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漫话《昔日重来》和卡彭特 -- 重庆老牛

共:💬84 🌺16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漫话《昔日重来》和卡彭特

这个帖子本来是想跟在邓侃:【原创】Jambalaya后面的,因为他提到他也是卡彭特的粉丝,但写得有点多了,也想给这个版增加点内容,所以单开一个贴。

看这个帖子的名字就很容易让人想到那首著名的英文歌,即使你说没什么印象,只要人家给你哼一下“Every sha la la la。。。”那一段你也会恍然大悟,这是因为这首《昔日重来》(Yesterday Once More)曾经、现在或许将来都是许多中国人最喜欢的英文歌曲。

[MP=320,240]http://www.bbsland.org/upload_music/3736704.mp3[/MP]

可能许多国人(特别是和我年纪差不多的人)最早听这首歌应该还不是原唱,都是听成方圆唱的。那是80年代初期的事情,像这些优美的外国歌曲,还有台湾的校园歌曲,就像后来的好莱坞大片一样,还不能直接引进,于是只好周转一下,由国内的某个歌手来当一下二传手。那时候的成方圆就是以翻唱英文歌曲成名,王洁实和谢莉斯则是以翻唱校园歌曲成名。成方圆除了翻唱了这首《昔日重来》以外,还有《草帽歌》、《鸽子》、《红河谷》等,但真正动听、让人觉得余音袅袅的还就是这首,以致多年以后,我看到国内的音像出版社出英文情歌的时候还把它收录在里面。刚才我在Youtube里面找这首歌的时候,也是输入Yesterday以后就可以看到全名了,看来搜索的人还不少。

[FLASH]http://www.youtube.com/v/G5NZI8NmBLA[/FLASH]

这首歌的原唱歌手是上面说的卡彭特,英文名叫做The Carpenters,这个演唱组合来自洛杉矶,是一个二人组合,由兄妹俩组成,Carpenter是他们的姓,哥哥名叫Richard,妹妹名叫Karen,生于纽黑文(河里的潘涌大哥好像是在那里开他的酒庄吧),属于二战刚过的婴儿潮那一代(哥哥46年,妹妹50年)。63年全家搬到洛杉矶。在洛杉矶读中学期间,Richard的音乐天赋被老师发现(钢琴演奏)。之后Richard升入长滩加州州立大学,在那里,他结识了后来为他们写出《世界之巅》(Top of The World)等歌曲的John Betties。64年妹妹Karen进入哥哥的中学母校学习,并开始练习打鼓。

在65年,兄妹俩分别在钢琴和击鼓上面都练得不错,于是成立了一只爵士乐队,叫做理查德.卡彭特三人组,Richard的一个朋友Wes Jacobs加入。之所以组成三人组,是因为他们认为一只爵士乐队要三人才正好:一人弹钢琴、一人打鼓、一人吹号或弹贝斯。他们的演出获得过RCA唱片公司资助的一个奖,RCA还给他们正式录了音,但因为被认为没有商业潜力而被放弃(后来RCA的老板多半后悔死了)。

之后,Karen开始作为歌手在乐队中演唱,乐队也几经变迁、潮起潮落。但他们的风格因为太柔和了而始终没有得到当时的唱片工业青睐,因为那个时期走红的是甲壳虫、滚石这一类的风格。其间,有一家小唱片公司Magic Lamp Records曾想给他们出唱片,但公司却很快破产倒闭了,给他们留下了几张收藏者梦寐以求的早期作品(共发行了500张,而在Richard手头就有5张)。到69年,在他们母亲的协助下,几经周折,他们被介绍给了A&M唱片公司并签约。签约的时候,Karen才19岁,不到法定年龄,因此他们决定用复数的Carpenters来表示他们俩,这样可以由Richard签了算数,以避免这个麻烦,这就是Carpenters这个组合名字的来历。

这以后,他们的事业开始上路,第一张唱片主要收录了他们以前摸索阶段的作品,但第一次上排行榜还是翻唱甲壳虫的《Ticket to Ride》。70年,他们的新作《靠近你》(Close to You)首次登上排行榜首位,并连续四周排名第一,这首歌后来获得过RIAA(美国唱片工业协会)的最高荣誉 - 金唱片奖(我们熟知的《昔日重来》反而没有获过这个奖项),一夜之间,他们取得了成功。

