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新中国粮食生产的研究 1.概述 -- 润树

共:💬864 🌺3434 🌵5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家园 南京兄解释更详细,谢谢
家园 劳动积极性不能完全决定劳动效率

有一点好像还没人反驳过:通常情况下,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生产或小群体协作生产(规模生产或批量生产)的劳动效率必然要高于手工作坊式(单件生产)的劳动效率。但是实际上劳动积极性这个问题在公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中都同样存在,那为什么没人从这个角度出发去提倡“作坊式的工业生产”呢?

家园 那您是否认为

分到家的土地种的和生产队的时候一样。

家园 农民有多少剩余产品?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恐怕都知道。

家园 积极性是个什么东西?

它能够生产粮食?

说个笑话,法庭上法官问犯人:是你打死了人么?犯人说:我没有,手枪射出了子弹,凶手是手枪。

您在上面的计算中,我发现80-84年,化肥,良种,投入的劳动力都在增加。计算完的结果您说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以上三点,和积极性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说,您的计算很正确,农民就是有天大的积极性,积极性能生产粮食么?

可是法官能把杀人的责任归于手枪么?

家园 是呵,为什么70年代没有达到亩产千斤

当然,要是在50或60年代就达到千斤那就更好了。

家园 重新贴一下

您如何解释经济作物的增长?

上四个因素加起来,共使产出增加25%,这样就只留下约10%的增长可能源于家庭承包制的实行。但这还是不具有说服力,除非能够将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体现在种庄稼的具体操作上,比如多施肥,多浇水,多松土,多除草等。这样做的效果应该不但在农业产值,而且在粮食产量上也显示出来。但对比 1984年和1979年的粮食产量,增长却只有22.6%。既然农业产值是按可比价算的,那么多出来的12.2%的增长就只能来自非粮食生产的增长了。仔细检查这两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分布和产出就可以发现,1984年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较1979年多出了6800万亩,增长约30%,而大豆,棉花,油料,糖料,麻类,烟叶等经济作物也确实都呈大幅度增长。那么,这12.2%的产值增长源自于这些经济作物是没有疑问的。

根据您在这里给出的数据,84年经济作物的面积为2.25亿亩。粮食面积我查了一下,大约为16.9亿亩。假设总的耕种面积不变。

农业产值84年比79年多出了34.8%。那么以79年每亩平均产值为1的话,84年的总的增产值为19.15x0.348=6.6642亿,其中粮食的贡献为16.9x22.6%=3.7968亿。取整计算,经济作物的贡献为2.86亿,则经济作物的产值增长为2.86/2.25=1.27。那么增长率为127%。除去播种面积,增长为97%。

当然这个很粗糙,经济作物产值应该比粮食作物产值高很多。具体的比例我查了半天,没有找到。但有这么个数据。

到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0 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33.6%,年平均增长4.95%;棉花总产量达到625.8万吨,比1978年增长1.89倍;油料总产量达到1191万吨,比1978年增长1.28倍;糖料总产量达到4 780万吨,比1978年增长1.01倍。

这样看来相距不多。

您的文章中对此的解释我只找到了一下文字

如此一来,实行家庭承包制实行之后农民积极性的提高,对农业的的增长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而且还欠着点。如果有人硬要说由经济作物带来的那12.2%的增长应归于家庭承包制,笔者也不作争议,但须指出,当粮食产量达到相当高度以后,必然导致部分耕地转到经济作物的生产,不管是集体制还是承包制,因为那样同样符合经济学家的“理性人”假设。

面积增加了30%,这个不用说了。但这个能否解释接近130%的增长么?按照您的理论,我扣除化肥,自然增长等因素。种子不可以等量,我按照50%扣除。您还有47%的产值得给我找出路。

家园 您如果读得仔细一点

就可以在本文的分析结果中找到答案。

家园 是这个东西 ----

这不是说生产者的积极性对粮食生产不重要,而是说这个积极性,即精神现象,必须在能够影响粮食生产的物质条件上表现出来,是可以认识的。

法官我就不当了。

家园 文中有答案

再次提醒您看贴要仔细。

家园 问题是

化肥和积极性无关,

1)林试图证明包产到户促进了化肥施用量的提高,是他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的想当然。80年代初,中国的化肥施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主要是生产能力不够。在此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化肥施用量的增加仅意味着化肥产量提高了,生产出多少就能销售多少,把它和分田到户以及农民的积极性扯在一起是无稽之谈。

良种和积极性无关,

劳力和积极性无关,

2)林以包产到户后那几年劳动量增加了15%作为农民的积极性提高的证据,是不充分的。这里面既有人口自然增加的因素,也与劳动效率下降有关。包产到户使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受到损害(润树:关于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一点回顾与分析,2008),有些农户连耕畜都没有或用不上,不得不靠劳动量的增加来加以补偿(有些当年在农村生活的网友披露,他们在十一二岁就被推上了生产第一线)。即使这样,劳动力依然紧张,那几年复种指数下降了4个百分点,就是一个佐证。

那么和什么相关。

家园 问题是要找对因果关系

您的引用只是表明,积极性提高没有带来粮食生产的增长,并不是说农民没有积极劳动。或者说,在集体制下,农民即使不那么“积极”地劳动,也可以获得那么高的增长。事实上,在长时段内,集体生产确实获得了更高的增长。1970年是这几十年中增长最高的一年,您认为积极性的贡献占了多大比重?

另外分田到户后农民的积极性可能是提高了,但林毅夫的那个证明方法不充分。因为从理论上说,劳动力增加了15%,完全可能是不得不如此,否则正常的生产都不能保证。

家园 那么您不妨告诉我

积极性要想提高粮食产量,除了提高化肥的使用,扩大良种的播种,增加投入的劳力以外,还有什么办法。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麻烦您再看一遍
家园 号称亩产万斤的时候又作了什么?

反瞒产。没错吧。

把计算中的口粮留下,其余的拿走,结果拿走了所有的粮食。

我无意揭老底,我只是想说粮食增产对于那时的农民意味着什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