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信用消费与储蓄消费 -- 晨枫
房价可以得到有效压制,但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依然不能得到解决,先期租到价廉物美好地段房子的人很少有理由搬出去,谈不上承租者的频繁搬动;而后来者只有在偏远的地方才租得到房子。
“唉,我是用不着这些钱了,孩子们苦啊,他们或许用得着呢……”。到了孩子手里,继续有一大堆灾难预期,钱继续存着:“唉,这钱本来也就是横财,留着防万一吧。”
政府分发的信用卡?
政府干预不能解决灾难预期的问题,只是用强制手段把人们手里的钱集中上去按照某种模式重新分配了。人们手里的钱被收走了一部分,如果灾难预期问题不解决,只会加深焦虑。
中国的经济30%有个人消费驱动,不等于说另外70%就是有基建驱动,那里面有一大块(到底多大还存在争论)是外贸,也就是有外国的个人消费驱动。现在这一块消失了,带给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是直接就去掉了那一块;二是去掉了相关的生产能力和随之而来的个人消费能力。
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在经济发展前期是十分有用的,这也是中国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但基础建设本身是不能产生消费的,还是要通过“最终消费”才能产生价值循环。大量造路的目的是促进货物流通,货物流通的目的是促进销售(包括国内和国外)。要是没有了销售这一环,造路最终是没有货物可以流通,所以也是徒劳的。
储蓄消费和信用消费的差别确实就在于这时间差,但这个时间差使得消费物化了,保证了产品的出路,降低了生产者的焦虑和灾难预期,促进了经济的循环。试想,如果生产者被产品的销路所困扰,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减产,是裁员,因为他不能指望到时候产品能卖出去。这是生产者的灾难预期。这加剧了消费者对于工作岗位和未来的灾难预期。两者互相叠加,恶性循环就来了。
储蓄消费和信用消费都可以是健康的模式,也都可以成为恶性循环的开始。储蓄消费导致恶性循环是自我实现的心理因素,信用消费导致恶性循环则是对未来增长的错误高估。就现在来看,前者对中国现状的危害更大。靠基建扩张增加就业是有限度的,基建是催化剂,不是反应物,最终还是要靠增长的消费来拉高经济总量的。
关键是支付能力没有形成消费需求,最终抑制生产的发展。子孙要是守着一堆钱,但谁也没有工作,因为谁也不消费,这是强呢,还是不强?
消费不足最终导致生产萎缩,生产萎缩导致就业不足,就业不足导致消费进一步萎缩,这个可能性是非常现实的。
中国人出口就是为了换绿票子数着好玩?换大飞机?
大富翁游戏里面的一种卡片,使用它导致所有人的现金重新分配。
其他国家也爱出口...比如德国....
而另一国则不必?
出口导向国有什么苦衷或难隐之言?
就看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就差不多了....
德国,日本都是出口导向的....
美国是进口的....
中国的外储是突然井喷式爆发出来的.
80年代时外储才几亿,里根遇刺,刘金宝赚了300万,就被当作天大的功绩,让他把这个老本一直吃了近二十年.当时西方开放了部分技术门槛,想买点好东西都嫌钱不够.
外汇作为稀缺资源,黑市与白市有一个差价,外汇券对RMB也有一个溢价.
92年南巡讲话后,外储才开始快速成长.我记得南巡前后是50亿.95年我们说一个笑话,就是老江看着外汇快速成长,笑得嘴都合不拢了.那时上千亿外储,看上去是个大数了,但从没觉得嫌多,因为日本台湾都是几千亿的,远远超过我们.
过了00年之后,由于中国价格的流行,外包到中国成为流行和必然,井喷才开始.
这场井喷,美国是从84年开始准备,而中国也是从80年开始准备,例如大学扩招所形成的大量高素质廉价劳动力.双方互相配合才走到今天这一步,而只在最后几年才变得引人注目,就象池塘里的浮萍,当被人注意到时,已经离覆盖满整个池塘不远了.
所以巨额外储只是一个进程的副产品,这个进程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积累.
你如果不想要这些绿纸,那你要不要这个城市化,工业化,和人力资本积累呢?
如果把生产所增加的价值分成两块,一块是用于消费和折旧的,即简单再生产,另一块就是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的成长.
你国内市场就这么大,要增加成长的速度,就只能通过对外销售来实现.殖民地也好,经济剥削也好,国际市场工农剪刀差也好,都是实现的方式.