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1952-1988农业生产数据解读:工农业发展政策最重要 -- 陈经

共:💬49 🌺19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张爱萍回忆录

《从战争中走来》第九章:艰难的航天之路

下载地址:http://www.strongwind.com.hk/product/9787500679561.aspx

家园 这个确实不是定论。

可能陈大去的地域位置的问题。 我是亲自问过我的父母,他们那代的人基本都是在集体时代累坏了身体,结果50多岁的时候就不能做什么重的农业劳动了,我们家的农田也都是送给别人去种了(当然也是我们家的经济好转了)。 那个时候集体种地,建设水利,开垦荒田,建设盐场, 我父母的说法是只有很少数人偷懒,被大部分人看不起,结果在本地找不到媳妇。 所以那时我们那对打光棍的人基本持鄙视态度,这也是由来。

家园 那时候是工分制的

偷懒是有,基本上都是钻工种的漏洞,但大多数人没法偷懒。工分制看的很紧,评分的标准基本上都是以能干的壮年为标准。这个说起来其实很残酷,有些家里主劳力病伤在身的,女人和半大的孩子,拼死拼活的干,也挣不来满分...

家园 老家的情况是这样,

没搞合作化之前,物价很纸、亩产很高,经常有老人回忆那几年的“好生活”(吃得好)。那时农民的觉悟也非常高。这个觉悟,就是对党的信任。家里有好多大水库,都是农民用筐抬出来的。附近不少村子,都人因此“累断腰”(这个至今不敢想象)。

合作化以后挨饿的历史就不讲了。

讲到修水库,再说说家里山谷里那条河。知青下乡的时候,修过一条石砌水坝,用来给新修的水渠供水。一点不亏张地讲一个数字:只通过一天水。后来水坝倒了,水渠也废了。这几年开山取矿太厉害,换在十年前,残留的水渠,还是很神秘的立在那里。

再后来,“新农村建设”又修了不少护堤、水井,基本上处于有人修,没有管的状态。从修建那天开始,不管是出资人还是承包商,都没考虑投用过。

家里老爷子一直比较犟,一直琢磨着给克强总理建议:在现有的农田水利管理体制下,有几个地方有选择地小修小建下就算了。几十年的钱都这么烧了,何必呢?

老头子的话,据我的理解,也就是中央只能直辖几个试点的农田水利项目;全国性的搞,就是全国性的烧钱。估计,下面的声音,也传不到克强总理的耳朵里。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