍卫党的团结这一初衷开始他们的发言。对于有一些中央委员来说,他们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机会。每一次政治斗争都意味着会有一些位置的空缺,同时,对于像彭总这样作风生硬的领导人,对他心怀不满的下级也大有人在。-------像贺老总,罗大将,李井泉,康生,陈正人(东哥江西时代秘书)这些东哥的死忠,我们就不多说了,他们对彭总的义愤填膺是必然的。这里说几个有所发挥的发言者吧。
比较有名的一位是天才少年,娃娃司令,最年轻的上将之一(39岁),总政治部主任肖华。肖上将的能力是没啥说的,非常牛,后来官拜总政治部主任,接替的是被林总搞下去的东哥的前秘书-----谭政大将。肖上将很多人说他是对彭总怀恨,因为彭总骂他搞文工团,送女孩子到中南海陪东哥和其他高级领导跳舞是“选妃子”,其实这个原因不太对,因为之前俺已经解释过了,送女孩子去中南海伴舞,主要是因为安全原因,当时国民党在海岛还鼓吹“反攻大陆”的,中央领导工作之余,跳个舞,总不能随便找人吧。------所以用这个原因说肖上将是不公平的。-----其实,比较深层的原因在于肖上将本人比较热衷政治。对于他而言,此次批彭是一个机会,因此,他不是从会议主流方式入手,而是从彭总和外国反华势力的联系入手:
“萧华说:彭德怀同志在阿尔巴尼亚讲了一段话,说我们的党,在革命时期最大的危险是右倾。当夺取了政权以后,最大的危险是官僚主义,是“左”倾。(有人接着念了彭德怀在出访东欧几国时的谈话记录)
萧华说:我还怀疑他第二次与赫鲁晓夫的谈话,他们在一个桌子上,我们在另一个桌子上,没有大使馆的翻译在场。”
从肖华上将后面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在捕风捉影,------彭总如果要“里通外国”,至于傻到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和赫鲁晓夫大谈吗?-----因此可见肖上将此处的心术不正。---------不过肖上将这样的风派人物,总归不能长期做他的蝙蝠,后来文革的时候,终于骑不住墙,倒了。不过也算塞翁失马,没有在文革涉入太深,但后来邓公上台后,就把他外放到兰州军区了。
另外一位不那么有名的是苏振华上将。他对彭总的积极批判令人侧目。因为苏上将是老红三军团的,从彭总在平江起义起家,就一直跟着彭总直到长征胜利。而他对彭总的批判是:
“这次以彭德怀同志为主帅、张闻天同志为副帅发动的向党的猖狂进攻和分裂党的活动,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特点:(1)军人挂帅,文人当军师,明目张胆地发表反党的政治纲领;(2)锋芒是直接对着党的总路线、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3)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重新结合,卷土重来,但主帅是经验主义者;(4)选择党内外出现了一种新的事物,就是右倾情绪、右倾思想、右倾活动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大有猖狂进攻之势的时候,也就是在党遇到暂时的、局部的困难的时候,进行反党分裂活动。”苏振华还说:“彭德怀同志长期把自己装成一个君子,在军队和部分群众中是有一定影响的;同时,党的威信、毛泽东同志的威信,他分享了一份。如果不彻底揭穿他野心家的本质,不把他伪君子的画皮扒掉,是能迷惑一部分人的。”
这种对老上级的翻脸不认人,苏上将比较拿手。一九七七年,邓公第三次复出在即,胡乔木托人给邓公去信,自我批评在一九七五年对邓公批评发言的错误,为此道歉。邓公当时对带信人说,胡乔木的批评,他毫不介意,理解胡乔木当时的发言是形势所逼,而且也没有过头的话,-----有些人还骂他“五毒俱全”呢,(言下之意,胡乔木比这个人好多了)----同学们可能猜到了,这个骂二野政委邓小平“五毒俱全”的人就是二野一纵政委苏振华。--------后来邓公正式上台,苏上将惊惧之下,心脏病发作而终。
还有两位发言比较积极的是内定要接任周小舟湖南第一书记职务的张平化,和当时“南天王”陶铸。-----前者,后来坐镇湖南,青云直上,后来,文革时被提升到中央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后者,陶铸上山之初是纠左派的,东哥谈话中说到,陶铸就是地方一级差一点被彭总他们拉去的。-----所以,陶铸自然要特别表现一下,洗清自己。-----当时陶铸也是诸侯里面比较强势的一位,他的南天王位置,可是把叶帅顶走后升任的啊。