整个70年代早期,他们的歌曲都接二连三地上榜并取得很好的排名。这期间,我喜欢的另外一个歌手,Carol King,曾经有争议地以一首《It's Too Late》使得他们的《Rainy Days and Mondays》没有上同期的第一。但是,从71年起,他们开始取得巨大的成功,好几首歌都成了Best Seller。71年Karen获得葛莱美新人奖,72年的Top of The World成为他们的第二首排行第一歌曲,并在全世界流行。73年推出的Now & Then专辑中有我们最为熟悉的Yesterday Once More,尽管这张专辑中真正上榜的是Please Mr. Postman,但《昔日重来》在英国和日本成了最佳作品。74年举办了全球巡演,在这一年他们演唱了什锦菜Jambalaya那首歌(就是上面邓侃介绍的那首),75年出的Only Yesterday排到第四。这段时间他们的作品奠定了他们在流行音乐中的地位,妹妹无与伦比的歌喉以及哥哥良好的乐感、杰出的钢琴演奏能力,使得他们的好多歌曲都成了脍炙人口的经典曲目。

76年以后他们开始走下坡路,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歌曲。他们开始收录以前的好歌出特辑,比如"The Singles: 1974-1978"。78年出了一张圣诞节日特辑,叫做The Carpenters Christmas Portrait,这张专辑收录了许多经典圣诞歌曲,至今也还能听见电台、商场在圣诞期间播放。这也是我买过的他们的第一张专辑,时间是在1990年前后,在重庆外文书店购得,距离第一次发行已经是10几年了,下面这张图片是专辑的封面,我买的是磁带,封面稍有区别。

点看全图

79年以后,他们开始被一些个人问题折磨。众所周知的是,Karen有厌食症,一直担心自己的体重,而Richard不得不开始戒除他对一种安眠药的瘾。80年,Karen与一个叫做Tom Burris的房地产开发商结婚,婚礼上Karen演唱了一首叫做Because We Are In Love的歌,这首歌稍后被收录进他们于1981年发行的新专辑Made in America,但这张专辑没有取得成功,只售出20万张,其中的"Touch Me When We're Dancing"最高也只排名16。Karen的婚姻也很快就变成了灾难,仅仅一年多以后,Karen就与丈夫分居,先是去了纽约一家医院接受精神疗法,后来又搬回加州老家,为了治疗她的厌食症,也为了重振她的歌唱生涯。

但是,Karen被发现每天服用大量药物(主要是治疗甲状腺疾病的、利便的、催吐的),以加快自己身体的新陈代谢,这些药物极大地伤害了她的身体,特别是对心脏。在纽约期间,她的体重有所恢复(增加了30磅),但这同时增加了她的心脏负担,使得她身体状况变得更糟。83年2月4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星期五早上,Karen在其父母家中心脏突然停搏,当即送往家附近的Downey Community Hospital,20分钟后医生宣布她已去世,时年32岁,而在这一天,她本来还要去跟她的丈夫一起签离婚文件的。

Karen的葬礼在稍后的2月8日举行,来宾名单中有诸多那一时期的著名歌手,比如Olivia Newton-John(老牌澳大利亚歌手), Petula Clark(其演唱的Kiss Me Goodbye被大陆收录进80年代美国流行歌曲磁带中), Dionne Warwick(黑人歌手,参加过援助非洲的We Are the World演出)。其丈夫也参加了葬礼,并将结婚戒指放进了Karen的棺材。Karen的骤然逝世也唤起了人们对于神经性厌食症的关注,许多名流都曾谈到这一点,包括戴安娜王妃。

Karen去世后,Richard继续整理发行他们以前的作品,并致力于保护他们的作品版权以及Karen的名誉,许多涉及到Karen的作品包括文章、访谈、小电影等都因为他的反对而流产,这可以从一个方面看出Richard对妹妹的热爱和没有照顾好妹妹的愧疚(我是这样理解的)。他还在他的母校 - 长滩加州州立大学设立了Carpenters Performing Arts Center,并赞助三百万美金给Thousand Oaks Civic Arts Plaza Foundation设立了音乐奖学金以纪念Karen。但是Richard没有在艺术上取得超越Karen的成就。1987年,他也出过一张个人专辑,叫做《TIME》。其中没有什么特别的歌,反而是Dionne Warwick和Dusty Springfield分别独唱的两首还可以。从歌名上就可以看出这张专辑其实算是献给Karen的,里面有:Karen's Theme, When Time Was All We Had,Calling Your Name Again,I'm Still Not Over You等。其中的主题曲是他作曲并演奏的钢琴曲Time,非常好听。这张专辑国内很少人知道,但我有。是91年还是92年到广州或者北京,在中图进出口公司门市部买到的磁带(如果你是与我相同时代的英文歌歌迷的话,你可能也会知道北京东四南大街那家中图的小门市部还有其它城市的外文书店地址等)。那时我还处于对Carpenters的狂热爱好期,所以尽管是花了我每月研究生津贴的四分之一(18元)也在所不惜。下面是YouTube上找到的Richard的演奏。

