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三则新闻,请诸位河友评论 -- 雪风加野分
你还粮食呢,去看看吧,不要数都算不清楚,连个谱都没有
就对中国人口下手了!
国家要是被你搞下去,白白搞死自己!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4/11/25/6615.htm
黄季焜:数字说话: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科学院)
第二点,从粮食方面来说,自1997年以来,中国变为粮食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在不断增加。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谷物年均出口1200万吨,到2003年这一年,净出口达到了1930万吨。这个也说明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在90年代后期也在不断的提高,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不断下降。.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4-41/200441-fm3.htm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曾对中国土地的人田承受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的消费水平计算,人口承受能力近17亿”。
http://www.agri.gov.cn/ztzl/xnc/fzlssc/t20080227_980536.htm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丁声俊研究员还指出,除大豆以外,中国的谷物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已经成为谷物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净出口谷物285万吨。2007年1~11月份,净出口770万吨。2007年12月份,中国净出口小麦粉13.35万吨,折合小麦原粮14.83万吨。
“出口多,进口少,说明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国际粮价再高对我们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大不了我们不进口了。”尚强民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http://www.eeo.com.cn/eeo/jjgcb/2008/02/25/92727.html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出口谷物645万吨,进口360万吨,全年净出口285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进口只有155.7万吨,净出口835.4万吨。
1,2007年国家科技最高奖,李振声,反驳布朗
http://dzrb.dzwww.com/dzzb/dzzb-jrgz/200702/t20070228_2023348.htm
粮食,自一九九零年至二00四年的十五年中,有九年生产与消费平衡有余,余额为五千七百多万吨。这十五年合计进口粮食一点九亿吨,出口一点五亿吨,净进口四千多万吨,相当于十五年中国粮食总消费量的百分之零点六,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
李振声指出,中国自己能养活自己的主要理由有:中国耕地、草地和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去年人均占有耕地一点四一亩,人均占有播种面积为一点七八亩,满足人均粮食消费所需要的粮食播种面积一点二二亩,此外还有剩余播种面积零点五六亩,可供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其次,中国科学技术对支持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中国的粮食生产十五年保持了年均百分之一以上的持续增长。
你还粮食呢,去看看吧,不要数都算不清楚,连个谱都没有
就对中国人口下手了!
国家要是被你搞下去,白白搞死自己!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4/11/25/6615.htm
黄季焜:数字说话:中国的粮食安全(中国科学院)
第二点,从粮食方面来说,自1997年以来,中国变为粮食净出口国,而且出口量在不断增加。从1997年到2003年,中国谷物年均出口1200万吨,到2003年这一年,净出口达到了1930万吨。这个也说明了中国的粮食安全在90年代后期也在不断的提高,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粮食安全水平在不断下降。.
http://www.beijingreview.com.cn/2004-41/200441-fm3.htm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曾对中国土地的人田承受能力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中国粮食最大可能生产能力为8.3亿吨,以人均500公斤的消费水平计算,人口承受能力近17亿”。
http://www.agri.gov.cn/ztzl/xnc/fzlssc/t20080227_980536.htm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的丁声俊研究员还指出,除大豆以外,中国的谷物进口量减少,出口量增加,已经成为谷物净出口国。2006年,中国净出口谷物285万吨。2007年1~11月份,净出口770万吨。2007年12月份,中国净出口小麦粉13.35万吨,折合小麦原粮14.83万吨。
“出口多,进口少,说明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国际粮价再高对我们的影响也不会太大,大不了我们不进口了。”尚强民告诉《瞭望》新闻周刊。
http://www.eeo.com.cn/eeo/jjgcb/2008/02/25/92727.html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出口谷物645万吨,进口360万吨,全年净出口285万吨;2007年中国出口谷物991.2万吨,进口只有155.7万吨,净出口835.4万吨。
1,2007年国家科技最高奖,李振声,反驳布朗
http://dzrb.dzwww.com/dzzb/dzzb-jrgz/200702/t20070228_2023348.htm
粮食,自一九九零年至二00四年的十五年中,有九年生产与消费平衡有余,余额为五千七百多万吨。这十五年合计进口粮食一点九亿吨,出口一点五亿吨,净进口四千多万吨,相当于十五年中国粮食总消费量的百分之零点六,对世界粮食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
李振声指出,中国自己能养活自己的主要理由有:中国耕地、草地和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潜力。去年人均占有耕地一点四一亩,人均占有播种面积为一点七八亩,满足人均粮食消费所需要的粮食播种面积一点二二亩,此外还有剩余播种面积零点五六亩,可供种植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其次,中国科学技术对支持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潜力。通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中国的粮食生产十五年保持了年均百分之一以上的持续增长。
全国小学的毛入学率已经好几年都在 90% 以上了,个别地区达到 99% ,相应的,每年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都在减少,说明什么?都出去打工了?