说到这里,顺便和同学们报告一下,上面的几个发言都是引自李锐的《庐山会议实录》,不过李锐的这部书显然有遮掩之处,他给出具体发言者名字的,除了上面列出的之外,这阶段发言批判彭总的还有一位黄永胜上将,但其他发言者,就是没有名字而只是冠名为“有人说”了。估计“为尊者讳”的名单应该不短。-----但俺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来源,所以就把李锐提到的这些给大家说一声。其他的,如果有同学有补充的,欢迎提供。谢谢。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是内定要
原来如彼
开玩笑地问一句:纳粹算西方政党吗?另外,严格的组织、纪律等可能是“革命党”的特色,所有负有革命任务的党或者组织可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特点。而共产党,本质上就是要革命的(因为其他的政党都是资产阶级政党,要么就是“叛徒”或者“修正主义”党,要么采取改良主义和他们联合,要么自己革命上台),所以信奉共产主义的党,多少要讲些组织性纪律性,tg这一套,一开始也是从苏共(整个党做为一个支部,对共产国际的命令都要绝对服从;同时还有个二把刀的年纪大一点的师弟国民党)学来的。现在西方各国也还是有各种左派和极左派党(共产党、托派党、斯大林主义党、毛派党、霍查主义党……),加上形形色色的极右党派,这两帮里面,不参加选举的那些应该是有比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政治性的,不像把持选举的那些中左中右的大党,根本就是为了选而选而已,能有什么组织性……
网络版,集中介绍了托派。谁有空普及普及。
纳粹所要求的是忠于元首,共产党所要求的则是忠于一种主义(纳粹其实也没什么理论思想)。因此纳粹只是要求行动上保持一致,共产党则更是要求在思想上保持完全一致。整风,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些方法,纳粹是没有的。另外组织严密的共产主义政党的建立始于列宁,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国民党的纪律性也是从苏联顾问那里学来的。
佩服,佩服。。。花之。
顺便补充一点,纳粹并不是没有理论指导,罗森伯格的理论虽然很混乱,但好歹也是一种理论啊。。
俺也想不太清楚。
照我过去的想法,理论体系本身是否严密,是否“看起来科学”,应该还是会play an important role的,比如,三民主义那一套,如果能叫理论的话,我觉得就不如共产主义阶级斗争那一套管用,尤其是战争年代天下大乱的时候。
但是这几年,Dracula这句话我也有点同意“......建立始于列宁,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样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党,虽然比英美的某些俱乐部式政党严密一些,但和列宁式还是有天壤之别----如果没有列宁“天才的创举”,呵呵,是不是也就是第二国际那一套了?
可以避免党的领袖的变更导致组织的涣散和分裂。中共历史上党内斗争极其严酷,但是失势的一方罕见有投敌的行为(个人行为是有的)。
苏振华对彭得华的批判还是中规中矩的,并没有高出毛主席定的调子;后来批邓是有些过火,但是毕竟不像肖华批彭那样阴狠。
教头这里对苏振华有些太苛刻了。苏振华的问题主要不在批邓,而在于后来站错了队,不幸错把宝押在了本家华国锋身上。
1979年2月7日,苏振华同志突发心肌梗塞猝然逝世。
海军副司令员周球保之子幸灾乐祸地写道:
从这两段简单的描述来看,如果仅从后果而言,此次中共高层的争斗是建国后党内斗争最残酷的一次。
苏振华死后,小平君仍然不依不饶,批示道:死了也要批!
这也是我读党史比较在意过的地方,花一个。
只是,后来隐隐觉得,是什么让党员们这么“忠”其实也挺复杂的----对某些认死理的书生,大概理论的比重大些;而对于“基本群众”来说,朴实生动的口号也许更有力?对于“山大王”,比如外国的夏伯阳和国内的旧军队将领,也许,领袖的个人魅力亦是要紧的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