[FLASH]http://www.youtube.com/v/2NLej7i9yiE[/FLASH]

总的来说,The Carpenters的歌声在国外比在美国影响力要大得多,因为很多美国人觉得他们的歌声太甜太腻了。但是,在日本,他们拥有众多歌迷,他们的歌曲居然能够把日文歌挤掉,直接打上本土排行榜。1995年,Richard整理发行了一张专门针对日本市场的专辑 “22 Hits of the Carpenters”,竟然卖了两百万张,10年后还再版发行过。日本电影中经常出现他们的歌声,而在YouTube上,也有大量日本歌迷翻唱他们的歌曲。在中国,2007年的一个调查显示,超过50%的人选择《昔日重来》是他们听过的第一首英文歌曲(这个调查如果早一点做的话,这个比例还会更高,毕竟现在能听到的英文歌太多了)。卡彭特也是最早被接纳进入中国的西方歌手之一(另外还有威猛等,可能年轻的朋友们对他们不熟悉,有空我再写一个帖子介绍一下)。

我把我有的一些卡彭特的歌曲MP3(包括后来Richard的那个个人专辑)打了一个包,放到一个网络空间去了,不是全集,有同好可以下载听一下,特别是Richard的,很难找到的下载地址在这里,不能保证长期有效。所有歌曲和上面的这一大段文字都收集、整理自网络,也来源于自己的生活,我愿以此表达对我曾经热爱过的音乐家的敬意,也感谢网络上无名的提供者。

关键词(Tags): #音乐回声通宝推:daharry,
家园 赶在沉宝前面
家园 确实,美国本土对carpenter这对音乐组合不怎么样。

我还记得六,七年前,某天在公司时,哼着他们的歌,见一个年约四,五十的白人同事来到我身边做他的活,就顺便问了他是否喜欢carpenter 的歌,因为我想他们是同一个时代的。白人同事笑着说:你说那个哥哥喜欢妹妹的carpenters? 照他的意思是carpenter 两人是兄妹恋。事实如何,我没研究过。起码,据我观察,中年白人男子一般都不喜爱carpenter 这个组合。

家园 可以算一下

2003年40岁的人,就是1963年出生的。1979年16岁。前有BEATLES、猫王,后有滚石、鲍勃狄伦,还有THE系列的一大票乐队,卡彭特的歌都没怎么停过呢。

连QUEEN都可以算是七十年代末期的乐队,更何况随后就是MJ旋风呢。

80年列侬遇刺,84年LIVE AID。

赶上摇滚高峰期的人,难免不喜欢卡彭特。

这还不算JAZZ、BLUES以及其它流行乐队、歌手呢。

家园 国内一般叫《昨日重现》,
家园 送花致谢。。。

俺93年在北京也是买了他们的一盘专辑,有昨日再现这首歌。当时比较喜欢菲尔柯林斯。同时也觉的卡朋特的歌是太绵了些。。。

家园 我也曾经喜欢过菲尔.柯林斯

他的Against all Odds还有Another Day in Paradise都挺不错,但听的时间长了有点腻,跟卡彭特一样,所以没有很爱好。

卡彭特代表着那个年代,所以即使听腻了有时候还会再想听的。

一直最喜欢的是ABBA和Bee Gees的一些歌,百听不厌。

家园 花敬好文

俺也是81年从成方圆那盘磁带里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当时成方圆年方19,是东方乐团的新贵,被派往北美学习流行歌曲。她那盘磁带里收录的外国歌曲还包括拉丁民歌“感情”(Feelings 这是这盘带子里的第一首歌),美国50年代民歌“哦,卡罗!”(Oh Carol!),日本电影“排球女将”主题歌,美国 Paul Simon and Art Garfunkel 的“山鹰之歌”(El Condo Pasa)。不过我倒不记得那盘里有“草帽歌”。

我也一度很喜欢 Carpenters 的歌儿,一度认为 Karen Carpenter 和邓丽君是声线和艺术风格上最唯美的。现在虽然已经不那么迷她们了,但仍然认为 Karen Carpenter 和邓丽君 (还包括 Mariah Carey 王菲) 的声线超绝,是空前绝后无可替代的。而与她们大致齐名的如 Barbara Streisand (Andre Agassi的前情人), Whitney Houston, Celine Dion,苏芮、林忆莲、容祖儿、张靓颖等等都不具备她们那种独特的声线音质。