2002 年是 12156.71 万人,招生人数 1952.80 万人;
2005 年是 10864.07 万人,招生人数 1671.74万人
2007 年是 10564 万人,招生人数 1736.07万人
这几年,招生人数是有所增加,但是明显是千禧年的作用。而且,招生数增加,而在校生人数依旧在显著减少,只能说明,毕业的人数远大于招生人数。过了这两年,在校生人数下降的幅度只怕更大,到时引起的风波只怕不下 2005 年时的那样。
今年的报告还没出来,但做个算术就行, 2002 年出生人口数是 1647 万人 ,当年招生是 1952 万人。今年小学在校生人数,减少 300 万是无疑的。自 2002 年以后,出生人口数大致稳定在 1590 万至 1600 万人之间(不能再少了)。也就是说,六年以后,小学在校生人数是 9600 万人。六年内减少了 700 万人,当然,相比今年的 300 万还算是好的。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我们 2007 年高等教育的建设情况吧:
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一年录取 600 万人如果还没忘记的话,我们现在一年出生的人口只有 1600 万。大家好好想想二十年后是什么模样吧。
我和他们合作的共识就是“中国必须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至今为止做得还不错,7%耕地养活21%人口,可是,不要以为很容易。今年上半年粮价暴我和他们合作的共识就是“中国必须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养活自己”。 中国至今为止做得还不错,7%耕地养活21%人口,可是,不要以为很容易。今年上半年粮价暴涨,引发三十多个国家暴乱,你知不知道政府花了多大的力气控制粮价?又花了多大的力气抓粮食生产?粮食战争,和金融战争一样,拼实力的同时拼信心,所以,对外讲话大家都重点讲成绩(比如你引用的这些,我自己也写过文章批评布朗,今年的事),但对内,大家都重点讲问题,因为中国人多地少,根本没有什么犯错的余地。
以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实现得很容易,在人口或者耕地上可以随便放开,唯心主义想当然,这个是要吃大苦头的。
你们的错误就是 一提计划生育就是生的越少越好。
就是只生一个好。
一家生两个明明即稳定人口,也稳定人口结构,
偏偏就打上了放开人口的罪名?好象万恶不赦
的罪过!只能非生一个不可!
你们的不足在于,过于漠视人口结构的风险,
过于夸大了人口数量的难处。是算计失衡!
另外,即便让生两个,我看广大城市青年也不愿意了,
全世界这个生育意愿下去了,就没谁起来过!
这些社会学的考量,我们也是漠视的。
我什么时候说了一胎化就是好?我一直说的是计划生育是应该如何搞的问题,而不是该不该搞的问题。
反倒是你们,一直在说计划生育没有必要搞了。
目前所谓的计生政策,就是一胎化。所谓的二胎放开基本上影响并不大。
但是计划生育是否能压制人们的生育意愿,放开后是否会引起人口出生率的大幅反弹,尤其是后者,挺计生派是否能拿出确实的证据和数据统计?坚持计生政策放开后人口出生率大幅反弹的前提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的生育意愿是被这个政策强行压制住的,可这,真的是符合事实吗?
在高生育意愿区,尤其是所谓越穷越生的农村地区,恰恰说明即使在有如此严格计生条例的前提下,高生育意愿的地区的生育率,计生政策是也是控制不到的。放开后,是否会引起比现在更疯狂的超生?已经生了4个的,还会去生6个 8个么?
另一方面在低生育意愿区,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东部沿海的实践都已经证明了,一旦进入快速城市化的轨道,生育意愿都是会大幅降低而且是不可逆的。我想这点无论哪派都不会否认的,而中国正在进入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城市生育率的降低是可以预期的。
此外,就更不要提的是经过20年的教育诞生的广大挺计生派的自觉行动了,难道这些坚持计生才能救中国,坚持只生一个好的的谦谦君子们会因为政策放开就拼命超生了?
计生政策出于如此空前尴尬的阶段(想控制的控制不了,该超生的还是超生,能控制的已经基本不需要计生单位去控制了),同时他们还在浪费着大量的社会成本(无论是因此产生的供养公务员的费用支出还是社会抚养费的不透明),那这个政策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
问题就是面对这种现象做出相应的对策,而不是幻想老龄化会消失。
养老问题的解决方向,就是更高的社会劳动生产率加社会化的服务,靠家庭养老是不可能的。
农民,而实际上根本就不是,现在的中国,从事农业的人口已经明显少于工业和服务业的了,很多农村也有他们自己的乡镇企业,他们实际上无论生活工作方式还是思维方式,其实都是城市人的行为.而那些移民进城市的人,更是很快就成为真正的城里人了.
