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日据时代的台湾情形(四)-- 皇民化教育 -- 北宸
殖民地脫離原宗主國後,很容易產生身份認同的問題: 我們是誰?
殖民地的人民與國家主體的另一群人有截然不同的集體經歷、截然不同的集體回憶。如果本身的過往又被邊緣化,本土化意識難免會漸漸抬頭。
但是我不認為"本土化"等於"獨立"。
這個我記得胡錦濤先生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座談會,也提到了這樣的話:
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台灣"意識不等於"台獨"意識。
你若是到台灣,會發現許多人把"愛台灣"掛在嘴上,但沒有什麼人談要獨立。
其實,前一陣子河裡一些朋友帶著嘲諷的語氣說在台灣看到"便當"兩字,覺得很不雅。
說實話,我一開始看了也覺得有一點悶。
後來我想大家或許不知道這是緣自日語,緣自那段被殖民的過去,
那麼我不妨寫這個系列。 (自己也走一遍這樣的過程,知道了很多原來陌生的事情)
我比較傻,就是覺得多一個人看,多一個人認識我成長的地方。
認識後,或許才能產生一些理解,你說是嗎?
很多台湾人就是“纠结”与此。至少从台湾论坛上,一堆人就是这种意思:“既然中国抛弃了我们,我们之间就恩断义绝了”。台湾人没几个能考虑到当时大陆上的几亿人的遭遇并不比台湾人好,他们觉得那已经与他们无关了。
本土化可看作是乡土意识吧,中国人的乡土意识是很强的,很多人爱自己的家乡不代表他不爱自己的国家.不过对台湾的那种"本土化"意识我还是存有疑虑,其含义并不纯粹是乡土意识,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按照媒体的说法,支持民进党的有40%的人,而民进党党纲是台独党纲,这意味着什么?我以前在别的地方曾说过,如果台湾是太平洋中部的一个岛屿,独立的阻力会很小,因为对大陆的军事战略没什么大的伤害.但她离大陆太近了,一旦独立给大陆的伤害是伤筋动骨的.
想想那离异家庭里的孩子,纵然离去的父母一方如何安抚,如何承诺自己日后还将好好爱他/她,如何将常常回来看他/她,那孩子的心灵必然还是深受打击,充满了被遗弃的失落感。
这种时候,你能要求孩子去体谅父母,去信任父母,去相信一个破碎的家庭仍然可以和以前一样和美么?
其实你说到的“便当”这样的例子并不仅仅存在于海峡两岸。这种基于地域的傲慢与偏见到处存在,很多时候连用词和口音都成为被嘲讽的对象,甚至我们自己有时都不自觉的带上一点印记,想起来其实觉得挺可悲的。
我记得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有一次我的一个presentation在公司内部的全球研讨班上拿了第二,评分的人说我内容无可挑剔,但英语里用词多有不当。自己查了一下,很多词的确用的很可笑。我自己倒没当回事。回去以后我的老板(美国人)看到给我的评语后非常生气的说,让那几个打分的人用中文来做个presentation试试。
这句话我一直都记得。
很多事情,其实只要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就会好办很多。只是,这份尊重和理解,不知何时才会成为大多数人的原则。北宸写的这些,正是为此而做出的努力。
谢谢北宸的努力,我想这里的很多朋友都会感激你的这份心意。
我所写的,也是个别的例子。不过你贴的那些,看起来倒很是那么回事。或许这就是交流多了,自然就理解了。花。
这下可不成了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对于“三通”,确实不清楚岛内反对的人是持何理由,但个人觉得,其关键应该还不在商业利益,重要的是人的交流。由于不了解,即使是同根同种,那怕是三代以内的近亲恐怕都会有思想上的差异。但接触多了,恐怕就是外国人,对很多思想上的差异即使不能全盘接受,也能给予理解,更何况在文化背景上还有着如此多的共同点呢!说个不恰当的例子,就象丽江,50年前是啥样不清楚,但现在一去,除去古镇的外壳外,这瓤子里和淮海路也没什么区别。
俄罗斯、日本、韩国。这三国的人最多,外出工作去这三国的也最多。很多企业很早就与日本企业有不少业务往来。沈阳的育才日语班的学生还能直接考日本大学呢,我最好的兄弟之一就这么去的日本,但他照样也反日。
从绝对数量上来讲,外企数量当然远远比不上京津、长三角、珠三角,但是那些地方其他国家的也多,日本的就不那么突出了。
东北有一部分人确实亲日。但是,更多的是相反的。至于说道教育因素,谁也不会天生就亲谁反谁,肯定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关。我从小到大学,周围的人以反日为主,若有亲日的,必然与品德问题挂钩。80年代除外,那时候倒有些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但后来,过去不过是现在的镜子了,现在的一切都是过去就有根源的……呵呵。
东北欧洲的和美洲的企业才有多少。自然日本、韩国最突出了。往来最密切的还有俄罗斯,但他们衰落了,所以更多体现在流入的妓女方面。
东北毕竟跟大陆是一个整体,更具备认同感,同时相互间的联系也必然更为紧密
他的母亲被别的部落抢去了,他也不是成吉思汗的亲生骨肉。但成吉思汗却拿他当亲儿子。
某种角度上来说,台湾就该是这个术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