Carpenters 的东西很古典唯美,无论是配乐还是 Karen 的声线,都非常 sophisticated. 缺点是太黏,而且有种莫名的哀愁怅惘,让人听后不觉悲从中来,恍然之间生出一种悲戚和绝望,所以不算是太 positive 的体验。青葱少年,不识愁滋味,所以听到邓丽君、Carpenters的音乐会觉得莫名的感动和痴迷;待到年齿渐长,经历的挫折和伤痛多了,不仅不需要这种悲伤的感动,反而很惧怕,所以我不再听邓丽君、Carpenters、Paul Simon、齐秦... 但无论如何,Karen Carpenter 是唯一的。愿她在天国快乐!

家园 老酒兄,好久不见,先问个好

你这段话说的太有道理了:

Carpenters 的东西很古典唯美,无论是配乐还是 Karen 的声线,都非常 sophisticated. 缺点是太黏,而且有种莫名的哀愁怅惘,让人听后不觉悲从中来,恍然之间生出一种悲戚和绝望,所以不算是太 positive 的体验。青葱少年,不识愁滋味,所以听到邓丽君、Carpenters的音乐会觉得莫名的感动和痴迷;待到年齿渐长,经历的挫折和伤痛多了,不仅不需要这种悲伤的感动,反而很惧怕,所以我不再听邓丽君、Carpenters、Paul Simon、齐秦... 但无论如何,Karen Carpenter 是唯一的。愿她在天国快乐!

的确,你说到的那些歌手都曾经是我喜爱的,但现在基本上不听,想来的确是有你所说的因素在内。

很久不见老酒兄,一切可好?前段时间还在想是不是金融危机把您也给卷进去了,都很长时间不见您了。

花谢!

家园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公司总部已经被英国政府托管了(现在您知道俺在哪儿啦),虽然俺这边是整个公司里最优质的资产,但如果全球经济继续恶化,仍难逃丢车保帅被贱卖的命运... 不过俺倒也不如何烦忧,天无绝人之路,既来之则安之吧~~

兄喜欢听 Bee Gees,下面这首您肯定听过无数遍了。以后俺们多贴歌曲和音乐,用资产阶级的温情怀旧冲一冲无产阶级的戾气

[FLASH]http://www.youtube.com/v/n2HOiMeDOrs[/FLASH]

家园 这当然听过

但更喜欢这一首:

[FLASH]http://www.youtube.com/v/4XWYefe9EzI[/FLASH]

还有这首:

[FLASH]http://www.youtube.com/v/pAeLIyO1n9I[/FLASH]

这后一首我觉得特别适合集会游行之类渲染气氛用,03年在德国看复活节游行,就是被这首歌吸引过去的。

是啊,来点小资产阶级的“调情”吧,少点暴戾气。前几天看人为了媒体控制的事情吵架,心想要是老酒在又会有长篇大论来跟这些人说理了,这些人什么事情都没经历过还吵个啥啊,真的让他们经历过那一阵子他们才会明白什么叫做媒体控制的。

这段时间经常回忆起以前熟悉的歌手和歌曲,主要是因为我女儿现在也开始迷恋这些东西了(现在迷的是West Life,西城男孩),让我仿佛看到了20几年前的自己,这一代一代的轮回开始了。

您哪儿应该没事,皮还厚实着呢。

家园 煮酒真是感性男人

现在是天凉好个秋的年纪了。

家园 成方圆的这盘英文磁带危害很大啊!

我也听过,很喜欢。Simon和Garfunkel我到现在也喜欢,卡彭特听得少了点,但依然喜欢。不知道是永远不能像老酒那样成熟起来,还是怀旧的原因。这种mellow和melancholy是难以替代的。还有几个冷门的曲子:海顿的第一弦乐四重奏,李斯特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些都是开放初期最先到达中土的“西乐”,田头高音喇嘛里放的,已经刻到脑瓜的DVD ROM里了,抹不掉了。

家园 待俺去Youtube上搜刮海顿和老李

天底下能有几人如晨枫兄般情场职场春风无限!要做到 Forever Kid-in-the-heart,是种福分,更是寻常人等难以企及的奢侈

现在已经觉得大部分歌曲艺术感染力有限了,古典音乐开始不动声色地渗进来... 除了迷了20多年的古典吉他,迷肖邦和拉荷曼尼诺夫也已很久了

家园 “感性”二字可不敢当

那俩字倒过来,虽境界低了许多,固平生所愿也 不过仍然达不到这个境界

东子好吗?可有日子没见啦。祝你们全家春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