上边是我的城市农村的观点,其实这不只是我的观点,只要对社会有足够的观察的人,都会同意这样的看法.这也是为什么我总在强调总体生育率的问题.目前中国实际务农的人,已经不是绝对多数了.而为什么你却不肯面对这个现实呢?
然后我说说你的问题.你上边说了那么多话,很多都是你联想出来的,比如说什么"照你的逻辑, 北京上海代表中国, 成都代表四川, 河南的大城市代表河南",联想之后中间再插描述一下穷人们艰苦的处境,说一下那对河南夫妇的苦,还有什么"骨肉分离",宣扬一下悲情,让其他网友让上边你所讲的例子产生同情.最后顺理成章的站上道德至高点,想从道德的角度来压我,说我什么"当真是何不食肉糜, 看了几个大城市就赶英超美了?","也难怪有些人希望农村人继续多生,别无选择的为城市继续支付“人口红利”。 "最后的结论自然是我不仅是错的,而且是非常的很混蛋的,且缺乏人性的.
但是你这样的手段其实就是和台湾民进党是没有区别的.往往都是讲不出道理的时候,就把道理放在一旁,而用这些感性的词汇和演讲来把对手从理性的辩论中拉出来,搞彼此抹黑的攻击性论战.这个时候往往不是谁有道理谁正确,而是谁看起来更有道德,就谁更正确.事实被歪曲往往就是你这样子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你的想法非常的感性,不去查找正确的数据和资料,而是凭借自己的感受来思考,这样子只会让你变的愚蠢和狂热,而且缺乏理智的.
最后,我把我们的辩论往回拉一下.我先说一下我的主要观点,我认为中国总体总体生育率低下,需要尽快提高生育率才是我所想的.我也不知道你是怎么搞出什么这个那个,胡说八道一气,又说我这样又说我那样的,也不问问我是否有那么想过.你说你看到农村超生严重,但是统计数据无情的告诉你实际情况是生育率不足;你只看到贫穷,却看不到发达国家严重老龄化所埋藏的严重的养老危机,没想过将来人口30%多是老人的时候,人民会不会更加贫穷;你只是想当然的认为农村人多,而却不愿跳出户籍制度和所谓的城市人农村人的角度考虑,实际上农业人口多还是工业和第三产业人口多.
另外不只是经济角度,从社会角度来看,麻烦更多.河里有一个叫做同人于野写的{AMERICAN ALONE}的读书笔记的帖子,你去找来看看,或者去BAIDU一下;如果你更愿意看些高水平的学术性文章和书籍,可以看看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水平很高,最好看一下这本书,网上有,BAIDU一下就好.
13亿人口拥有18亿亩耕地同3亿人口拥有16亿亩耕地比,那家日子好过?如果说前者日子好过除非是有病就是别有用心。
茅于轼大教授最近有个论断,不妨去看看:外链出处
从这个新闻报道来看,国家当局对人口造成的资源紧张是重视和警觉的。
建议中国的计生委主任由国务院总理兼任以示重视和决心,(这不是先例,朱总理曾兼任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今天的三峡工程的战略意义已经充分显示出来了)。
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孝子再孝,其医护水平总不如专业医护人员。而集中的养老医护中心其效率和质量都是比孝子要好。在这种情况下,孝子要做的是经常去探望老人家。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如何使社会各阶层都愿意做义务医护工作(志愿工作者)。
另外评比生活质量应该比较人均身高和人均寿命。
如果单只是饮食问题的话,横向对比中外男性,再对比中外女性,差异还是很明显的。
日本曾经是人均身高比中国低,现在比中国高。
韩国 173.3
日本 170.7
中国 169.7
知难行易。大方向没有错,可并不是今天把儿子女儿们都一刀切了,明天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翻番,社会化服务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另一方面,无论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还是靠年轻人的生产劳动来供养老年人的,大家都知道这次美国三大即将被拖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沉重的社保负担,美国从当年50年代初的16个工人供养一个退休工人到今天的不足4个工人供养一个,就已经承受不住了。虽然中国的养老成本不如美国那么高,但是我们未来面临的劳动人口/退休人口的比例也会比现在的美国更恶劣,我们又凭什么对未来中国能靠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度过漫长的老龄化社会很乐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